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31日 星期四

靜心與靜坐的學習之路

2004年我49歲,教授升等剛通過,擔任復健醫院的院長,表面上看起來在事業方面達到了我所能及的巔峰,卻也是我健康狀況快速走下坡的時候。正逢更年期、爬大霸尖山耗盡體力、學習氣功不當,出現嚴重肩頸和上半身緊繃的症狀,看書或看電腦會更嚴重。定期全身按摩之外,看了身心科拿了提高血清素(SSRI)的藥物,理由是我急性子、完美主義的個性,血清素消耗的比較快,更年期血清素的分泌快速下降,所以需要補充。其次建議要慢活、靜心。我開始了聽佛經、刺繡、學靜坐的日子。 


2020年12月25日 星期五

孫子滿四歲-----「愛,如其所是」

 有人說:「三歲孩子,貓狗都嫌」,對每週只帶孫子一天半的阿嬤來說,孫子是前世情人,所有相處的時光都是異常珍貴,也充滿喜樂的。


2020年11月25日 星期三

2020台中國際花毯節

今年是第十屆台中國際花毯節,幾年前第一次去看非常精彩,之後感覺就一年不如一年,也許部分原因是沒有新鮮感了。不過既然住在新社,又可以利用平常日去看,免去塞車之苦,照例還是去感受一下萬紫千紅的熱鬧氣氛,拍花是百拍不厭的。又逢豔陽天,有藍天白雲,順便曬曬太陽,還是很暢快的。波斯菊佔了極大的面積,展現數大便是美。

2020年11月23日 星期一

司馬庫斯秋之健行

 由於疫情的關係,本來舉辦國外健行為主的「丘山行旅行社」改辦國內健行活動,我們欣然參加十一月中旬「李棟山古堡」、「司馬庫斯巨木林」與「鎮西堡神木群」的三天兩夜之旅,這是深入認識台灣的好機會。第一天去李棟山的路上,我們在「宇老」的一家餐廳用午餐,附近可見遠山含笑,心情大好。

2020年10月22日 星期四

希臘島嶼之旅:Mykonos & Santorini

 武漢肺炎肆虐下,已經一年沒有出國。有學者說武漢肺炎冠狀病毒容易產生變異,即使做出疫苗,也可能無法有效預防感染,預期將會成為長期流行的傳染病。看來旅遊將成為非常困難且危險的活動,不勝唏噓。回顧兩年前的希臘小島之旅,看著照片,慶幸自己曾經去過。只是以旅遊為業的這些島嶼,現在不知如何營生?讓人同情。

2020年9月8日 星期二

澎湖之旅(下)----歷史與人文

首度拜訪澎湖,澎湖海島風光迷人,海洋生態也很有趣。意外的發現澎湖的歷史比台灣還悠久(從政治上來說),是人文薈萃之地呢!這是島上最古老的建築「天后宮」之模型。


2020年8月24日 星期一

澎湖之旅(中)---火山島與海底花園

在一千萬年前,台灣海峽的地殼張裂,熔岩從裂縫中湧出,由於岩漿的黏稠度低、流速慢,沒有造成火山爆發,只形成玄武岩(Basalt)的台地,海拔最高才79公尺。玄武岩地形成了澎湖的一大特色。

2020年8月15日 星期六

澎湖之旅(上)--碧海白沙與藍天白雲

我和先生三十年來所有年休假都安排出國,在國內不好意思再請假,假日怕人擠人,相對較少在國內旅遊。這次因疫情關係,第一次拜訪澎湖,朋友聽說都哈哈大笑。吳文欽老師的世界攝影旅行團,出國行程都取消了,改辦國內旅遊。這次是五天四夜,在馬公住了三晚,在吉貝嶼住一晚。渡輪上遇見一位台南遊客,她說:澎湖很大,要多來幾次。澎湖很美、有豐富文化,這篇先分享美麗的海灣風景搭配變化萬千的天空吧!



