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1日 星期日

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竇加雕塑大展

位在台中霧峰的亞洲大學成立於2000年,因為校園有許多歐式建築,成為拍照、拍戲的熱門景點。2013年由安藤忠雄設計的亞洲現代美術館開幕,於2014年10月24日到2015年8月2日舉辦法國印象派大師竇加的雕塑特展。開車半小時距離的美術館開幕都一年多了,我卻是首次拜訪。這是大學的行政大樓和圖書館。(攝於美術館三樓)


美術館旁這棟校舍名為Dreamweaver Hall(築夢學苑),看起來頗有氣勢,竟然是男生宿舍。好幸福的學生啊!


在美術館與築夢學苑之間的景觀雕塑是楊英風名作「鳳凰來儀」。



羅丹的沈思者矗立在美術館大門前。我在奇美美術館和清華大學校園也看過,這是我在台灣看到的第三座了。全世界只有28座。


沈思者是羅丹所作「地獄之門」橫楣中央的雕塑,整個雕塑共塑造186個痛苦群體,主題靈感來源於詩人但丁《神曲》中的「地獄篇」。(下圖攝於東京西洋美術館)


 羅丹以沈思者來象徵詩人但丁,也象徵羅丹自己,甚至全人類。該雕像表達了但丁對地獄中的種種罪惡以及目前眼下的人間悲劇進行思考,在對人類表示同情與愛惜的同時,內心也隱藏著苦悶以及強烈的思想矛盾。(維基百科)



這是出生於法國的女雕塑家妮基•桑法勒(Niki de Saint Phalle,1930-2002年)所作「騎著海豚的娜娜」。法文Nana,是女性的統稱,妮基做了許多「娜娜」,特徵就是體型碩大豐滿,色彩豔麗繽紛,是向女性致敬吧!


美術館的創辦人蔡長海先生同時也是亞洲大學和中國醫藥大學兩座私立大學的董事長。出生於布袋貧窮家庭,成為小兒科名醫以後,以行醫所得投資股票和房地產,累積了驚人的財富。難得的是他很早就開始收藏藝術品,將這些收藏捐出成立了台灣第一個私立大學的美術館,並且請到了日本名建築設計師安藤忠雄來設計這個美術館。安藤忠雄以他所創的清水模來建造美術館,美術館的設計以三角形為基本元素。



展覽室在二樓和三樓。


第二展覽室長期展示安藤忠雄的建築設計,包括他在世界各國設計的美術館之照片,還有亞洲現代美術館的模型、設計手稿等。


竇加(Edgar Degas,1834-1917年)是印象派時期的畫家,八次的印象派畫展中他參加了七次。我曾經為文介紹他最有名的三類主題創作:賽馬、芭蕾舞女、浴女。這次展出74件他的雕塑作品。也是以前述三個主題為主,搭配他的複製畫展出。這幅自畫像,完成於20歲學習古典技法時期。


「盛開菊花旁的女子」完成於1865年,與前幅自畫像現藏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雖然竇加與印象派畫家交往密切,也努力促成印象派畫展,但他堅持自己不是印象派畫家。他不像印象派畫家在戶外創作,描繪自然光線下的自然與人文之美好。他為眼疾所苦,長年戴著墨鏡,喜歡在室內描繪人工光線下的都市人生百態。


第一展覽室每件小巧的雕塑各有一個櫃子來展示,每個展品各角度的細節都完美呈現,值得細細品味。美術館可以拍照,真是過癮。這三件作品分別是「女學生」、「西班牙舞者」和「休息中著裝的舞者」,雖然作品不大,臉部也沒有雕出細節,但是人的體態、神韻卻是非常生動感人。




竇加從1870年代開始專注於芭蕾舞女的描繪,一直到晚年1900年代還是沒有停止對這主題的研究。他比較少描繪表演中芭蕾舞者,反而喜愛描繪上課中、排練中、休息中芭蕾舞者的自然神態。



這展覽室有三個三角形枱面,上面各放置了數個各種姿勢的裸體舞者,有些動作,他反覆的製作、研究。數十個雕塑出現在眼前,一時眼花撩亂,竟不知要從何看起才好。這麼多同一主題的雕塑,我在紐約大都會美術館看過。我自以為亞洲現代美術館,不必把錢花在同一位藝術家的同類藝術品上面,推論這應該是向外國美術館借展的吧?(當天欣喜可以拍照,竟然忘了租借語音導覽)



把黏土一點一點的加上去,形塑一個完美的人體。這些黏土的指痕是不是很像繪畫所呈現的「筆觸」(touch)般動人。



「十四歲的小舞者」,是竇加生前唯一參加過展覽的雕塑作品(1881年)。美術館用一個房間來展示這件作品,比真人小一點的小舞者在舞台上獨舞。這是一個表演前的姿態,小舞者專心的聆聽前奏,準備翩翩起舞!




