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1日 星期一

在加拉巴哥群島遇見達爾文

我與先生是大學同班同學,共同的嗜好之一是旅遊與攝影。早期喜歡到先進國家自助旅行,2004年開始常參加吳文欽老師的世界旅遊攝影團,造訪了南極、北極、非洲、南美,攀冰河、拍極光、觀日蝕,見識了許多有特殊地景與生態的原始大地,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加拉巴哥群島之旅,達爾文的探訪,讓這島嶼改變了世界!


旅遊 


加拉巴哥群島位在南美厄瓜多爾(Ecuador,西班牙語赤道的意思,赤道穿越此國)外海一千公里,從台灣飛經美國洛杉磯、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到厄瓜多爾首都基多市需時36個小時。然後還要搭兩段約3個小時的飛機,才抵達加拉巴哥群島搭船。 我們包船在海上航行8天7夜,吃住都在船上。此行19位團員中有10位是台大校友,醫學系有6位,最年長的兩位已經年近八旬。也可以自行向船公司報名,基本上要參加當地旅遊行程才能進入群島,且需有導遊隨行。我每天吃一顆暈船藥,偶而還是有點暈船症狀。住在上層的艙房景觀好、空氣比較流通,但是搖晃的厲害,不怕暈船的話,這是最好的選擇。 




每天早上、下午各有一次登陸健行或浮潛,因為地處赤道附近,且沒有大樹遮蔭,雖是走走停停,兩三個小時下來,衣服幾乎濕透。有些島上植物多,蚊蟲多的驚人。建議要穿排汗快乾的長袖上衣和長褲、健行鞋,外出要帶足夠的水,還要帶防曬乳、防蚊液、蚊蟲咬傷藥膏。 

這裡是名不虛傳的生態旅遊聖地,海陸空各種珍禽異獸多種且數量很大,難得一見。地景特殊,植物也很有特色,從120年前的新生火山熔岩到三百多萬年的火山島地形都有,彷彿濃縮的地球演化史在此上演。




歷史 


加拉巴哥群島位在遠離南美大陸一千公里的太平洋中,西元1532年西班牙侵略、殖民南美,1535年巴拿馬的主教Berlanga航海到秘魯的途中,因為暴風雨而偏離航道,船漂流到荒島。主教形容這島嶼像是下過石頭雨,到處是黑壓壓的火山熔岩,鑿井出來的都是鹹水,因缺乏淡水造成兩位船員和十匹馬渴死。後來吃仙人掌補充水分,幸虧追隨象龜才找到水源。島上舉目皆是重達兩三百公斤的巨大陸龜(象龜,giant turtoise),還有長相醜陋、身長達數尺的巨大蜥蜴(鬣蜥,iguana),有如遠古的怪獸。他形容這裡是人間地獄,而以Enchanted Islands稱呼之。 



接著來到群島的是英國海盜,專門搶奪西班牙滿載高級貨物的船隻。未幾,捕鯨人也以此為補給站。因為象龜可以幾個月不吃不喝,象龜肉成為船上的新鮮肉品。之後的兩百年間,二十萬隻象龜被捕殺。由於群島盛產象龜,十六世紀末的航海地圖就以西班牙語的烏龜「Galapagos」來命名這群島。 

1832年厄瓜多爾共和國成立,在Florena島成立第一個部落,派軍隊進駐並有政治犯流放於此,宣示群島為厄瓜多爾的領地。然而這裡土地貧瘠、缺少淡水,移民人口難以成長。 

1835年英國自然學家達爾文來訪五週,對群島的地質作了詳盡的觀察,收集了數千件動植物標本寄回英國。於1859年出版「物種起源」一書,徹底顛覆了西方國家「上帝創造一切物種」的信仰。

1923年美國著名自然學家Willian Beebe,為了收集資料支持達爾文的進化論來到加拉巴哥群島,次年出版「Galapagos: World’s end」一書,在西方世界造成轟動。開始有許多歐美人士來此進行生態旅遊,甚至移民到群島,以三百位挪威人為最大一批,然早期成功留下的人不多。 

1935年達爾文拜訪加拉巴哥群島一百週年,達爾文的演化論因為自然史研究的進展而受到更大的重視,此群島也得到更多的關注。厄瓜多爾政府把部分地區劃為野生動物保護區,清除外來種動物,如山羊、野豬、貓、狗等。此時有些島嶼的特有種象龜已經絕種,象龜、鬣蜥等野生動物的數量也大為減少。 