2020年8月3日 星期一

「布列松(Bresson)在中國」攝影展@北美館

法國攝影師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1908-2004)是20世紀最偉大的報導攝影師,報導過世界各地歷史性的一刻,其中一個重要事件是1948-1949年的中國,國民黨政府與共產黨政權交替的時候。當時美國「生活」(Life)雜誌委派他這個任務,本以為是兩週的報導,結果他在中國待了十個月。1958年中共政權在中國將滿十年,西方世界對赤色中國充滿了好奇,他再度進入中國,報導「今日中國」。


2020年7月31日 星期五

保姆街頭攝影師----薇薇安邁爾攝影展

Vivian Maier (1927-2009)是一位默默無名、自學的強迫症攝影者,她在紐約和芝加哥擔任保姆長達四十年,換取食宿,將全部收入投入攝影。她沒有家人,也沒有朋友。在工作中拍照、錄影,下班時間也外出攝影。生前拍了十二萬張照片和錄影帶,但多數沒有沖洗出來,直到2007年才被一位年輕歷史研究者John Maloof在倉庫拍賣會裡意外發掘這些才華洋溢的作品,2009年薇薇安過世的訃聞出現在芝加哥日報,才終於找到這些作品的攝影者。台北松煙第一號倉庫正在舉辦她的特展,展出113幅作品和數台攝影機。


2020年7月7日 星期二

蘭嶼的美麗與哀愁(下)----天文與地理篇

蘭嶼面積約46平方公里,是海底噴發的火山島,十多萬年前才停止噴發。島上大部分是綠色的山脈,有著大面積的熱帶雨林。達悟人視森林為惡靈所在的地方,雖然需要山上的樹木來蓋房、造船,但是砍了一棵樹就會種回一棵,也常有先人種樹,子孫繼續照顧,將來取用的習俗。住民五千多人都沿海而居,整個島的山都綠油油的,沒有任何開墾的跡象,原住民的價值觀是用多少取多少,與大自然共生共榮。(吳文欽老師拍攝)


2020年7月3日 星期五

蘭嶼的美麗與哀愁(上)----人文與生態篇

1978年大學升六年級的暑假,感嘆將要進入醫院接受不見天日的訓練至少六年(實習和住院醫師);同班八個同學相約自助環島旅行,也拜訪了綠島與蘭嶼。那是談情說愛的年紀,只記得蘭嶼特殊的地形與風光。2015年二度到蘭嶼,把蘭嶼當成風景攝影的目標,拍了許多碧海藍天的壯闊景象。今年第三度到蘭嶼,有當地導遊提供了人文和自然的行程和解說,方才對蘭嶼有較深刻的認識,原來這是一個擁有珍貴世界遺產的地方呢!


2020年6月6日 星期六

楊茂秀的兒童哲學以及推薦書目

這位就是久仰大名的楊茂秀,他是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之後留學美國,專攻兒童哲學。於1990年在台灣成立毛毛蟲基金會,著作等身,至今76高齡還擔任董事長。基金會在台北和台東有兩個空間,經常舉辦說故事、演講、研習會、實驗營等活動。是推動台灣兒童哲學教育的先鋒、第一把交椅。近日有幸參與了一天的課程,得償宿願。

2020年5月26日 星期二

黑冠麻鷺育雛記

黑冠麻鷺個子高大(成鳥將近50公分),第一次見到牠在高高的樹上結巢育雛,驚奇不已。搬到新社以後,在社區已經見過十幾窩,這是唯一一次從孵蛋開始紀錄到幼鳥離巢,為期一個月,每天報到去拍攝牠們一暝大一吋的可愛模樣。有時一天跑不只一趟,只為了想拍母鳥親餵的照片,結果還是槓龜了,只好借用網路照片。(第一張)


2020年5月19日 星期二

歡迎光臨「小大繪本館」

「繪本」就是圖文並茂的書,適合0歲到99歲的人。因緣際會,發現台中美術館綠園道上有家「小大繪本館」,有幾位同事的小孩都是看這裡的書長大的。我先去聽了林真美老師的演講,孫子出生後,就來當志工了(實習四次就可上工)。在書堆裡當志工,真是再好不過了!


