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樂死推動數十年,反對者擔心「滑坡效應」。事實上,申請安樂的的通過率並不高,所以荷蘭的死亡人口中仍有百分之一到二是自主斷食往生,其中一半是因為申請安樂死被拒絕。有人擔心老衰、貧窮、身心障礙者被強迫安樂死,更不可能發生,安樂死的主要對象反而是富有、教育程度高的白人為主。也有人擔心「斷食善終」會引起模仿效應,或許有極少數人,沒有細心研究,也不懂得尋求協助。實際上,許多案例,因為家屬無法取得共識,病人仍然繼續無意識插管臥床。成功協助解脫的案例中,有許多是經歷數個月或者數年才進行的。因為放手的決定,尤其是全家人都放手,真的是非常艱難的啊!
一位七十餘歲老先生因為慢性腎衰竭洗腎多年,四年前嚴重腦中風昏迷,甦醒以後,一側偏癱生活無法自理,出院後住到養護中心。每週洗腎三次,靠鼻胃管進食,每日抽痰數次。在養護中心半年後,病人要求回家。
我告訴這對兒女,媽媽和哥哥要改變觀念需要時間,因為行塑他們現有觀念的是數十年來的社會文化,要轉化不是那麼容易。首先,必須聆聽,讓他們把自己的看法說出來。然後,慢慢的讓她/他們有機會接觸不一樣的觀念,但不急著要他們接受。越是急著要對方改變,對方越排斥。
兒子傳來與父親對話的影片,試圖得到父親清楚表達自己意願的錄影存證,但是這位向來寡言的父親,看似專注聽著兒子的問話,卻遲遲沒有明確的回應。
我告訴這位人子:「病人覺得日子很苦,不想治療;與意志堅定要離開人世,是兩回事。」
兒女心疼父親面對一向強勢的母親鮮少表達自己的意見,我提醒:夫妻之道,外人難以真正瞭解。此時,母親是關鍵人物,事緩則圓。
這位兒子一直持續追蹤我的臉書,偶而我們會對某些議題有些溝通。他買了我的兩本書放在家中,聽說母親閱讀了『有一種愛是放手』。
距離首次聯繫快兩年了,兒子傳來母親和哥哥終於願意放手的消息。病人情況惡化,有幾次因為肺炎住院,仍極力搶救。最近洗腎當中,血壓下降,需要打強心針。(註:這是應該終止洗腎的指標,有人還打嗎啡)與醫護溝通以後,同意停止所有治療,回家安寧。
聯繫了當地居家護理所,病人回家,停止洗腎。家人陪伴在側。
病人回家第四天,兒子傳來訊息:「畢醫師早安,爸爸昨天晚上圓滿了,謝謝畢醫師給我們的鼓勵,我們會好好陪著彼此,很開心爸爸走的時候很安詳,感覺他也不好意思打擾我們,很有他的風範。媽媽和哥哥也都表明要去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了。」
註:
1)這位爸爸一輩子體貼他人,中風以後,熬了四年插管臥床、抽痰、洗腎的日子,直到洗腎也沒有效,走到生命的盡頭,才真正放下。幫家人上了漫長的一堂生死課,團結了家人,齊心送別!
2)停止洗腎的考量指標:病人無法配合洗腎、洗腎時身體狀況不穩定(如嚴重低血壓)、已進入其他疾病末期(如癌症末期、重度失智或多重器官衰竭)。
3)許多病人和家屬都很擔心不洗腎會很痛苦,當洗腎效果不佳的時候,停止洗腎(自然無法吃或喝,因為無法排出)反而輕鬆,都是安詳的離開。因為洗腎效果不佳仍繼續洗腎,存在更多不適,如血壓低、心絞痛、胸水、腹水、全身水腫等。
0 留言回應: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