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研討會的演講者和聽眾都是二十幾歲到四十出頭的年輕人為主,講者個個都是專業領域的佼佼者,有幾位像蔡校長一樣,走出去開創另一個新天地,不是為了賺錢,幾乎都是為了想要翻轉台灣的教育,讓台灣更強壯。聽眾都是自主來學習的,人人專注認真,連討論時間和休息時間都熱烈的參與,感受到台灣真是充滿了生命力和希望。台灣那些愛掌權又思想僵化的老人要是能早點覺悟,願意放手給年輕人和中生代,台灣會進步的飛快!
第一個主題:「關於小孩近視,一切你該知道的」。講師是新竹麗明眼科診所陳祐瑲院長。他說近視可能是醫學中心視為感冒的小病,沒得到很大重視,卻是所有家長面對的重大議題。很多人以為近視是電視看太多引起來的,其實電視是遠距不會造成近視。小孩子形成近視最關鍵的時間是六到八歲這三年,在台灣幾乎都是因為近距離看書、寫字的時間太長所造成的。長時間近距離用眼,眼外肌激烈拉扯眼球,使得眼球前後軸距增加,物體投影在眼底前方,就是所謂的近視。他定期測量近視兒童的眼球軸距,證明用他的方法治療,效果非常好。
他的治療原則是:積極矯正近視度數、用眼習慣要改變、必要時用散瞳藥輔助。
如上圖所示,如果沒有矯正度數,或者故意戴度數不夠的眼鏡,小孩子就必須更靠近才能看的清楚,近視反而惡化。假性或輕度的近視,點散瞳藥劑,保持適當距離看書寫字,用眼時間不要太長,近視可能好轉。目前的散瞳劑濃度過高,小孩子點了藥,看不清楚,就不願意點藥。所以他們診所會請藥師稀釋散瞳劑的濃度。他提到六到八歲的小孩,在國外都在戶外玩或者上課,回家不用寫那麼多功課,近視情況比台灣少很多。(臉書專業:視力保健新觀念、麗明眼科診所。)
第二題:「如何當好孩子的身體啟蒙老師」。講師是白映俞醫師(外科!),同時是一個七歲女兒的媽媽,11本著作的作家。她擅長用簡單的手繪,來說明複雜的醫學知識。(臉書:白映俞)
這是演講大綱:
從嬰兒出生開始就讓嬰兒用身體和五感來接觸各種刺激,除了眼看、耳聽、觸覺,身體的動作也很重要。她舉例帶小孩外出,把各種聲音錄下來回家分析,可以打開孩子的感官,累積經驗,練習對外界的探索。在日常生活中對小孩子提出的各種問題,直接用生活化的手繪說明,讓她們認識身體的運作。至於敏感的性器官、小孩怎麼生出來的等等問題,也是直接解釋,不必捏造故事。其實小孩子很純真,就像認識動物、大自然一樣認識人的身體,是我們大人把這議題視為禁忌、甚至感到羞恥,反而誤導了小孩。
第三題:「小孩遊戲成癮,怎麼辦?」講師王明鈺是中國醫藥學院兒童醫院的心智科主治醫師。第一個原則是預防勝於治療,所以要盡量延遲開放,等小孩心智比較成熟。目前學界認定,兩歲以前的小孩不要接觸3C產品,六歲以前可以少量的使用。盡量由大人陪伴使用,電腦最好放在家中開放的空間,十二歲以前小孩不能擁有私人的帳號。開放使用後,需設定規則:正事要先做完,才用3C。限制時間,譬如每日半小時。限制內容,所以最好有大人陪伴。大人要以身作則,不要成癮,才能要求小孩時間到,自動要收起來。要和小孩有良好的溝通管道,達成協議,並培養其他廣泛興趣,避免小孩沈迷在電腦遊戲的虛擬世界。
第四題:「網路時代的兒童學習」。講師呂冠緯(1987年次)目前是財團法人誠致教育基金會的執行長,他在台大醫學系五年級的時候接觸到Khon Academy(可汗線上學習平台),起而效法製作許多短片讓中小學生可以在網路上學習到「活的知識」(相對於有些老師教的死知識而言),目前已經製作1000支教學影片。雖然他在醫院實習表現優異,考上醫師執照以後,他脫下白袍加入誠致基金會,發展均一學習平台。(https://www.junyiacademy.org/)
台灣的小孩通常都被逼迫學習家長和學校覺得需要的課業,沒有辦法適情適性去發展個人的興趣。學校又流於填鴨式的教學,讓孩子對學習失去興趣。他們希望建立活潑有趣的學習平台,孩子可以在家裡先瞭解課程內容,主張課堂的時間應該用來分享和討論,做腦力激盪。
