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1日 星期一

荒野健行@澳洲塔斯曼尼亞Tasmania Overland Track

去年秋天還在阿拉斯加健行,就報名了「丘山旅行社」今年澳洲Tasmania的十二天健行之旅,其中有六天背著每日要用到的個人物品和午餐(我的背包五公斤,先生的九公斤),日行12公里(6到8小時),連續五夜住在只有公共衛浴的山屋,寫下人生旅遊和健行的新紀錄,健行的勞苦都已過去,留下許多值得一書的美好回憶!


Tasmania是澳洲東南方的島嶼,與墨爾本隔著寬240公里的海峽,面積6.8萬平方公里(將近台灣的兩倍大),人口52萬,40%的面積是國家公園或世界自然遺產。該島嶼於一萬年前有原住民抵達,西元1612年荷蘭探險家Abel Tasman發現此地,十八世紀英國人來此殖民,十九世紀初開始有科學家來此做植物、地理調查,並成為英國流放犯人的墾地。二十世紀初開始有遊客來這裡健行,1935年Overland Track完成,全長65公里,加上支線的話達82公里。目前每年有9000人來此健行,每日管制60人進入步道(短程當日來回的不納入計算)。每年的十一月到四月是最適合健行的季節,步道在海拔數百到一千多公尺之間,多是緩坡,丘山行將之歸類為兩顆半星。(攻頂最高峰Mount Ossa,比較困難,算三星吧!)






我們參加的是豪華型健行,住私人山屋,兩人一房,有床墊、枕頭、睡袋和公共衛浴。當地導遊幫我們煮三餐,有電燈、有熱水。水是天然雨水過濾的,電來自太陽能和瓦斯,要學習省水省電,設定好每人五分鐘的熱水浴必須完成洗澡、洗衣、洗頭。所有物資都是直昇機運送進來,要節約、環保。


山屋在隱密的荒野中,有很好的視野。



其他健行者可以申請住公共山屋,但必須自己烹調,要背六天的食物。更刻苦者在山屋旁露營,還要背帳棚、睡袋。我們的背包大約是五到十公斤,其他團體要背二十到三十公斤。



路上遇見最年幼的是7歲小妹妹,最年長的是77歲老先生,大家一路上前前後後不時相遇,真是佩服他們的體力和毅力。這對姊妹帽子上罩著防蚊蟲的網子,和爸媽共四人一同來健行。爸爸背三十公斤的背包,媽媽背十八公斤,九歲的姐姐背四公斤,七歲的妹妹搶著說:我的背包三公斤,還秀出她幫忙背的乾燥食物。


這是七歲小妹妹走在前面的身影。現代小紅帽,與古代不可同日而語,讓人感動。


轉身要讓我路的白鬍子爺爺77歲,為慶祝68歲太太的生日,夫妻倆第七次來走這六天五夜的步道。看他們背包好大,走路不是很穩,步伐緩慢,猜想每天要花十個小時健行。第一天我們就遇見太太滑倒,但最後一天仍和我們在相同時間抵達步道終點搭船。我們的11位團員中有五位年齡介於60到70之間,六位介於50到60之間。年近70歲的大姊,步履輕盈,是我望塵莫及的。


一路上遇見的多是西方人,大部分是自助健行。我們除了台灣隨行的領隊外,還有三位當地的導遊(平常是配置兩位,我們運氣好多了一位實習生),他們負責我們在山屋的飲食、打掃,還有帶路與生態解說。我們早餐時就裝好當天中午的便當和飲水,中午找個平坦靠近水源的地方席地而坐用午餐。


畫面中央三位就是當地導遊。實習生Ruby才21歲,從相關科系畢業,完成這次實習,就可以當正式導遊了。唯一的男性Nick也是21歲開始當導遊,已經工作11年,這條步道走過八十幾次,在職就讀大學,曾做過台灣與中國關係的論文,對台灣和中國的歷史以及現況,比許多台灣人還清楚、客觀。結論簡潔:「台灣是亞洲數一數二民主的進步國家,中國沒有民主,這是兩者最大的差別,誰要跟專制國家統一呢?!」太帥了!
他對中國買走了Tasmania最大的公司,憂心忡忡。


三位導遊都背著三十公斤的背包,有食物、急救用品,還有讓我們補給的水。有時會在路邊小溪汲水,過濾以後就可以喝了。這是Nick在此工作11年來最乾旱的一年,水位很低。正在汲水的是26歲的Alice。



步道的起點是這棟建於1912年的Waldheim Chalet,建造者 Gustav Weindörfer (1874-1932) 是一位業餘的植物學愛好者,與妻子志趣相投,兩人的蜜月就在山上露營、採集植物度過。這棟房子也成為他們招待朋友來此探險、健行的住所。他們並致力於推動將這裡規劃為國家公園,建立步道,讓更多世人可以欣賞到自然之美。


有親友聽說我在山裡健行,表示每天走路有什麼意思?以下就來分享原野健行的魅力所在吧!
有圖為證,天空湛藍,空氣清新,有山有水,綠意盎然,遠離塵囂,怎不叫人感到心曠神怡!
只見遠方的兩片雲朵似火山爆發,導遊說是森林野火的濃煙!


這野火連燒數日,當地人說是六零年代以來最嚴重的一次。當時澳洲本土高溫四十度,美國加州的野火一百多人死亡。人類只求經濟發展,地球生重病了!


