我的母親於2020年3月因為小腦萎縮症無法正常進食、癱瘓在床,選擇自主斷食往生。此事引起很大的迴響,2022年4月1日〈斷食善終:送母遠行〉一書出版,2023年4月印第十五刷。我想不只是斷食往生這個方法引起重視,是無效醫療造成無法善終的現象長達數十年,太多人有親身感受,因而產生了共鳴。〈斷食善終〉出版後當月我就開始了協助自然善終的志工工作。首先發現的是,我必須重複的跟不同家屬解釋如何進行斷食、臨終過程有何現象、需要如何陪伴與處置,因此感受到需要再寫一本詳細的指引,分享這些經驗。安寧照顧非我本業,在陪伴的過程,我需要不斷的學習,才能提供更完善的臨終照顧知識。因此我經由上課、閱讀學習,很幸運的有很多專家提供我指導。這一年中近百例個案(包括無法進行的)的臨床經驗與閱讀的交互印證,助我完成了論述較為嚴謹的〈斷食善終2〉。
2023年5月27日 星期六
2023年5月26日 星期五
〈記憶空了,愛滿了〉-----失智症者的無管人生
後知後覺的我,因為撰寫新書,2022年才讀到2014年周貞利女士撰寫的 〈記憶空了,愛滿了〉,紀錄她失智父親從2003年到2013年的無管、無傷口、無住院紀錄的照護人生。對比我的公公因為失智症插管臥床十二年(2007-19年),婆婆在床邊照顧十四年,我真是感到無比慚愧。在我的新書中,隆重的介紹了這本可以說是失智症照顧的經典之作。
2023年5月19日 星期五
非典型醫師的銀髮醫學:如果活到八十歲
〈如果活到80歲〉是日本著名精神科醫師和田秀樹的著作,在「老人國」日本非常暢銷。台灣的老人人口快速增加,也很派得上用場。不過,他的非典型醫師價值觀,也適用於一般人。什麼叫做非典型,就是「必要時請遠離醫師,健康靠自己」的價值觀。我隨著行醫經歷增加,逐漸也成為了非典型醫師:能不開刀盡量不要開刀,是藥三分毒,盡量少吃,健康檢查適可而止,作多了橫生枝節。我的格言是「盡信醫,不如無醫」。人們要有足夠的保健知識,傾聽自己身體的聲音,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才是王道。
2023年5月12日 星期五
人生終須一別,自己選擇時間、地點和方式
最近有兩位自主斷食往生的案例,其過程有一個相似之處。由於當事人平時對於死亡已然看透,又對斷食往生有所理解,在確定診斷之日就自主決定生命的去留,幾週內瀟灑的離苦得樂回到天上。這過程,對家屬來說,必定很煎熬,但願家屬們能理解他們壯士斷腕的決心與勇氣。既然終須一別,諒解他們不想延長痛苦與拖累家人的苦心。
2023年5月11日 星期四
〈有一種愛是放手——斷食善終2〉 新書目錄
〈斷食善終〉一書的出版,在我的預料之外。此書造成的迴響,讓我感覺母親之死「重於泰山」,也許這是母親的願力,也是我的使命。接著陸續出現了許多菩薩們讓我看見他們的困境,他們的需求。病人和家屬的示現成為我生命的導師,促成我做更多的學習,因而有了第二本書的呈現,願有緣人因而得到幫助,若因此改變了善終文化與制度,更是莫大的祝福!〈有一種愛是放手--斷食善終2〉,將於六月一日上市(五月二十七日開始網路預購),敬請期待。這本書有完整的醫學論述,也有五十個案例的一手經驗以及斷食往生的完整指引。文末表列北中南四場新書發表會時間地點,請參考。發表會同時放映斷食善終紀錄片:順行(sūn-kiânn),一個在宅善終的溫馨故事。感謝麥田出版社,紀錄片所有參與者。
2023年5月9日 星期二
高位頸髓損傷者的斷食善終紀錄 by 病人女兒
2023年5月7日 星期日
讀者愛心分享長輩斷食往生經驗
這是請我幫忙分享的讀者之來函,詳述母親失能至斷食自然往生的經歷,希望能夠造福大眾。想要讓長期插管臥床親人離苦得樂,有一個很好的時機,就是有任何症狀需要住院時,要求不要積極治療,此時由於身體狀況不穩定,安寧緩和科醫師比較能找到條件聲明病人屬於末期,而願意停止人工餵食,讓病人安寧善終。
2023年5月1日 星期一
「斷食往生」與「斷食善終」的來龍去脈
在網路上持續聽到一些對「斷食往生」或者「斷食善終」這名詞有異議的評論,認為斷食不一定能善終,善終不一定要斷食。斷食和善終是兩個不相干的名詞,不應該放在一起,綁架了安寧。又說「斷食」用字不正確,好像是我們拒絕給需要食物的病人進食,聽起來很殘忍,容易被人誤會;其實本意是順其自然,不用強制的人工餵食拖延死亡。感謝這些意見,讓我想到要在新書增加一節來說明「斷食往生」這個來自日本漢字與作法的來龍去脈。沒想到很有福氣的聯絡上日本的名作家茂呂美耶,幫我解惑。我是她的粉絲,而她正好對此議題有興趣,她很驚訝台灣有人在實行「斷食往生」。還提到日本仍有百分之八十的老人死在醫院,一樣插管容易撤管難,看來情況與台灣非常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