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丘比丘全景,左方是上城,右方是下城 |
我們住在馬丘比丘山下的旅館,搭20分鐘左右的巴士上山。中午12點抵達時,突然下起不小的雨,沒經驗的人心頭一沈,擔心整個下午泡湯了,也無法拍照了。一點多吃完午餐,雨還稀疏的下著,從入口進去,古城出現眼前的剎那,雨竟然停了(如收票員小姐所預測)。滿山的雲霧,大家忙著拍了一個多小時照後,太陽出來了,我們很興奮的走遍每個角落,最晚回到旅館。才知道隊裡的攝影高手們,看到太陽出來,雲霧消失,拍不出他們要求的好照片,就下山了。等著第二日早晨再來拍。不過就算照片效果不夠好,找個角落坐下,接受古文明的洗禮,欣賞壯闊秀麗的景致,也是非常享受的。第二天早上我們七點半抵達,群山之間,雲霧繚繞,氣氛夢幻。曾經來過的團員說,應該提早一個小時,這樣連半山腰古城的上方,也有飄渺的雲霧,更像人間秘境。
一早來拍照的話,請直接由左方的階梯爬到整個園區的最高點,居高臨下,可以拍到古城的全景,有近山、遠山襯托,山與山之間有雲霧穿梭期間,有如仙女的面紗或彩帶。差不多八點多,雲霧就散得差不多,順著指示往山下走,會經過一些沒有屋頂的石屋,牆壁用石頭砌的古色古香,留下古意的窗戶。這部分稱為上城區,位置比較高。接著登上第二高的平台,一路上請記得眼觀四面,360度都有不同的景致可以拍。下了這個高台,在兩間茅屋之間,有一道典雅的竹籬和簡易的小門。門口掛著一張圖,形似一座湖泊,其實是門後一座一直出現在我們鏡頭中的高山的步道圖,必須另外買票才能登上山頂。我們碰到一位氣喘吁吁的白人小伙子,講的一口流利的中文(去浙江唸過一年大學,年輕真好),說他剛從山上下來,由山上俯視古城和四面的群山真是美極了。這山看起來很陡,我們以為要有特殊的裝備,沒想到步道做得好,小伙子一路跑上山再下山,竟然只花35分鐘。一般人也許需要兩個小時吧!(就是第一張照片中間偏右的那做三角形陡峭的山)
可能是際祀的神墊 |
這位巴西好小子35分鐘上下後方的山嶺 |
離開登山步道的入口處,順著出口的指示,我們進入下城區,看到的景致又是不同,兩個城區,其實有很多典故可講,我們是攝影團,就沒有導遊,有點可惜。沿途聽到別的團的導遊介紹著神殿、天文石,排水系統等的細節,只好以後有空再來查詢了。
馬丘比丘古城的入口旁,也有旅館,住這裡可能更方便,不過聽說要很早就預約,價格應該也會比較貴。
我們住在山下的小鎮,有很多賣紀念品的商店,有一條河穿越,名叫烏魯班巴河,河水之充沛,讓人印象深刻。這河水黃黃的,河中有許多奇石,河面波濤洶湧,讓人想起「黃河之水天上來」或是「滾滾長江東逝水」。這條河是亞馬遜河的源頭之一。
蜿蜒的山路與山下的烏魯班巴河 |
流向亞馬遜河的烏魯班巴河 |
還是無法貼上來嗎?要不要把照片寄給我,我幫妳貼。
回覆刪除這是個我很有興趣的話題, 也來聊聊.
回覆刪除印加文化是很特殊的, 沒有文字, 沒有鋼鐵, 不用輪子, 卻建立了一個幾乎和羅馬帝國一樣大的南美洲印加大帝國. 馬丘比丘古城應該是傳奇的印加帝王(相等於亞歷山大大帝) Pachacuti 的 "別墅", 位在偏遠又神聖的安地斯山內. 印加文化崇拜太陽和山水, 和馬丘比丘山相對的葉南廷(Yanatin)山, 會納(Huayna)山和烏魯班巴河都還是他們後代的印第安人的聖地.
古城位處高地, 水源仰賴山泉, 當時的建築師依據使用者的地位來決定供水的先後順序, 用運河的坡度巧妙的引山泉到16個供水點. 聖殿的窗可巧妙的引入光線, 古城的大門可以看到神聖的山水和梯型地美麗的線條.
因為降雨量大, 所以排水系統是在坡地的渠道上先鋪滿碎的花崗岩當地基, 再加細沙層和表土層, 排水效率很高. 坡的地表面有數百級 (印加文化特徵) 像梯田般的層次, 側面全用碎的花崗岩補強. 這樣的設計增加了可用面積,又利於排水,又美觀. 碎的花崗岩是建造聖殿和房舍, 鋪路後剩下的. 當地是地震帶, 加上豪雨, 這個建築史上的奇蹟, 馬丘比丘卻很好的保存了幾百年.
一百年前耶魯的 Hiram Bingham 讓一個當地小孩帶路而意外的發現古城後, 他的團隊把發現的上百具遺骨誤判為獻祭給太陽神的少女. 之後的考古學者重新判斷, 發現這些應該是當時維持別墅的員工. 西班牙人入侵之時,古城顯然己開始荒廢, 而沒有遭到西班牙的破壞.
可以想像身在其境, 那種大自然的奇境, 巧匠彫琢的心思, 和滄海桑田的感覺
昨天在山區,網路比較慢,所以無法貼上照片。
回覆刪除謝謝Shawn的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