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12日 星期五

台中國美館「經典再現」特展&其它

 國立台灣美術館收藏明清以來台灣本土藝術家的作品,以建構台灣藝術史脈絡為其目標。這次特別展出1927-43年日治時期的十六回官辦全台展覽的得獎作品。並將十六回展覽所有得獎作品的目錄,重新復刻印刷出來,目錄的內容是黑白印刷,限量出售。


這十六回的展覽在台灣藝術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這是台灣藝術現代化的開端,當時全台沒有任何美術學校,大部分的獲獎台籍藝術家都是留學日本回來。此次展出獲獎作品中仍流傳在台灣,且得以借展的共86件,許多是數百號的大幅作品。


台灣美術展覽會(簡稱台展)分東洋畫和西洋畫兩類。東洋畫以膠彩畫和水墨畫為主。入選畫家以日本人為多數,1927年的第一回台展有郭雪湖、林玉山、陳進三位不滿20歲的畫家入選,被稱為台展三少年。這是郭雪湖成名作「圓山附近」彩色草圖的局部,以細緻綿密的筆觸描繪田園風光。原作在北美館,色彩更加豐富、豔麗。(郭雪湖工業學校畢業,並未留學日本)


郭雪湖畫的迪化街景局部。很傳神的民俗畫,紀錄了當時的生活面貌。


這是1932年的入選作品薰苑(林家花園),雪湖派的畫風,整幅畫充滿繽紛的細節,洋溢著富貴風華。




郭雪湖1942年的作品,畫風與前者不同,透露著樸實與靜謐。


林玉山這幅蓮池(1930年)是第一幅被列入國寶的巨幅畫作。(此為局部)



林玉山彩墨畫「曉露」的局部。從白到黑層次鮮明。


這是陳進女士的「芝蘭之香--試作」,感覺已經完美無瑕。陳進是第一位留學日本的台籍女學生,也是第一位入選東京日本帝展的台籍女畫家。


富貴人家的新娘打扮,不似在人間。


陳進這幅「野地」(局部),描繪兩位姊姊帶著弟弟到野外玩耍的溫馨畫面。


展覽後,每位畫家與自己的得獎作品拍照留念。這位女性畫家是張李德和。


張李德和所畫「蝴蝶蘭」(局部)。把膠彩畫的典雅、細膩、靜謐表現的淋漓盡致。


蔡雲巖1943年所作「我的日子」,畫中是他的太太與兒子。兒子拉著日本男孩節的鯉魚燈,母親手上的玩具飛機,本來畫著日本國旗,改朝換代以後,自動改為青天白日徽。


手機掃一下QR code就可以聽見清晰的語音導覽。可惜有語音導覽的畫作不算多。雖然賞畫可以自行發揮,背景故事還是可以提升賞畫的深度和樂趣。


鄉下長大的我,對火雞印象深刻。小時候其實是有點害怕火雞的,因為成群結隊、體型龐大,咯咯咯的衝著外人而來。


母雞帶小雞。溫馨的生活日常。


這幅畫有窗子那麼大,掛在牆上,彷彿真的看見窗外的藍天與搖曳的椰子樹。可惜整齊劃一的鳥兒像是貼上去的。


每天的上午十點半與下午兩點半各有一個小時的現場導覽,每位導覽志工的表達方式、選擇的畫作都不相同。我聽了兩場感覺很有收穫。


西洋畫部門展出的畫作中,數量最多的是陳澄波。不知是他得獎次數多,還是他在228受難後,畫作都由他的妻子妥善保存(藏在天花板),所以沒有流落四方(無人敢與他們往來)。


這是上圖中與陳登波合照的「阿里山之春」。




現場也展出一些陳澄波的遺物和寫生簿。


陳澄波擅長描繪台灣的鄉村風光,畫中總有些人物,增添人文的氣息。


1941年入選的「新樓風景」,描繪台南神學院景緻。



陳澄波長女嫁給名雕塑家浦添生,這是他1939年到東京探視女兒、女婿時寫給子女的明信片。正面的裸女雕塑是浦添生作品。


明信片中提到的濤聲當年入選府展。(台展之後身)


這幅畫頗有陳澄波之風,例如他常用的綠色、紅棕色,以及框景透圖。實則這是他次女陳碧女於1943年入選府展之作。陳碧女自幼展現美術天分,是陳澄波子女中唯一跟隨父親習畫者。此作完成於碧女19歲,之前之後數年她有不少得獎之作。


此畫也作過修改。在改朝換代後太陽旗改為青天白日旗。


1943年時陳澄波一定為女兒的成就感到驕傲。然而萬萬想不到四年之後,碧女才23歲的1947年會親眼目睹自己的父親被國民政府軍隊於嘉義廣場公開槍決。從此碧女封筆不再作畫。台灣同時少了兩位傑出的藝術家。

李梅樹師事石川欽一郎,畫作入選第一和第二屆台展。他的長兄(三峽的西醫師)力排眾議資助他到日本研習美術。此幅自畫像頗有塞尚之風。


李梅樹有許多女性的肖像畫,畫幅頗大。請弟弟來當對比道具。


畫中人是李梅樹長兄的媳婦,從居家環境、身旁散落的畫冊以及她的穿著(絲襪、皮鞋)看得出來家境優渥。


掃描此QR code可以聽到此畫的語音導覽。


這看起來應該是雷諾瓦的作品。


這是梵谷的嘉舍醫師。


有圖為證。


導覽志工提到李梅樹走出豪門畫下這幅農婦,看台灣的田野風光多美麗。咦!這田野風光越看越眼熟,尤其是山脈造型和亮麗的金黃。


回家找到畫冊比對,賓果!


是梵谷的「豐收」。這幅畫已經印在我腦海,因為是我初中二年級家中年曆裡我最喜歡的一幅畫。原來李梅樹和陳澄波都非常欣賞梵谷,用這幅畫來向梵谷致敬,真是高招。


李梅樹畫的台大醫院一角。哈!他把庭園變大了。


灣生日本畫家1942年入選的「蓮池日輪」,描繪蓮花與池塘水面上的太陽倒影。時值二戰末期,日本已露敗相,畫家以此預測、感嘆窮兵黷武的太陽國之衰敗。


在二樓的展覽室展出五位台灣攝影家的作品,頗值得一看,並不必花很多時間。


郎靜山簡介:1949年來台之前,在上海已經是國際知名的攝影家,作品常見於國外知名雜誌。



眾人熟知的中國山水攝影作品,其實是許多張底片拼接而成,稱為「集錦攝影」。



在上海時期,人像攝影也是他的專長之一。他的攝影有如作畫。


想起我的童年,到處是標語和領袖圖像,那時對他充滿敬仰,如今他的光頭讓人想起魔頭。


小時候常常看野台歌仔戲和布袋戲,那是鄉下孩子們的大事。還好住在鄉下,台下不會擠成這樣。


一樓和二樓有佔地很大的特展「禽獸不如*不如禽獸」,主旨是愛護地球。因為地球生物中僅有人類會破壞自己的母親(地球)。


禽獸不如的典故。


多是當代年輕畫家的作品。視覺上的震撼!




這是日本人製作的一個影片,講述中國與美國、日本、台灣的貓熊外交。從幽默的角度看歷史。有此無明流氓敵國長期威脅,深感辛酸。


人類掌管地球的短短百萬年間,已經有83%的物種滅絕,不是危言聳聽,是可怕的事實!


一魚三吃,三個展覽都看完,的要整整一天。下午五點閉館。

0 留言回應: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