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5日 星期五

「雙語齊下」─從零歲開始聽英文

台灣人為了學英文吃足苦頭,其實根源於時機不對(年紀太大),方法不正確(重視讀寫、文法,忽略「聽、說」)。七八年前,我讀了汪培珽寫的「培養孩子的英文耳朵」,印象深刻。作者沒有英語教育的專業背景,只是從小孩一出生就開始念英文繪本給他們聽,栽培了兩個英文和中文一樣好的小孩,她根據這些經驗寫了本至今還暢銷的書(茉莉二手書店一直有書)。重點是不間斷,每天講英文故事,配合英文CD有聲書,小孩以超乎大人想像的速度進步。她兒子四歲時可以字正腔圓讀說300字英文故事書,女兒小四時可以自讀700多頁的哈利波特。重要的是,不必強迫學習,小孩只是從快樂的聽故事進而享受閱讀,因為母親提供了英文材料,他們就像學會母語一樣的學會了英文。還有一個重點,他們從零歲就開始。


最近聽到Patricia Kuhl (美國華盛頓大學語言心理學教授)於2011年在TED的一個演講:「嬰兒的語言天分」,分享了非常精彩的見解。她的研究發現嬰兒是「世界公民」,對於世界上任何語言的聲音都有相同的敏感度,但是八到十個月大以後,嬰兒對於母語的聲音有反應,對於其他語言才會出現的聲音反應變差了。她做了一項實驗,兩組六個月大的美國嬰兒,原本對英文和中文裡的聲音反應一樣敏銳。實驗組接受密集的第二語言訓練(在台大進行,心理師用中文跟小孩玩遊戲),結果十個月大的時候,他們對中文裡才會出現的聲音仍有反應。對照組也是美國小孩但沒有接受中文訓練,對中文裡才出現而英文裡沒有的聲音反應就變差了。這個現象解釋了為什麼少數民族一定要跟嬰兒講母語,他們的語言才有機會保存下來。也可以解釋許多從小接觸兩種以上語言的孩子,長大可以流利使用多種語言。

剛出生的嬰兒,我們會跟他講話,放中文歌謠給他聽,卻從不擔心他聽不懂,因為聽久了,就越懂越多啦!所以跟嬰兒講英語,放英文歌謠給嬰兒聽,我們也不用擔心他聽不懂,我們提供什麼聲音刺激給他們,他們發育中的大腦就會學習什麼。同理,我們不要只放兒童歌謠給嬰兒聽,嬰兒從小聽古典、嘻哈、爵士等各種音樂,他的音樂敏感度和鑑賞力就更多元。


最近讀了從事英文教學的廖彩杏老師的著作「用有聲書輕鬆聽出英語力」,提到她一對雙胞胎兒女四歲開始每天持續聽英語有聲書,到十歲時都可以流利的聽說英語,認識的英語詞彙已達上萬字。她女兒小五時,多益考試考了980分(滿分990分)。

我很驚訝,她自己是英文老師,竟然沒有讓小孩從出生就開始接觸英文。不過她的經驗顯示沒有從零歲開始也還來得及。Patricia Kuhl的演講裡有個圖表,七歲以後小孩子學第二語言的能力就開始下滑,青春期以後就更差了。我們(四年級生)以前13歲上中學才開始認識ABC,當然是慢太多了!

廖老師強調M&M:正確的材料和方法(Materials&Methods)才是學習成功的要素。廖老師根據兒女學習的經驗,以及她自己英語教育背景的專業知識,為小讀者推薦100本繪本,且每本都附CD有聲書,這些就是她所謂的好材料。好的繪本圖文相輔相成,圖畫不但藝術性高、有創意,常常畫中有話,產生意想不到的樂趣和驚喜。幼兒被繪本吸引,一聽再聽,很快的就把內容完全吸收了。他吸收了繪本所要傳達的各種訊息,英文是附帶學到的。(註:很多經典的英文繪本,把書名輸入google或者 youtube都可以找到影音檔,不是非花錢買CD不可)

廖老師主張「四不一沒有」(不必背單字,不必學音標,不必學文法,不必中文翻譯,沒有抽問考試)。試想我們講中文故事給孩子聽,不也是依循這樣的原則嗎?前「三不」的道理顯而易見;不必中文翻譯這點特別重要,小孩子自然會從故事的情境中去揣摩、推敲英文的意思,我們給了翻譯,反而限制了這個英文字完整的意涵,讓小孩用中文去認識英文,變成用中文思考英文,這不正是我們老一輩台灣人學英文的通病?再者,千萬不要講完故事,就迫不及待的想要收割孩子學會什麼?不斷的抽問、考試,只會破壞小孩聽繪本的樂趣,讓他產生挫折和排斥的心理。講故事,是享受親子共處的親密時光,是欣賞圖畫、文字、聲音、創意、知識的美,不是上課。黃迺毓教授說的好:「教在於不教,學在於自學。」

至於聽CD有聲書,是讓孩子習慣各種南腔北調的英語說書人的英文腔調,小孩子自然會模仿發音正確的英文(出現機會最大呀!)。不用擔心我們自己的英語發音不正確,畢竟小孩子接觸英語的來源不是只有我們。而且,大人不間斷的陪孩子聽CD有聲書,自己的英文自然而然也會進步。我買了一些推薦書單裡的書,這些優質英文繪本所搭配的有聲書,非常活潑而生動,很有戲劇的效果,繪本的視覺和CD的聽覺創意都讓我驚歎不已。(有些台灣出版社出的英語有聲書,假如是放慢速度的朗讀,並非最佳的學習範本。)

每本故事書最好是先由爸爸或媽媽帶著感情講給小孩聽幾次(不是用唸的喲!)。然後利用其他時間,譬如做家事的空檔、小孩自己獨處時、一家人在車上時反覆的播放CD,假以時日,小孩就會自動說出或唱出繪本內容啦!