紐約大都會的這件作品,歷史悠久,米色的棉紗裙,已經快變成黑色。 竇加當初就讓小舞者的雕塑穿著棉紗裙、緞帶蝴蝶結和舞鞋展出,算是複合媒材雕塑的創始者,但是在當時卻受到嚴厲的批評。


我則深深的被這淺黃色蓬蓬的舞裙所吸引。



「賽馬」是竇加從1860年代開始描繪的主題,到晚年他雖投注最多心力於「浴女」,也偶有賽馬的作品出現。


攝影技術於十九世紀中發明,西元1878年Muybridge發表這張奔跑的馬兒之連續動作,這對於竇加研究馬兒行進的姿態有很大的幫助。


「馬姿與賽馬」展示了數十匹的馬兒,有奔跑中的馬兒、休息中的馬兒或騎士騎著的馬兒。




竇加喜歡對相同的主題做反覆的觀察、探索與練習,1876年開始直到晚年他把目光轉向妓院裡的裸體女性,尤其喜歡描繪她們在梳洗中的各種自然姿態。有許多姿態在傳統藝術家的眼中可能是不雅的,在當時也受到抨擊,在現代我們的眼光中,這不就是每天都發生在身邊最自然的美嗎?我想起有位美術老師的上課講義,開頭就問「什麼是美的事物」?其中列舉了:廚房中忙著烹調的母親;邊洗澡邊哼歌的自己;水中漂流的落花。能感動人心的就是美的事物啊。(現場展示的複製畫)


「浴女」雕塑的展覽空間也充滿了三角形的元素,這建築沒有直立的柱子,柱子也呈正三角形。這間反光的厲害,不易拍照。




竇加做了這麼多雕塑,何以生前只有展出過一件呢?原來竇加不是為了雕塑而雕塑,他是為了研究繪畫的主題,利用雕塑來透視及熟悉馬兒、舞者、浴女的姿態。竇加死後,人們在他的工作室裡意外發現了150多件的小型雕塑,都是石蠟、黏土、石膏等易碎的材質,為了易於保存,就由委員會挑選了較完整的作品73件翻成鑄銅。這些雕塑的創作年代不詳,只能根據他的繪畫作品完成之年代來推測類似姿態雕塑的完成時間。下圖是他於1866年所完成的「泉源」(The source),描繪排練芭蕾舞劇的舞者脫下舞鞋在休息,在劇中表演的馬兒正低頭喝水。(可見舞台場景之大呀!)



蔡長海在一次「經典」雜誌訪問裡面提到,2009年「十四歲的小舞者」曾在拍賣會創下6.4億台幣的佳績,有賣方想以相近的價格推薦這件作品,他沒有接受。沒想到後來因緣際會買下74件整套的作品,其中包括「十四歲的小舞者」。哇!太厲害了,台灣擁有竇加所有的雕塑作品一整套耶!真是佩服!將來要是有人舉辦竇加的特展,只需向亞洲現代美術館商借部分的雕塑,讓繪畫與雕塑相輝映,絕對是精彩得不得了啊!(這次雖有展出幾幅繪畫,可惜都是複製品)

最後的展覽室展出竇加所描繪的「馬奈夫婦」,有趣的是馬奈(Edouard Manet, 1832-83)把彈琴中的馬奈夫人割掉了,看不到臉部。現場有NHK製作的節目鉅細靡遺的分析竇加與馬奈兩個人複雜的關係,以及對馬奈割畫原因的推測。相當精采,請一定要花幾分鐘把它看完。這幅畫目前在北九州市立美術館,今年6月2日到8月2日,真跡將來台展示。五月之前參觀過的票根請好好保留,屆時可以再入館參觀一次。切記,切記。


割畫事件後,馬奈自己另畫了一幅夫人彈琴。意思是他自己畫的才像嗎?


這是在布袋海邊長大,從小喜歡畫船的蔡長海所收藏的「港邊餘暉」局部,畫家是莫內的老師布丹(Eugene Boudin, 1824-98年)。真跡所顯露的油彩之光澤、筆觸之鮮活,實非複製畫所能比擬。


Museum shop也很有看頭,好多羅丹和竇加的雕塑複製品,其他的工藝品水準也很高。我買了藍色芭蕾舞的時鐘。旁邊是在東京西洋美術館買的「十四歲的小舞者」,我有向禮品店員工建議可以進口這項產品。


這是我20幾年前在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買的,亞洲現代美術館禮品店也有類似的複製品。


出身貧戶的名醫,善於理財成為企業家,將金錢拿來辦學、開美術館,造福後代與鄉里。和許文龍一樣,蔡長海也將在台灣的美術館史上留下美名。

延伸閱讀:1.另外一篇有關竇加繪畫的格文:印象派的孤獨畫家:竇加
                    2.蔣勳著「破解竇加:凝視繁華的孤寂者」(天下文化,20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