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6日 星期五

「生命書寫工作坊───擁抱內在小孩」分享 

在羅志仲老師的臉書看到這個工作坊的訊息,感到好奇。書寫是我常做的事情,但要如何擁抱內在小孩呢?(上課的教室裡,很多具有禪意的盆栽,原來是種子盆栽,花器也頗有特色!)


二十九位學員中有3位是男性,每5位圍坐一張書桌。

老師先定義「生命書寫」:書寫生命故事,以及那些故事對自己的影響。舉例他自己的母親數年前車禍過世,是他生命中最大的傷痛,但是因此他花了兩年時間與十八年不曾交談的父親和解。現在看,他覺得那是一種「凶猛的恩典」,不幸的事件,卻成為生命的恩典。

過去發生的事件無法改變,但是我們可以改變事件對我們的影響。


接下來是暖身活動,老師請我們找一位學員,談小時候最喜歡的三種食物。我竟然想不出答案,只想到那些偶然才能吃到的美食,或者很想吃但是沒有錢而買不起的食物。再跟另一位學員討論小時候最喜歡的三種遊戲。最後與一位學員討論小時候最喜歡的三個人(父母、兄弟姊妹以外),沒有想到這題是最難的,不禁懷疑是自己記憶力太差,或者冷血、無情無義!記得妹妹跟我說,她沒有童年,有次放學去同學家玩,晚點回家,回來就被打。我們是小家庭,與親戚鄰居沒有什麼往來,又不能去同學家。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讀書,幫忙做點家事,遊戲是浪費時間的事情。

三階段的討論後,教室關燈,老師請大家閉上眼睛,耳邊響起悠揚的輕音樂,老師緩緩的說著:你有多久沒有想到你的小時候?你喜歡小時候的你嗎?現在的你喜歡小時候的自己嗎?........耳邊傳來悉悉簌簌的啜泣聲,兩位助理忙著遞衛生紙。燈光打開,紅著眼的都是女生,女人真的是淚水做的呀!


進入正題,第一種擁抱內在小孩的方法是:「自由書寫」。老師給五個字「小時候的我」,大家以此開頭不要考慮太多,把心中所出現的意念書寫下來。不要批判、不用管事情先後,更不用理會修辭、文法。他笑說曾有學員拿立可白在修改,那就不叫自由書寫了。

「小時候的我,很不快樂,在學校無法和同學們玩在一起,回家不是被打就是被罵,看閒書是唯一的娛樂(家中僅有小學生月刊與兩本童話)。記得自己一個人站在學校走廊,旁觀同學們無憂無慮的嬉鬧遊戲,自己卻無法融入。一個人蹲在宿舍(父親是老師)的屋簷下,祈禱不要打仗,希望長大能夠念大學......」

寫完與學員討論。我的同伴童年經驗悽慘,不停流淚,我就認真當一個傾聽者。


第二種擁抱內在小孩的方法:條列出30件十八歲以前發生過的事情,想到什麼寫什麼。接著請我們檢視這些事件,有沒有早已忘記或印象模糊,但突然想起來而感到驚訝的,請標示驚嘆號!有沒有但願從不曾發生過,希望在記憶中消失的,打個X號。若時光能倒流,希望重新體驗一次的,做星號。挑出五個對人生影響最大的事件打圈圈。

做完檢視、標記以後,與同伴分享這些特別標示出來的事件。與同伴相較,我的故事平淡無奇,心情也平靜的多。所以大部份時間我傾聽她訴說那些童年的傷痛。


老師說以上30項事件都是我們的內在小孩。第三個方法是挑出其中一件,與內在小孩對話。寫一封信給那個小孩,可以罵他、心疼他、安慰他,但是不要說教(說教沒有情感的成分)。

寫完這封信,回家後大聲唸出來。然後以內在小孩的角度,寫一封回信給現在的你。來回重複,與過去和解,療癒那個受傷的內在小孩。

之後,挑選其他事件,寫信給另個內在小孩,唸出來,小孩回信給現在的自己,唸出來。重複寫信、回信,如此擁抱另一個受傷的內在小孩。

現場寫完給兒時自己的回信後,老師請我們再和同伴互動。可以唸信給對方聽,不想唸,就用討論的。我當然還是請同伴先講,結果她寫的是有天在學校跳高跌倒、撞倒頭,很痛,但是不敢告訴任何人、回家也不敢講的事件。之前,聽她提過,覺得這還好啊!怎麼會那麼難過?聽她哭著讀完兩封信,小時候的她哭問現在的她:「你說我永遠是最重要的,為什麼你那時候不在我身邊,不秀秀我,沒有幫我呼呼?」我情不自禁,馬上站起來擁抱她,輕拍她的背,呼一呼她的頭。

我問她:「為什麼回家不敢告訴媽媽,你跌倒了,頭很痛呢?」「因為媽媽說,哭是弱者的表現,我們要勇敢、要堅強。」並談到,她有個一歲多的女兒,婆婆幫忙帶,她總是囑咐婆婆,小孩討要抱的時候,就把她抱好抱滿,讓她有足夠安全感。我說:「是啊!你看,我們的下一代會更好。」

從同伴的身上,可以感受到老師的方法,確實是某種程度療癒了那個受傷的內在小孩。


老師舉例說明如何與自己或者父母和解。他說人的身體有如一個容器,內心深處充滿了愛和包容,但是在上方積壓了很多負面的情緒,要把壓在上面的負面情緒清掉,才能看見身體容器底部的愛與包容。

他舉師兄李崇建(推廣薩提爾對話的名師)某次與個案的對話來加強說明。個案提出了很多理由(羅老師說就是看了很多家庭創傷、心靈療癒書籍的人會說的話),結論是他原諒父親了!沒想到李崇建的回應是:「你這麼輕易的就原諒你父親了嗎?」大家不解,這不就是對話的目的嗎?李老師又追加一句:「這樣的話,那個受傷的你,怎麼辦呢?誰來照顧他呢?」意思是,只有你先跟自己和解,療癒了內在受傷的小孩,把壓在上面的負面情緒都清掉了,才能真正的與父母或者傷害你的人和解!


接著老師請我們再條例出30項事件,以「小時候,我錯過了.....」,「小時候我缺乏......」,「小時候我想成為.....」為開頭。

然後檢視之,挑出感到可惜、遺憾的事件打驚嘆號!小時候沒有,現在已經有了的事物,打勾。現在對你已經不重要的事情,打X。然後與同伴討論。

並補充說明,人們很容易把小時候未滿足的期待,加諸孩子或伴侶身上。這些期待,造成他們的痛苦或者困擾。

譬如他與某位媽媽對話,媽媽說她很希望先生和兒子的關係能夠改善。老師問:這是你的期待,還是他們的期待?假如是你的期待,那麼要處理的是你的問題而不是他們。假如是他們當中某人的期待,那麼是那個人要來學習對話,解決他的問題。當頭棒喝,人們若能夠自我察覺到問題的本質,事情就好辦了!


第四個方法是:冥想。找人生中最早的一段童年美好時光,與之對話。

我跟同伴提到:「我今天何以一滴淚都沒有掉,是因為去年我參加敘事療法工作坊,痛哭兩天,眼淚幾乎倒光了。我很羨慕你,你比我年輕三十歲,在初為人母的時候,就知道接觸心靈療癒的課程,雖然今天從頭哭到尾,但是你會更愛自己,成為更好的人。你和你的家人是有福氣的。」

會後,我們開心的聊起媽媽經、阿嬤經,一起去附近的茉莉二手書店買繪本,有個快樂的結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