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有家特殊的書店,英文的旅遊書上都會列入參觀景點,我也真的看到有旅遊團在書店門口導覽,更有不少自助客像我們一樣在門口拍照留念。當然不只拍照,我們還進書店裡逛逛,到各個開放的角落參觀,買幾本書,在書上蓋個莎士比亞書店的店章,還要拿張書店的書籤才過癮。
我是如何認識莎士比亞書店的?應該是八年前因為要去巴黎,看了海明威的「巴黎的饗宴」,曉得在1920年代美國一群作家在巴黎,常在一家美國人開的二手 書店流連。那就是蘇薇亞畢奇開的「莎士比亞書店」,這家書店以買賣英文書為主,最特別的是她常常支助窮困的作家,把圖書室裡的書免費借給愛書人。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她冒著賠錢的風險幫詹姆士喬伊斯出版當時無人敢出版的「尤利西斯」。這本書出版後大賣,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意識流小說代表作。可見得她不只做書的買賣,還有很深的文學素養。可惜二次世界大戰時,猶太裔的她被關進牢裡,書店就關門了。
八九十年前的事情,怎麼到現在還有這麼大的吸引力?有趣的是在1951年也是來自美國的喬治惠特曼,蒐購了蘇薇亞過世後所遺留的書籍,加上他自己原本收藏的書籍,在巴黎聖母院旁的塞納河對岸開了一家書店,書店於莎士比亞400歲,海明威出版「流動的饗宴」的1964年,改名為莎士比亞書店。喬治延續蘇薇亞的精神,收容落魄的作家,還提供吃住,有免費借閱的圖書室,定期舉辦各種藝文活動。
喬治是位共產主義者,把自己的書店當作社會主義的烏托邦。他在牆上漆有一句名言:「Be not inhospitable to strangers, lest they maybe angels in disguise.」(要對陌生人友善,他們有可能是喬裝的天使)。出國前剛好看了弟弟借我的「時光如此輕柔:愛上莎士比亞的理由」。作者把他待在書店裡那幾年,所發生的人、事、物做了生動有趣的描繪,好像親臨現場一樣,喬治神靈活現在我們眼前。
有意思的是喬治當時已經八十幾歲,作者傑若米莫爾瑟主動到倫敦去說服喬治那還不到二十歲正在就讀大學的女兒來巴黎探視父親,考慮是否願意來當接班人。結果被喬治取名蘇薇亞畢奇惠特曼的女兒在2003年,才21歲的時候就開始來幫忙接掌書店。而我們幸運的在書店遇見蘇薇亞本人,這是她(穿藍色佯裝)在書店外與人交談的倩影。
與我一起來巴黎的Electra撇開店員不問,故意去向坐在櫃臺的蘇薇亞詢問是否有「The love letters of Abelard and Heloise」?結果她不偏不倚伸手一指,指揮店員快速找到。讓書痴Electra由衷的佩服。(這本書九歌文化有出版梁實秋翻譯的中文版「阿伯拉與哀綠綺思的情書」,書中主人翁是12世紀的法國人。)
我們在門口看到一個布條,才知道喬治在去年12月過世,享年98歲。走完他「書店就是他的生命」的一生。看這照片,風流倜儻,難怪70歲還能生下蘇薇亞。只是蘇薇亞的母親不能忍受他照顧書店這個大家庭更甚於三人的小家庭,因此與他離婚,回到祖國英國。蘇薇亞在這書店住到六歲,移居英國成長受教育,19歲回到莎士比亞書店,說立刻喚起記憶中書店的味道,還有那些朗誦的聲音。
書店有好幾個房間,每面牆都堆滿了高達屋頂的書,各種主題都有,新書、舊書都有。客人擠滿了狹小的空間,結帳的人很多。
二樓是本來喬治住的地方,牆上也都是書,這些書是他的藏書,只借不賣。這張書桌顯然是他的,上面放著一份報紙,可能他每天臨窗讀書報。窗外是個小公園,公園過去就是塞納河。難怪生活極簡又愛書的喬治常說:我過著國王般的生活!
我們在二樓流連,看著這些書籍、家具、鋼琴、床鋪,彷彿他的靈魂還留在這裡看著我們,心情激動不已!(下面這三張照片是同一個房間由右至左。可有格友發現這裡我來了兩次,線索在鋼琴還有椅墊。)
無法親至,但我想一定很悸動又過癮。
回覆刪除以後有機會去巴黎,一定要去嘍!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