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醫生您好:母親今年90歲,失智八年,前年(88歲)因為不肯吃東西,醫院診斷說全身器官衰竭,被插了鼻胃管以及導尿管還得每天被抽痰。這幾個月母親狀況越來越差,耳朵/腿/手/都是水腫。我不斷與醫院溝通是否能予以撤除餵食管,讓母親不再那麼痛苦,醫生的回應總是說:若母親狀況比較差再住院的話,到時我們觀察是否可以進入安寧。這樣一直拖,母親目前已不會表達意識,請問畢醫師我該怎麼做?以及該如何有效的與醫生溝通比較好,謝謝妳!
畢醫生您好:母親今年90歲,失智八年,前年(88歲)因為不肯吃東西,醫院診斷說全身器官衰竭,被插了鼻胃管以及導尿管還得每天被抽痰。這幾個月母親狀況越來越差,耳朵/腿/手/都是水腫。我不斷與醫院溝通是否能予以撤除餵食管,讓母親不再那麼痛苦,醫生的回應總是說:若母親狀況比較差再住院的話,到時我們觀察是否可以進入安寧。這樣一直拖,母親目前已不會表達意識,請問畢醫師我該怎麼做?以及該如何有效的與醫生溝通比較好,謝謝妳!
這篇想要討論三個議題:1)假如病人昏迷、重度失智、老衰、疾病末期無法飲食,病情不可能復原者,家屬要懂得拒絕讓病人插鼻胃管,那麼請要求點滴也不要。2)練習看彌留狀態的生理指數。3)彌留狀態者,家屬好好說話,推他一把,他就能放心、放手離去喔!下圖是正常人的樣版生命指數。重症住院的病人,病床旁邊常常有個生理監測器,上面有心電圖(EEG,心跳率)、呼吸曲線(RESP,呼吸率)、血氧濃度(SpO2)和血壓(BP)。
目前台灣多數的養護機構都習慣將發燒、肺炎、尿路感染的病人送醫,有臨終症狀的病人更是一定送急診急救,因為不希望有病人在機構死亡。幸好也有少數的機構願意讓住民就地自然善終,政府有在推廣這樣的政策,希望越來越多的養護機構配合。家屬在尋找機構安置病人的時候,這點是非常重要的考量。以下為病人女兒之分享。
雖然不是老人才會生病,但是家中有老人,一定要更早儲備死亡的識能,瞭解老人家若發生各種狀況時,可以如何抉擇,如何尋求協助。這位媳婦平常就在追蹤這方面的訊息和知識,並且利用假日聽了三個小時的演講。沒有想到次日就派上用場。以下是媳婦的分享,照片是九十三歲的婆婆往生前數週與孝順兒子的合影,看起來還神采奕奕呢!
自主斷食(Voluntarily Stopping Eating and Drinking, VSED)是指精神狀態正常,有決策能力者自主決定停止飲食,或者拒絕人工餵食而達到自然死亡的目的。人們罹患重大疾病有拒絕醫療的權利,也有拒絕飲食的權利。在許多國家這種情況可以收治在病房,提供臨終的舒適治療。在台灣目前我不知道有哪家醫院、哪位醫師會收治這種病人,有少數的居家安寧團隊願意提供醫療協助。尋求我協助的病人絕大多數在家中進行。
覺非法師這本『因為愛才更能說再見』(暫訂書名,尚未出版)將是華語世界第二本描述自主斷食全記錄的書籍。(英語世界目前也有兩本)這本書與英語的兩本和拙作『斷食善終』有個非常大的不同。作者的文學、佛學素養深厚,所以不僅是一本敘事的書寫,難得是用簡明的語言闡述佛法中無常、生死、不生不滅等重要課題,沒有佛法基礎的讀者也能有很深的體會,對於減輕死亡恐懼,破除對肉身的執著,善用此生於修行有很大的助益。 (插圖為覺非法師所繪)
覺非法師的弟弟因為高頸髓損傷而四肢癱瘓,插著鼻胃管、導尿管、有氣切(抽痰用)。一家人活在愁雲慘霧之中,一籌莫展。機緣巧合,我的同學帶著我的書送給法師,沒有料到開啟了一段緣分,法師之弟在十個月後自主斷食往生,囑法師將這個過程記錄下來,利益眾生。如今已經完稿,尚與出版社接洽中,我先分享其中三段文字。目前有斷食善終或臨終照顧方面需求的病人或家屬,我會介紹他們閱讀《如何好好告別生命》這本書,裡面分享了各種不同狀況的案例,以及詳細的臨床指引。
本人撰寫的『斷食善終』是華語世界描寫自主斷食(Voluntarily Stopping Eating and drinking, VSED)全記錄的第一本書,當時因為念頭來自日本中村仁一醫師的著作『大往生』中所提的「斷食往生」,母親得到圓滿的善終,因此書名取為『斷食善終』。後來我才知道英文世界有兩本由家屬描寫親人自主斷食的書籍。如今台灣也有家屬描寫自主斷食全程記錄的第二本書已經完稿了(尚未出版)。作者是一位佛學修養深厚的法師,描寫她弟弟因為高位頸髓損傷四肢癱瘓兩年半後自主斷食的經歷、心路歷程以及佛學分析。應該是這四本書當中最具文學與哲學價值的一本。我相信可以讓國人對於生死和自主斷食有更開闊的認識,必然是國人之福!將陸續分享其中三篇,大家共同期待這本好書的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