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度拜訪澎湖,澎湖海島風光迷人,海洋生態也很有趣。意外的發現澎湖的歷史比台灣還悠久(從政治上來說),是人文薈萃之地呢!這是島上最古老的建築「天后宮」之模型。
西元1978年廟方決定拆掉重建,幸得人類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奇祿於開工前一天大聲疾呼禁止,後採用整修的方式。1985年列入一級古蹟。
這個四眼井(原名四穴井,又名四孔井)是澎湖歷史最悠久的水井(建於1592年,明朝),寬達兩公尺,因為怕人掉入井中,所以加上蓋子,留下四個孔打水。深5.6公尺,水源充沛、水質清澈,以前是市區民眾最主要的水源,離天后宮百公尺遠而已。澎湖在1926年(日治時期)才有馬公自來水廠,挖深井、建地下水庫,提供市民自來水。
廟宇右側這棵榕樹已經150歲以上,左側另一棵也80歲了,在廟前形成一個天然的棚子,有27枝粗大的氣根。
這些不是樹幹而是氣根,讓我們大開眼界。樹下非常消暑,可在此喝茶、聊天。我們去的這天剛好下雨,地面積水,略顯凌亂。
這是二崁最著名的陳家大厝。建於1890-1910年,結合閩式與巴洛可洋風。是三間三進的宅院,面積大,裝飾華麗,目前為三級古蹟。(謝謝Molly Tsai美拍)
這家店生意很好,中午休息,沒有吃到豆花,屋主大方的讓遊客入內參觀。
退潮時,水面低於石滬。石滬兩側寬大的房間可能有魚兒停留,就成了漁獲。(謝謝阿涓美拍)
石滬圍牆是就地取材以玄武岩堆砌而成。如何讓石牆穩固、平整(上面可行走)、曲線完美都需要深功夫。
下面兩張是東吉島的新廟,雕欄玉砌,光彩奪目,與天后宮新舊對比強烈。
這棟典雅的古建築,建於1696年,本來是觀音廟,現改稱觀音亭。前面就是海水浴場,澎湖花火節就是在觀音亭區的虹橋附近施放。
這是我們去澎湖水族館路上巧遇的「保定宮」,廟宇可能建於1602年,也有1667年之說,1977年重建。讓我們駐足是因為廟前這一大片綠油油枝葉繁茂,竟來自同一棵榕樹。
台澎金馬最老最大的古榕樹在通梁「保安宮」,據說此樹種植於1673年,三百多年來的栽培,老樹頭雖不大,但是其氣根已經橫向擴展到2000平方公尺,垂直向下的氣根也多達97枝,粗大如樹幹,深入土壤。保安宮應該有四百多年歷史。
澎湖何以動輒有四百多年以上的古蹟?其實華南漢人很早就移民澎湖,在元朝時代(西元1358年)就已經在此設立巡檢司,隸屬於福建省同安縣。當時的台灣還是原住民與自然和平共處的海角一樂園。十七世紀歐洲人的大航海時代,荷蘭人看中澎湖作為與日本和中國貿易的根據地,兩度佔領了澎湖。西元1624年明朝軍隊將荷蘭人驅逐出澎湖,趕往台灣。荷蘭人轉往台灣,成立了第一個統治台灣的「政府」。直到1684年施琅打敗鄭成功之子,才建議清政府將台灣列入版圖。以隸屬於大陸版圖的年代來看,澎湖比台灣早了三百多年。
空拍一百多年歷史的二坎聚落(位在西嶼島),因為大量人口移民台灣,目前儘餘五十幾戶。假如時間足夠,逛上一天不成問題。每戶人家各顯神通,販賣當地特產,房屋的裝飾趣味十足。(吳文欽攝影)
有好幾百年的光陰,牛車是澎湖重要的運輸和交通工具。牛車的輪子成為許多老房子的最佳裝置藝術品。
美麗的花磚、浮雕、雕窗,非常典雅!
別具特色的門牌,文雅的閩南語。
澎湖人都來自福建,常看到店家用閩南語吟詩作對招呼客人。
這比台中市政府發的「鼠運亨通」春聯高明太多了。
二馬豆花店,原本是一般的古厝,屋主於12年前開始整修,把室內室外的牆壁都貼上咾咕石(頭狀珊瑚礁),讓人耳目一新。
現代裝置藝術,感念牛兒數百年來的貢獻。
澎湖是海島,漁業自然是最主要的資源。出海捕魚以外,在潮間帶興建石滬(stone weir)利用潮汐起落來捉魚,也同樣重要。這是西嶼島的一顆心,漲潮時石滬在水底,魚兒進入石滬。
這是七美島的雙心石滬,結構複雜更容易捕捉到魚,最近有新聞報導在此捉到數百尾重達二三十公斤的魚。
這是雙心石滬附近的金龍寶塔石敢當,1946年因為村民遇海難、罹霍亂,故建此寶塔以驅邪保平安。這是澎湖當地的信仰,各地可見多種造型的石敢當。
這是吉貝島港口附近的三心石滬,傍晚退潮時。
吉貝島的最北方有石滬群約40個(澎湖縣有574個石滬,吉貝島就有88個),是澎湖縣石滬密度最高之處。且附近有四五千年前的繩文文化遺跡。
0 留言回應: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