1959年達爾文「物種起源」出版一百週年,達爾文基金會進駐群島,進行象龜和鬣蜥的復育。同年,厄瓜多爾政府把整個群島規劃為國家公園。1964年達爾文研究站(Charles Darwin Research Station)正式成立,遊客一定會被安排來此參觀;該中心從事復育、研究工作以外,還有很大的教育功能。 

1978年加拉巴哥群島成為聯合國文教基金會第一號的世界自然遺產,2007年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單,原因包括外來種入侵、移民人口快速增加、觀光過度發展,群島與大陸來往運輸過於頻繁。2010年從瀕危名單解除,但是生態危機仍存在。 


地質學:從火裡誕生(Born of Fire) 


群島含大大小小約100多個島和嶕嶼,其中有13個比較大的島,4個島有人居住。陸地面積約八千平方公里,海域範圍超過四萬平方公里。所有島嶼都是太平洋底下那斯卡板塊(Nazca plate)下方的火山熱點(volcanic spot)兩千萬年來陸續噴發所形成的。熱點在最西邊的Fernandina島下方,最近一次的噴發時間是2009年,這個島嶼約五十萬歲。面積最大的Isabela島就在它右方,年約七十萬歲,仍有活火山。群島中央的Santa Cruz島有兩百多萬歲,已經是死火山。東南方的Espanola島三百多萬歲,正走向死亡;該島是一個面積僅六十平方公里的平台,植物稀疏,陸地動物快絕跡。但有很多熱帶海鳥在沿岸築巢,因為完全沒有天敵,數量龐大。那斯卡板塊以每年約5公分的速度向東南方移動,而且稍微下沈,所以最西方的島嶼最大、最年輕,越往東南方的島嶼面積逐漸縮小,經年的風化加上板塊下沈,終至消失在海平面上。


島嶼年齡不同,島嶼上的植被也不同。最先出現在熔岩上面的是熔岩仙人掌和海邊的紅樹林,隨著年歲增長,熔岩風化成沙,開始有小草、小灌木成長,百萬年的島嶼上已經有茂密的森林。而植物越茂盛,就有越多的動物進駐。這裡有如一個遠古世界,上演著地質、植物和動物的演化。





動物生態 


群島是爬蟲類的天堂,它們都來自南美。在百萬甚至千萬年前,可能隨著大洪水的漂流木來到群島,因為爬蟲類可以冬眠,可以長時間不吃不喝,所以在漂流一千公里後,來到貧瘠的島嶼還能存活。 

數量最多的依序是象龜、海鬣蜥和陸鬣蜥,小蜥蜴也很常見。烏龜在兩億五年萬年前出現在地球,八千萬年前出現巨大的陸龜,250萬年前有些象龜從南美來到加拉巴哥群島。世界其他地區的象龜在十萬年前都消失了,只有印度洋中的Seychelles群島和加拉巴哥群島仍存在著這種體型龐大的史前動物。兩者都是遠離大陸的孤立島嶼,當動物的種類少的時候,動物的體型會越變越大,稱為巨性現象(gigantism)。象龜的壽命長達一百到兩百年,體重最多可達400公斤。雖然象龜體型龐大,動作緩慢,但是日夜行走,一天可走六公里路呢!


 蜥蜴在三億年前出現在地球,鬣蜥本來是生存在陸地上的,在八百至一千萬年前分化成為海陸兩種(marine iguana and land iguana)。目前群島最老的島嶼只有三到四百萬歲,估計鬣蜥在千萬年前就來到這裡,早期它們居住的島嶼現已沈入海中。海鬣蜥生存在海島沿岸,是地球上唯一到海裡獵食的蜥蜴。陸鬣蜥則維持生活在內陸,以仙人掌、漿果、花草為食物的習慣。鬣蜥的身長將近一公尺,外貌似恐龍和鱷魚,被形容為面貌恐怖而醜陋,對攝影團來說它們可是大帥哥呢!(Dinosaur的拉丁語就是巨大的蜥蜴之意) 




群島上有多種海鳥和陸棲鳥類如:信天翁、海燕、海鷗、鰹鳥、軍艦鳥、鵜鶘、鸕鶿、雀鳥等,由於沒有天敵,數量也是非常龐大。他們對人類毫無戒心,達爾文來訪時形容他用拳頭、木棍就可以捕捉一大堆鳥。(做標本用的啦!)以下依序是鵜鶘、紅腳鰹鳥、藍腳鰹鳥、Nazca鰹鳥和軍艦鳥。






群島有四道洋流在此會合,造成海底生物異常豐富,是潛水聖地。在水裡與魚群、龍蝦、海龜、海獅、鎚頭鯊(hammerhead shark)同游;回到沙灘上,看夕陽餘暉中海獅戲水,真有來到世界的盡頭之感。 


巴拿馬主教口中的惡魔島,在自然學者達爾文心目中是動植物的樂園,是自然學者的天堂;對我們而言這裡也是生態攝影愛好者的天堂!