綜合各家說法,最好每天至少有半個小時由大人講故事給小孩聽(幼兒的話,三、五分鐘都OK),每天播放兩三次CD有聲書,每次二三十分鐘。這些時間沒有想像的難找,記得放下手機和遙控器,關掉電視和電腦,就有時間啦!(這可是某兒童文學家說的喲!)


小熊媽推薦的書單也非常有參考價值。這本書的特點是書上介紹的書都有附上QRcode,只要手機或iPad掃描就連結網路看影片或聽有聲書,非常便利。有時同一本書有好幾個版本,也提供與書籍或作者相關的影片。


吳敏蘭老師是台大外文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跨文化雙語教學碩士,背景更硬。她也寫了不少書,我只看了「繪本123,用五感玩出寶寶的英語好感度」這本,發現正好可以與廖老師的書互補。這本書推薦從0歲到6歲幼兒的優質繪本123本,與廖老師的書單重複的不算多,有較高比例0到3歲的幼幼書,同時說明如何搭配各種互動遊戲,讓小孩對英文更有感受力。吳老師因為父親是外交官,住過幾個國家,會七種語言,英文當然很好。所以沒有強調每本書都要有CD。只要提供足夠的原汁原味英語環境,有些書沒有搭配CD也無妨。若真的很需要而買不到CD,有名氣的繪本,在網路上很容易找到影片或錄音檔,可以免費下載。我非常贊成專家所提:小孩4歲以前不要接觸3C螢幕的說法,建議不要給小孩看繪本的動畫版。小孩子一旦接觸了畫面快速變化、熱鬧、刺激的動畫版,就失去了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畫面中豐富資訊和美感的能力。


台灣專門出版繪本的書局還真不少,格林文化是箇中翹楚。其發行人也是繪本作者的郝廣才這本「好繪本,如何好?」是寫給繪本創作者和讀繪本給小孩聽的父母看的。不但分析繪本如何創作才能達到最佳效果,也指引我們如何欣賞和挑選好的繪本。書中所列舉的繪本,經他解說,每本都是充滿驚奇的經典。有許多暗藏的伏筆,有時我們大人沒有發現,小孩反倒看出來了。書中列舉許多非英語國家創作的繪本,格林都翻譯成中文版,正好可以補前述四本書書單之不足。不過,大多適合三歲以上到小學年紀的孩子。

本文所介紹的五本書都列了書單,汪蓓珽的書中只列了書名和出版社,郝廣才這本說明最為詳細,但都是中文翻譯本。廖老師、小熊媽和吳老師的英文書目,都有書的封面照片,對書本的內容和特點的說明,足以作為參考決定是否購買的依據。

這五本書介紹了數百本好繪本,都說明了為什麼好繪本對發展中的小孩這麼重要。廖老師的這段話做了最佳的註解:

兒童文學家寫的是 快樂,孩子讀的是 歡喜;
兒童文學家寫的是 精緻,孩子讀的是 細膩;
兒童文學家寫的是 典雅,孩子讀的是 雋永;
兒童文學家寫的是 知識,孩子讀的是 充實;
兒童文學家寫的是 俐落,孩子讀的是 敏捷;
兒童文學家寫的是 想像,孩子讀的是 未來;
兒童文學家寫的是 風格,孩子讀的是 品味;
兒童文學家寫的是 伏筆,孩子讀的是 驚奇;
兒童文學家寫的是 起承轉合,孩子讀的是 邏輯推理;
兒童文學家寫的是 悲歡離合,孩子讀的是 悲天憫人。

為什麼要特別強調英文繪本呢?小孩的生活環境中時時都有中文的刺激,講故事的時候當然要多挑幾本英語繪本,這樣才能「雙語齊下」呀!何況飄洋過海來到台灣的都是經得起考驗,國際知名大師所創作的經典繪本。經由專家所推薦的書目,又是經典中的經典,好東西當然要與好朋友分享!

PS:
1.參考作者的方法即可,可不要期待孩子一定要像作者的孩子們那麼天才!無壓力才是最好的學習法。
2.實際應用在孫子身上,效果不錯。不過除了看英文繪本,聽英文歌以外,日常生活或遊戲中,也會持續用簡單的英文和小朋友對話。
3.陪嬰幼兒讀、聽英語繪本長大,爸爸、媽媽、阿公、阿嬤,可以順便一起加強英文,何樂而不為!(我發現幼兒繪本裡,有很多我們大人不會的生字。因為我們的英文教育沒有教我們最基本的日常英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