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是月亮,有其不為人知的黑暗面──by馬克吐溫。
為了面對自己的黑暗面,多年來我不斷的尋求各種幫助,包括去學靜坐,主要是靠閱讀。最近正在閱讀一行禪師的「正念的奇蹟」,重拾靜坐活動,以改善睡眠和咳嗽。正巧羅志仲老師在台北舉辦靜心體驗營,就北上吧!順道探視老母親。
羅老師是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之後在清華大學任教過,在新竹快雪時晴擔任過作文老師。他說自己原是充滿憤怒的人,與自己的父親曾經十八年不說話,五年前母親意外過世,扛起照顧父親的工作,花了兩年時間,才與父親和解。和李崇建老師一起學習「薩提爾冰山理論溝通法」,勤讀托勒的每本書不下百遍學習正念(Mindfulness),也經由多種途徑學習靜心。
這次有十九名學員參加,只有一位是男性。大家席地而坐在軟墊上,靠著牆圍成一圈。在進行靜心練習之前或每段落之間,老師都會說一段話,學員之間也在每次靜心之後互相交換心得。老師講的話,有些在別處聽聞過,但是經過他的整理、加上他的親身經驗,聽起來感受深刻。
首先他提到「念頭」。我們看電視上的政治人物,心裡就出現一個念頭,而且以為自己的念頭是真實的,是正確的。另外一個人,有不同的念頭,也認為他的念頭是真實的。到底什麼才是事實呢?
每個人一天當中可能出現三到七萬個念頭,其中百分之七八十都是負面的念頭。譬如我們擔心的事情85%不會發生,確實發生的事情中只有6%可能比自己想像的困難處理。又譬如我們在捷運上,看到一位老太太從皮包裡拿出糖果來吃,腦中立刻出現「這麼老了還吃糖」的批判念頭;看到她指甲上塗的鮮豔蔻丹,可能又有了「這把年紀了,這樣適合嗎?」的念頭。他提了個建議,隨身帶著小筆記本,每次出現批判的念頭,就把它寫下來,可以治這個毛病。我聽了莞爾,就記在隱形的筆記本裡吧!自我覺查一下,我們一天當中出現多少次批判的念頭,又有多少批判說出了口?
有人說:人的一生多半在昏睡,相信自己心中的那些念頭。心理學的目的是增加正面念頭,減少負面念頭;這樣仍然是在昏睡中,只是美夢多一些,惡夢少一點。學習「正念、靜心」的目的,是要從睡夢中清醒過來,覺醒於當下。
我們不要被念頭綁架。譬如被父親罵過一次「你是豬頭啊!」父親只罵了一次,之後無數次被罵豬頭,是自己不斷重播那念頭的結果。哈!都是自己的內心戲不斷的在傷害自己,對方根本早就忘了,或甚至根本沒有傷人的意念。
靜心有很多種方式,老師跟我們分享五種。
靜心可以採任何姿勢(初學者以盤腿而坐、閉眼為佳,這是我個人感受),學得好可以應用於生活中任何時刻(譬如一行禪師說的吃橘子、洗碗、喝茶)。每天作規律的練習可以讓心情平靜、情緒穩定、專注有創意、改善睡眠、免疫力增加。當自己改變了,與其他人的互動改變,很多人際關係就改善了。而人生最大的苦惱,絕大多數是來自於人際關係的未盡理想。
老師分享他吃了六年半的安眠藥,在勤練靜心三個月後,有天沒服藥意外睡著的經歷,後來果真都不用再服藥。每個人的努力功夫與病情程度不同,我不予評論。值得一試,但不要突然停藥喲!(老師舉例睡前腦中不斷預演次日要上的課程內容而睡不著,對我來說,課後不斷回想上課內容是否恰當、是否遺漏也一樣的傷神。退休後,不用上課了,為了寫部落格,仍有同樣毛病,書寫之前草稿在腦中揮之不去,寫完了又不斷在腦中檢視。不只有負面念頭傷神,急性子、龜毛也一樣傷神啊!所謂用腦過度,常常是用到不需要的地方去啦!)
第一種靜心:與身體的感受同在。把注意力專注於身體的某一個部位,感受那個部位的鬆或者緊,酸或者痛,感受它的存在。若念頭跑到別的地方去了,就去觀看那個念頭,接納那個念頭,但不隨著那個念頭轉,把注意力再回到身體就好了。
第二種:與念頭同在。試著不要有任何念頭,通常很難,當念頭出現,旁觀著這個念頭,不加評斷、不予抵抗,試著重回不要有念頭的狀態。發現你腦中出現了念頭的時候,就是你回到當下的時候。(你回到當下了,所以發現自己隨著念頭去了過去或者未來)
第三種:與呼吸同在。把注意力放在呼吸,關注你的一呼、一吸,不用去控制它,只要在旁觀照。若發現念頭轉到別處,再回到呼吸就好了。我十幾年前在禪寺學過靜坐,所以當天我以盤坐的姿勢進行靜心。關注呼吸是我最習慣的方法。我以前嘗試過控制呼吸的長短,反而靜不下來。
第四種:專注在週遭的聲音。現場剛好有微弱的冷氣聲,平常很容易嫌機器聲音吵,專心聽著這聲音,靜心效果竟然一樣好。這個方法,其實特別適合在大自然靜心的時候應用。也許是這緣故,很多大自然聲音的CD,可以用來放鬆和靜心。
第五種:慢步經行。盡可能的放慢腳步,把注意力放在行進中的某個身體部位,譬如腳踝、膝蓋、手臂都可以。當天因為場地小,所以靜心效果不彰。猜想在行走或散步當中,發現心亂的時候,也可用此方法讓自己較平靜。我曾經在開車的時候,咳嗽不已,平常喝兩口溫開水,可以快點止住。因為開車中無法喝水,臨時想到把意念專注在呼吸中,幾秒鐘以後,咳嗽真的止住了。假如因為咳的厲害而開始煩躁、生氣,只會咳的更厲害而已。
寫到這裡,發現帶小孩也一樣。孩子需要陪伴的時候,就要念念分明,與他同在。那麼就能覺知他的需求與情緒,以有效的方法解決問題。如果孩子有了我們不喜歡或不符合我們期待的表現,出現焦慮、憤怒或者不耐煩,就無法覺知問題所在,情況只會惡化。這些道理說起來容易,要應用到生活中,就真的需要修練了。
人生是一場無止境的修行,感謝一路上提攜的老師、友人,還有包容我的家人。
PS:托勒的「修練當下的力量」,一行禪師的「橘子禪」也非常推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