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0日 星期二

最無法面對死亡的人是「醫師」

推廣善終一路走來,發現很多醫師心目中沒有「末期病人」,即使無意識靠著呼吸器、人工餵食管長期臥床,仍然說病人不是末期,不能撤除維生醫療自然死亡。又發現許多醫師心目中也沒有所謂瀕死、彌留、臨終的病人,只針對病人的症狀,用上教科書上治療症狀的醫療,無視於對象是什麼狀況的病人,施予的是「有效治療」還是「無效醫療」?一線的醫師真的很辛苦,不忍苛責。但是誰來同情病人和家屬?

畢醫師,您好: 打擾您了,我姐姐十年前車禍後全癱,最近因兩側腎結石問題入院開刀。在加護病房曾因敗血性休克被電擊兩次,現在轉到一般病房。但狀況很糟,抽痰及反抽胃部都是血。有跟父母討論會診安寧團隊。母親可以接受,父親的意向尚不清楚(努力溝通中)。方才母親傳來照片,想詢問您,為何姐姐全身看起來好像都在出血?

數張照片顯示身體多處(四肢、胸腹)有數公分、甚至十幾公分長的紫斑。且全身水腫。


畢:全身凝血功能障礙,有可能快要走了。千萬記得不要再急救了,不然身上會有更多的出血。記得告訴家人,不管是任何人或醫生打電話還是現場問「要不要救?」,都要回答:「拒絕急救」。有的時候家人一時慌張回答要救,即使簽過拒絕急救,還是會被壓胸電擊。再拖下去,不是外表出血而已,還會內出血,壓胸下去,血液會從口鼻冒出,太悽慘了。


五天後


畢醫師,您好: 謝謝您那天給予的建議,我姐姐已經在昨天圓滿了,雖然過程中,充滿坎坷。經過協調,即便我父親願意放手,簽署了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某日到院探視時,發現姐姐被用了“升壓劑” 。第一次接觸我姐姐的值班醫師表示,他只是依照醫囑交班行事,請求撤除卻遭拒,表示僅能往下調降。看著「溺水式呼吸」的姐姐,心裡非常痛苦、焦急,只想著怎麼讓她舒緩。請求使用嗎啡緩解其費力的呼吸,值班醫師回覆:那個沒有幫助。請求簽署“不施行維生醫療同意書”(撤除抗生素、靜脈營養輸液)。該醫師不解的回覆:其實還有機會,還剩下一兩種抗生素可以試。 你們該簽署的都簽了…… 然後,頭也不回的離開病房。留下無助的我及父母。


隔天一早,好不容易與主治醫師通話,為了不破壞關係,先向主治醫師表達感謝,並重申家人的共識。主治醫師一開始也是說:還有機會(指還有抗生素可以試試) 因我們立場堅定。主治醫師後來說:那你們等一下把要簽的文件都簽一簽。


昨天早上,順利撤除升壓劑、抗生素、靜脈輸液,姐姐也不用痛苦的被深度抽痰,還用她僅存的一絲力氣咬管。後來在我請求安寧團隊協助,讓我姐姐使用嗎啡輸液後,明顯緩解其費力的呼吸,後來安詳的離開。


 雖然,沒有辦法幫我姐姐爭取到更多“舒緩的時間”,但,我已經盡力了。每當原團隊給予一絲契機的時候,似乎不斷暗示我們是殺人兇手,那種內心的煎熬,真的很自我懷疑又無助。也很謝謝畢醫師的文章,讓我有力量跟原團隊對抗,一邊堅信自己的意念,一邊與父母溝通。最後,“生”“死”兩相安。我回想,若當時我沒有堅持,我無法想像後續造成的遺憾與痛苦,再次感謝畢醫師的陪伴(無論是文章、影片)。謝謝您!


畢:真是辛苦了,這是醫界的慣性,因為他們在那樣的環境成長。幸虧有你不斷地溝通和爭取,總算有了圓滿的結果,讓人欽佩!這是一場學習之旅,也是姐姐送給你最後的禮物。祝福大家平安順心。謝謝你願意分享故事,造福大眾。


案例分析:

一、病人等於是在姐姐的指揮下,讓醫師停止了無效醫療(點滴、抗生素、升壓劑),提供舒適治療(嗎啡改善呼吸喘的症狀),才終於自然安寧。這位家屬不是醫護人員,只是因為認真接觸臨終醫療的知識,她比醫師還懂得如何讓病人舒適的離開。這凸顯的是什麼?我們的醫學缺乏有關「死亡」的教育。


二、「溺水式呼吸」這是家屬發明的名詞,因為現場的感受太強烈了。目前重症病房的臨終病人很高的機率不是「臨終枯水」(自然死亡)而是「臨終溺水」(醫療死)。該病人全身水腫,痰非常多,呼吸都是咕嚕咕嚕的水聲,自然而然感受到那是像溺水一般的呼吸。


三、敗血症(血液的細菌感染)很容易造成血液凝血功能障礙,病人全身到處出血的照片,慘不忍睹,我不好張貼,但那種畫面,家屬們永遠不會忘掉,會造成永久創傷。之前有過類似的案例,臨終急救之後,家屬看到病人倒在血泊中,五官出血,被單全是血。所以我提醒家屬,絕對不要再讓病人被壓胸、電擊了。


四、在有些醫師僅懂得救命,而不懂的死亡的情況下,家屬要有足夠的醫學常識、凝聚共識、極力為病人爭取權益的精神,顯得異常的重要。 

0 留言回應: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