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二二年四月『斷食善終』出版,當年九月我的臉書收到一則私訊:「我知道您最近邀約不斷,很忙!不知道有沒有機會可以幫居家安寧護理師這個群體演講,談談您幫助這些家庭的經驗?傳統上安寧的範圍以癌末為主(因健保給付的關係),對其他病人的安寧經驗比較不足,我很希望能拓展大家的認識。」與我聯繫的是「全程安寧居家護理所」的程子芸護理師。
「在宅善終協會」巡迴公益演講 |
我孤陋寡聞不知道「居家護理所」是什麼單位?更不知道程護理師將成為我的大貴人(她已經是許多人的貴人)。只要有人邀請演講,我一律歡迎,演講後,反應熱烈,程護理師發動成立「在宅善終友善團隊」(成員是在各縣市、離島提供服務的居家護理所),不到兩天時間,我們有了群組和聯絡資料名冊。程護理師真女中豪傑也,她雖然還沒有協助過自主斷食的案例,但是她完全理解停止沒有必要的強制餵食,可以幫助很多案例自然善終。她已經有多年的安寧照顧經驗,敏銳的感受到「食物」是用來延遲死亡的一大因素,是安寧緩和醫學界嚴重忽視的一塊,所以她完全理解為何我提倡「斷食」而她們非常有能力和熱誠來協助這類病人。
這是我推廣善終運動的一大轉折,在這之前,我有時以志工身分訪視病家,靠著網路持續遠距追蹤病人情況,提供家屬照護意見,直到病人安詳往生。有了在宅善終友善團隊做後盾,許多個案我可以轉介他們協助,剛開始我常在團隊與家屬的Line群組中,瞭解發展的過程,提供意見,也從團隊身上有很多的學習。目前大多數個案轉介以後,就沒有我的事情了,由居家安寧團隊全權處理。有些家屬在病人圓滿後會向我回報善終過程與家屬心情,我因此累積了不少經驗。
如今團隊成員越來越多,願意接受「斷食往生」、「在家安寧」服務的團隊也逐漸增加。我將團隊的資訊列印在書末的附錄,相信有很多個案直接尋求他們的協助,大大的擴展了協助善終的對象。不過尋求協助的個案地理分布有明顯的城鄉差距,東部案例很少,西部的都會區為主,鄉村、小鎮相對比較少。當然,居護所的資源分布也存在著相同的城鄉差距。有屏東的護理師向我們反應,原住民相對很少插管臥床的,他們對死亡的看法比我們豁達,我相信是如此。
我多次與居家護理所團隊成員聚會、討論,持續追蹤他們的訊息,逐漸瞭解她們都是資深的護理人員,所以才有膽識自己出來開居護所,要張羅各項行政事務,帶著各種醫藥材料,每日奔波於病家之間,是真正的行動菩薩。她們跟在大醫院工作的醫護比起來,更接地氣,看盡各種民生疾苦,知道社會底層的困境與需求。她們都曾經在大型醫院工作多年,感受到醫院的環境工作限制很多,居家服務能夠提供更具彈性、貼近病人需求的服務。(註:她們告訴我,這要感謝衛服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蔡淑鳳司長的發想與促成,蔡司長希望居家護理師不要只從事於更換三管的工作,開了訓練課程,增加居護所的角色、功能,包括居家安寧服務。)
不過不同的居家護理所執行業務的範圍有所不同,有些停留在只提供更換三管的服務,有些只提供居家醫療的服務。若是家有老衰重症想在宅安寧或者重度失能想在家斷食往生者,需聯繫有資格提供「居家安寧」服務的居護所。
0 留言回應: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