 達爾文與群島 


達爾文(1809-1882)從小不喜歡上學,喜歡在大自然裡嬉遊和觀察,特別熱衷收集昆蟲。在醫師父親眼中,他是個不務正業的野孩子。雖被父親逼了去念醫學系,但他毫無興趣,功課很差。不得已,父親轉而送他去劍橋大學念神學,將來當牧師也算是高尚的職業。在劍橋大學期間,他把時間都花在植物學、動物學和地質學的課堂及課外活動上。他讀了「科學界的莎士比亞」洪堡德(Alexander von Humboldt, 1769-1859)的南美紀行,對新大陸尤其是熱帶雨林的生態非常嚮往。

大學剛畢業,因緣際會下,22歲的達爾文以自然學者的身份登上了海軍勘測船「小獵犬號」,花了五年(1831-1836年)時間環遊地球一週回到英國。小獵犬號是一艘三桅船,從船頭走到船尾才48步,達爾文有如受困的籠中鳥,加上嚴重的暈船症狀,讓他受盡折磨。不過,一到陸地他體力驚人,馬不停蹄的觀察、紀錄、採樣。總共帶回了368頁的動物學筆記、1383頁的地質學筆記、770頁日記,1529件保存在酒精瓶裡的物種標本、3907件風乾的物種標本,其中包括幾百萬年前滅絕的大地懶(megatherium)化石。回航時帶著45隻象龜在船上,可惜吃完象龜肉,象龜殼都丟到海裡去了,讓他懊惱不已。 

達爾文有非常敏銳的觀察力和科學家的實驗精神,譬如當地人都以為海鬣蜥是到海裡去捕魚吃,但是他發現海鬣蜥不喜歡海,被丟到海裡總是立刻爬上岸,除了補食以外都待在陸地。他解剖了海鬣蜥,發現牠們的胃裡只有海草和海藻。推論海鬣蜥在植物稀少的火山島上,為了生存而下海去獵食,變成潛水高手,並演化出可以把多餘的鹽分經鼻孔排出的腺體。 

加拉巴哥群島上的象龜、鬣蜥、雀鳥、反舌鳥等,都是來自南美大陸,相同祖宗的動物在與外界隔絕且個別環境差異很大的群島上,各自演變成獨特的物種。譬如不同島嶼上象龜的殼紋和形狀都不一樣,13種同源的雀鳥之嘴喙大小形狀都不同,有的利於抓蟲,有的便於吃仙人掌或者撬開核果。把13種嘴喙由小到大排成一列,正好呈現出演化的軌跡。 


回國後達爾文身染怪病,一生沒有再離開倫敦過,不過從新大陸帶回來的資料夠他花一輩子的時間整理和研究。前後陸續出版了數十本重要的科學著作,範圍廣及地質學、動物、植物、化石、礦物、海洋生物、遊記、傳記等等。根據在加拉巴哥群島的觀察,1837年他的筆記出現「地球會演變,物種也會演變」的想法,1842年他得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概念並擬就「物種起源」的大綱,但是因為擔心被基督教立國的社會視為「邪說」而隱匿,遲至1859年才出版「物種起源」(Origin of Species)。 

「物種起源」發表後,引起軒然大波。小獵犬號的船長,拿著聖經到演講會場咒罵達爾文,宣稱後悔帶達爾文去航行。報紙刊登達爾文是猴子的諷刺漫畫,幸好也有學者支持他。他則很淡定的避開對宗教的討論,只專注於科學研究,至死不渝。 

加拉巴哥群島之旅回來,開啟了認識洪堡德與達爾文兩位科學巨人之旅,彷彿搭了時光列車回顧自然科學史,充滿了驚奇與喜悅!


 參考資料:
1.加拉巴哥群島:改變世界的島嶼。藍光DVD,BBC製作。(評價五顆星,那些上天、入地、下海的鏡頭,不是我們一般人看得到的)
2.小獵犬號航海記,作者達爾文。城邦出版。
3.博物學家的自然創世紀:洪堡德用旅行與科學丈量世界,重新定義自然。果力文化出版。

0 留言回應: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