步道上的高山都是這種粉玄岩(Dolorite,玄武岩的一種,呈立方形),是火山岩的一種,地球上只有南非和南極有相同的岩石,表示這裡在冰河時期與南非和南極是連在一塊兒的。
這裡地處高緯度(靠近南極),冬天酷寒,四季多雨,到處可見到各種苔蘚植物,以大地為畫布。



我們碰到罕見的乾旱,六天都沒有下雨,因此步道不會泥濘,領隊一再叮嚀要帶的雨衣和綁腿都沒有派上用場,算是運氣好。讀到其他部落客雨中健行的遭遇,真是辛苦極了!


下圖形狀像椅墊的群聚植物,名叫cushion plants,多種植物密集的生長,把水分保存在泥土底下以抗旱,同時抗寒和抗風。讓我想起南極大地寒風中圍成圓圈的帝王企鵝們。



真菌(fungi)和地衣(lichen)也很常見。新奇罕見的生態,讓人精神抖擻,忘了疲勞。





地衣是真菌和藻類(algae)結婚的產物,真菌提供結構,藻類提供營養。




一路上各種野花怒放,讓人大開眼界,心情大好。




造型新奇的花兒也讓人忍不住停下腳步,多看幾眼。可惜每天要趕12公里的路程,我走得慢,全隊殿後,拍照總有點兒心虛。(purple cheeseberry)


澳洲蜂蜜享有盛名,70%蜂蜜產自這種花朵。花朵有奇香,可惜我沒有嗅覺,聞不到滿山遍野的花香。樹名:leather wood.


這花叫guitar plant,因為每片花瓣都是捲曲的,是此地特有的植物。


美的令人屛息的paper daisy,算是步道上較大型的花朵了。花瓣摸起來乾乾的像塑膠薄片,應該是為了適應極端氣候。


枝幹婀娜多姿的樹木!



沒有想到無尾熊最愛吃的尤加利樹,長得這麼高瘦。導遊說無尾熊只有澳洲本土才有。


第一次知道手機全景拍照,不只可以橫向掃描,也可以由下往上掃描呢!


異國的荒野健行除了風景特殊以外,動植物生態的觀察也引人入勝。這次遇見的野生動物,最多的就是鳥了,一路上有「只聞其聲(嘔吐聲),不見其鳥」的嘔吐鳥(wattlebird)相伴。下圖是外型和聲音都類似烏鴉的currawong。


可惜這裡的野生動物大多是夜行性,白天都在地洞裡休息,無緣見到本尊。一路上都見到這種方形的糞便,它是wombat(袋熊)用來標示領域的。為什麼圓形的腸子和肛門會排出方形的糞便,科學家還在研究。已知牠是草食性動物,消化時間長達兩週。


袋熊身長可達120公分,外型似可愛的熊寶寶,育兒袋可以保護寶寶到六七個月大。


袋鼠我們只拍到一隻,體型比澳洲本土常見的紅袋鼠嬌小些。


這是澳洲特有的哺乳動物針鼴(echina),有豪豬的身體,食蟻獸的嘴巴,所以又叫有針的食蟻獸,遇到攻擊時,也會把全身捲成球形。以白蟻為食,牠把蛋下在育兒袋裡孵育寶寶。台大動物系畢業的學姊,一路搜尋牠的蹤影,可惜都沒見到本尊。


這是Tasmania特有的袋獾(Tasmania devil),是體型最大(70公分長)的肉食性有袋動物。牠們的牙齒銳利,下巴有力,可以把獵物連皮帶骨吞食。因為特殊的臉部病毒疾病,瀕臨絕種,目前只在一些保育地區可見到。


這是步道的最高峰Mount Ossa,海拔1617公尺。經過數日的考核,11位隊員中有4位被認為有能力攻頂,其中有一位因懼高症放棄,所以隊員中只有三位攻頂。


山頂都是這種方形dolorite,確實很挑戰呀!沒有我們這些拖油瓶的拖累,攻頂六人組提前一個半小時回到山屋,真是厲害。


謝謝丘山行領隊Ally提供的團員攻頂英姿照片!


沒有足夠體力和膽量的其他團員們就在半山腰的日本花園(天然的)裡悠閒的拈花惹草嘍!





以下欣賞幾張荒野大地未受人類干擾的天然美!






第六天穿越雨林後,走過這片遙望奧林匹亞山的草原,就快到步道終點了。連日來在大太陽底下運動、流汗,雖然肩膀酸、腰酸、腿酸、腳底酸,累歸累,卻是身心最舒暢的時候!(這幾天都沒咳嗽)


過了吊橋,就是步道終點,聽到人聲鼎沸。


還有噗通噗通跳水的聲音,大家在步道終點:St. Clair Lake的渡口,等待來接我們的渡船。


一下船,迎接我們的是因為野火燒不盡,煙塵瀰漫的天空。許多道路被封,我們必須繞道才能抵達投宿的旅館。立刻懷念起荒野中湛藍的天和清新的空氣!


荒野健行,集運動強身、探索自然、攝影等樂趣於一身。運動是會上癮的,有人迷跑步、有人迷騎車、游泳、打球,但哪有比大自然的懷抱更好的運動場所呢?這是我越來越著迷於健行的理由。我平常只定期做兩三公里的郊山健行,也能應付這種日行12公里的行程,可見人的潛能是很大的。(要是不用背背包,那就更完美了!)


3 則留言:

  1. 好棒好詳實的健行筆記,期待中⋯⋯

    回覆刪除
  2. 謝謝這麼美的健行景觀分享! 最後一張看出你的年輕 給你拍拍手!!

    回覆刪除
  3. 謝謝你的分享!請問可否告知你這次overland track健行的嚮導/旅行社資料?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