第五題:「美感教育:方法、目的與策略」。講師陳璽元是台北市建安國小美術班的老師。從小念美術班,台北教育大學畢業後,回到母校任教,讓這個班級成為全台北最夯的美術班。下圖是他在臉書發文得到最大迴響的一篇,家長因為小孩美術比賽沒有得名而指責老師不會教。他氣的回說:你不知道這是造假嗎?不要害了小孩!他拿出日本美術比賽得獎作品和台灣同年級小孩得獎作品來比較,真是讓人哭笑不得!一看就是大人幫忙畫的。他提醒家長讓小孩學美術或者才藝,不要執著於各種比賽、鑑定。讓小孩在自然的環境下,快快樂樂的學習才是王道。(部落格:完美教育筆記)
第六題:「認識台灣歷史,是走向世界的開始」。講師蕭宇辰台大歷史系畢業,在高中教過歷史,感受到台灣課綱的僵化,雖然用自己的方式教學,發現影響力有限,所以創辦了「台灣吧」,利用網路的力量,讓年輕人學會有用的歷史。歷史雖無法鑑往知來,但可以鑑古知今,解決當前的困境,走向世界。懂得歷史,可以讓我們看事情用更大的視角切入。人很複雜,由人交織的歷史也是複雜的。不要輕易相信所謂的「真相」。不要陷入極端。(臉書專業:蕭宇辰小火車。)
第七題:「兒童英語教學:實證與長期觀察」。講師李貞慧台大外文系畢業,任教於高雄後勁國中。她先用嚴長壽先生的話來呼應英語能力的重要。(部落格:水瓶面面書寫幸福。)
然後舉出實證報告說明,學雙語有助於兒童大腦的發展。有興趣者可以參考她列出的文獻。
這句話對我如當頭棒喝!我以為只要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浸泡在英語的環境中,聽我們用英語跟他說話,看英文繪本,聽英文歌謠、繪本CD,小孩子就可以像學會中文一樣學會英語。但是語文包括聽說讀寫,文盲浸泡在母語的環境中,聽和說也沒有問題。但是要有讀寫的能力,還是需要接受專業的訓練。
第八題:「用數字看教育投資」。講師賴以威是台大電子工程學研究所博士,「數感實驗室」的共同創辦人。用數字告訴我們小孩的成長,是年齡越小的時候投資報酬率越高。六歲以前是人生各項能力發展的黃金時期,這時候父母的陪伴非常重要。這與腦部神經網路的形成有相當大的關係,我會從醫學與兒童發展的角度另外寫一篇文章來詳細說明。
會中有幾位講師都提到台灣社會過度關注孩子的成績,即所謂的認知能力。實際上,非認知能力的培養才是決定兒童能否找到自己的方向,邁向成功的重要因素。「非認知能力」是個有趣的大題目。
第九題:「中產階級的教育矛盾」。講師藍佩嘉是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著作「跨國灰姑娘」。二十分鐘的演講,涉及了非常廣的層面。我挑出這兩點來分享:很多父母把小孩的生活規劃得很豐富,雖然讓小孩學會賞握時間和紀律。但是很多這樣的小孩抱怨自己很忙,沒有安排活動時覺得無聊,因為不會自己玩。
「放空不是發懶」,這標題也讓人會心一笑!她提到的自我覺察、處理社交與情感經驗,正是「非認知能力」重要的一環!
第十題:「培養孩子的財物智商:策略與作法」。蔡依橙校長現身說法,他不用金錢作為賞罰,而是讓小孩做家事才得到零用錢。他教小孩,你能幫忙作別人不想做或者不會做的事情的話,就可以賺到錢。然後與小孩討論錢該怎麼花。生活必須和教育投資,父母會幫忙出錢。所以他們的零用錢可以用來買讓自己「開心」的東西。蔡校長妙語如珠,用與孩子互動的例子引起滿堂笑聲。很實用的觀念。
最後還有製圖比賽,講義做得棒的,可以得到這個獎品,看來是個值得推薦的益智玩具!
附加價值:大部分講師上過他如何製作簡報的課程,上一天課下來可以體會其原則:不必花俏,字不要多、要大,內容簡明扼要、直指人心,善用圖表。這也是我平常做簡報的原則,不過在現場還是學到很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