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6日 星期三

紐約大都會美術館三日遊

去年我和朋友來紐約和波士頓,紐約規劃了七天,大部分景點和重要美術館都去了,但是the Met(紐約人對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的暱稱)只看了一整天,好多部門沒有去參觀。這次既然來到華盛頓,搭火車三個半小時就到紐約,花了三天泡在MET裡,希望能地毯式的參觀每個部門。

位在第五大道82街的MET大門。搭4、5、6號地鐵在86街下車。

MET於1870年開始籌建,1872年對外開放,之後歷經搬遷和不斷的擴建,成為現今大約一層樓有300X150公尺面積的建築,展覽室在一樓和二樓為主,加上小部分的三樓。所以展覽室面積大約9萬平方公尺。總共分為19個部門,展覽室大大小小有421間,這還不包括特展的區域。地方實在很大,沒有方向感的人很容易迷路。預防迷路有兩個訣竅,現場工作人員很多,有疑問就馬上問,比較快。每一部門展覽室有編號,順著號碼看,通常不會遺漏,這部門看完會回到原地。最保險的方法是拿著地圖,看一個房間作一個記號。

當初大概心急,被這複雜的地圖嚇到了,現在看其實標示的很清楚。MET網站可以下載完整地圖。

三天加起來,我待在裡面26小時(星期五、六晚上開到九點),共參觀了11個部門,包括1)中世紀、2)武器、3)美國繪畫、4)希臘羅馬、5)歐洲雕塑、6)歐洲繪畫、7)十九及二十世紀初歐洲繪畫與雕塑、8)現代及當代藝術、9)亞洲藝術、10)中東藝術、11)非洲、南美、海洋島嶼原住民藝術都是詳細一件一件看,有名的、有趣的就拍下來,應該拍了將近一千件的藝術品,而且連說明都拍了。

遺漏的是12)埃及(去年看得很詳細了)、13)攝影、14)服裝、15)家俱、16)樂器、17)素描和版畫18)拜占庭與伊斯蘭藝術(不小心看漏了),還有兩三個小型特展。

這次看到很多前所未見的精彩作品(就算是書上、網路上也沒看過),以後有機會依序將以上11部門,作一個精選的介紹。有些作品連MET出的導覽書都沒列舉到。

鏡子背面,馬雅時代,西元八世紀。真是高檔貨呀!
孩童陶像,墨西哥,西元前12-9世紀。碎成這麼多片,還能拼完整,超厲害!
女神Durga殺死牛魔王,印度,12世紀。這是我第一次在歐美認真看東方藝術,非常驚豔!

依我這次的經驗,如果想要沒有壓力的慢慢看完每個部門,應該需要七八個整天。我最納悶的是我曾經在這裡住了將近十個月,怎麼沒有把她看完呢?很多過去看過的,若沒有拍照,竟然毫無印象。其實密集的吸收那麼多資訊,真的沒有辦法記得那麼多。這兩天檢視剛拍回來的照片,也有作品我已經忘了我拍過它。

這一大間像儲藏室一樣,有繪畫、雕塑、瓷器、玻璃等。
如果這一大間裡每樣都逐一看過,那七八天是絕對看不完MET的。

為什麼要拍照?原因很多,現在數位相機畫質好,拍的照片清晰、色彩豐富,比網路上檔案大,效果好很多。很多作品也不是網路上都找得到。可以拍局部、細節,很小的工藝品,近拍效果好的不得了,比現場用肉眼看到的還清楚還美。沒有拍下來的,將來多半都忘了。回頭看拍回來的藝術品,彷彿你已經擁有了原作,可以反覆欣賞,而且是近距離細細品味,真是樂趣無窮。還可以用來演講、寫部落格,一舉多得。

垂飾(蝙蝠頭人像),南美巴拿馬,12-16世紀。是不是有如你在現場用放大鏡來看?
中國遼代三彩陶羅漢,現場看非常震撼,因為它與真人一般大,門的左右各一尊。
這次連說明都拍下來,非常有價值
「絲柏」,梵谷作,梵谷有名的迴旋筆觸和厚塗法!
局部近拍,是不是覺得彷彿梵谷剛畫完這幅畫,顏料都還未乾呢!

就因為數位相機性能太強了,而且人人有相機、手機,歐洲越來越多的美術館,為了維護版權和觀眾的欣賞品質,不准拍照。美國是難得還可以拍照的國家,我擔心以後也不能拍了,所以趕快抓住這機會。在美國很多私立美術館也不能拍,而所有的特展,從世界各國美術館甚至私人收藏找來展品,所以也不能拍。這次在美國還是有人用閃光燈拍繪畫,這對繪畫有傷害,而且照片會反光,可以想見效果會很差。

去年以前我都帶單眼數位眼睛透過觀景窗取景,相機的高度被局限在眼睛的高度,很多大幅或高位置的畫,拍起來都是上面窄而下面寬。這次我帶傻瓜數位,看銀幕來拍,可以把相機舉到最高,或者退後再利用望遠,大部分都可以拍到四四方方的,就不需要裁切掉太多。另外若碰到玻璃框反射燈光,或是屋頂採光讓畫的高處反光,這時要退後一點用望遠鏡頭拉近,相機舉高一點,常常可以避開反光。還有可以將快門調到手控(manual),讓曝光稍微不足,顏色反而比較飽和,也比較不反光。這次不但拍到很多寶貴作品,拍照的技術也進步了,很有成就感!

這是去年用Canon 5D Mark II 單眼相機拍的,畫面傾斜,裁掉畫框會切掉手腳,且顏色偏黃。
這是今年用Leica D-Lux 5拍的,手舉高,退後再拉近,照片方正。

拍的方正,把畫框裁掉後,整幅畫完整呈現。白平衡調在自動,顏色自然。
「情歌」,英國拉斐爾前派Burns-Jones作。

回來算了一下,在MET的26小時,我拍了約2500張照片。平均一個小時拍100張,先生笑問:那你哪有時間欣賞?其實有耶!我是一件一件看,才挑出好的或喜歡的來拍。只是就沒有時間租導覽來聽,只能瞄一下說明牌知道個大概。還好說明牌都有拍下來,回來還可以慢慢欣賞、研究。這樣以後部落格用到,就有線索可以查詢詳細資料了。

獨自到華盛頓、紐約藝術之旅12天,這是唯一一張自拍。
在MET屋頂雕塑展示區。可以看到中央公園和建築天際線。

5 則留言:

  1.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2. 真是體力過人耶~這回看到了許多不同以往風格的藝術品,真讚!拍照的技巧也是需要不斷地調整,比較,才能找到最好的模式,多謝分享~

    回覆刪除
    回覆
    1. 美術館裡人手一機,手機、相機、iPad,拍照的人越來越多。偏偏就還有整團用閃光燈拍的。說老實話,會影響其他觀眾的欣賞品質。所以奧塞美術館去年開始不准拍照了。我拍照都盡量去拍目前無人在觀看的拍,免得影響別人,不過難免還是有觀眾因為我在拍,會等我一下再靠近。所以特展不能拍也是必然的,人那麼多,真的很妨礙。

      刪除
  3. 看過真品燃燒奔放似的梵谷絲柏樹,就能很明白阿畢一天到晚都得穿梭在美術館裏的心情了... 我一直在想,是梵谷看到的絲柏就是這樣了,還是他把絲柏詮釋成這樣?

    回覆刪除
    回覆
    1. 你請高更來畫,就一定不一樣,大概變成「扁」柏了。高更愛平塗法!
      絲柏好聽,我來改一下。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