2020年5月8日 星期五

自主善終與安寧照護

從小我們聽慣了「好死不如歹活」,我想其真意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材燒」。人生逆境多於順境,但天無絕人之路,人的韌性很強,再加上家庭、社會的支持,多數人可以度過重重難關的。其主旨是希望人們不要輕易以自殺來面對困境,畢竟人生只有一回。


2020年4月29日 星期三

台南市美術館之旅

台南除了奇美博物館,市立美術館也非常有看頭,感覺上比台中的國美館規劃的還好。包括新建的一館,以及原警察局改建的二館(林志玲拍婚紗之處),兩者距離五分鐘路程。建築一新潮,一古典;展覽室規劃的典雅,展覽品的種類也很多元。有典藏品的展覽,主要都是特展,不同時間去,都有新的展品。兩個展館都看完,兩三個小時跑不掉,五六個小時更好。


2020年4月7日 星期二

送母遠行(下)----斷食之路,好好告別

武漢肺炎風聲鶴唳、人心惶惶之際,我一個人提著比出國旅行還要沈重的行李,前往一個小時車程的台北娘家赴一個最遙遠的旅程。母親六十四歲確診小腦萎縮症(小腦功能逐漸退化),積極在家復健十九年,樂觀生活。八十三歲時終究不敵疾病與老化,無法再以瑜珈來復健,失去了行動能力,無法做喜歡的裁縫,且吞嚥困難、無力翻身,故而決定要開始斷食了。行囊中有「佛說阿彌陀佛經」、「洛陽三十三所觀音靈場納經帖」以及刺繡材料,伴我面對母親教導我的最後一堂課:「自然死」。一場無法預習的考試,一次未知的考驗!心中百感交集。


2020年3月27日 星期五

阿里山小笠原巧遇帝雉

去過阿里山幾次,這次因為朋友秀了去小笠原拍的帝雉照片,特地前往尋找,運氣真好,遇見了兩公一母的帝雉。其實小笠原也是看雲海和日落的好地方。


2020年3月19日 星期四

埃及圖坦卡門黃金寶藏

圖坦卡門(Tutankhaman, 1341-1323 BC)是埃及十八王朝的法老,九歲即位,十九歲病故。他的墳墓在1922年被英國探險家霍華德卡特(Howard Carter, 1874-1939)發現,是目前為止保存最完整的王室墳墓,內有5000多件華麗精美的古文物,成為開羅埃及美術館的鎮館之寶,也是世界十大寶藏之首。


2020年1月16日 星期四

「龜毛、急性、搞操煩」的解藥───正念(Mindfulness)

從小我很容易做惡夢,淺眠。父母打罵式的教育,對敏感的我而言,造成很大的傷害。我在高中年紀就發誓:將來絕對不打罵孩子。嚴厲的家教下(加上基因遺傳吧),自我要求很高,犧牲玩樂全力拼功課,就業後仍是如此習慣。有三十年的時光,162公分的我體重只有43公斤,血色素不到10,我根本是長期營養不良又過勞,當時全然不知。擔任復健醫院院長第二年,也就是健保元年,四十歲的我患上失眠症,從此需要鎮定劑才能入眠。醫師給我:「龜毛、急性、搞操煩」的診斷(焦慮型人格)。當時實在太忙,每天過著被債務追趕的日子。沒有深入去理解這性格對身心長遠的影響。

大學六年級,瘦巴巴的我。

2020年1月12日 星期日

送母遠行(上)──小腦萎縮,預約善終

西元2001年,六十四歲的母親發現兩腳無法併攏站立,確診得到家族遺傳性疾病:小腦萎縮症。當時舅舅和大表哥都因臥床多年,已自盡身亡。母親在擔心子嗣得到遺傳之外(幸檢查都為陰性),囑咐病情嚴重時要幫助她解脫。我問她多嚴重時?答約:「沒有能力照顧家人,需賴輪椅行動之時。」我先答應她的要求,開玩笑說:「坐輪椅就不值得活的話,那我怎麼鼓勵復健科的肢體癱瘓者活下去呀?晚年才發病,惡化的慢,不要想那麼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