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4日 星期二

「婆婆、媽媽」的領悟──孫子滿三歲

孫子滿三歲了,在兒童發展上,這是一個重大的里程碑。聽過一種說法,大部分哺乳類動物,出生沒多久就可以自己行走、玩耍、控制大小便。人類卻在出生後三年才完成行動及日常生活獨立性,所以三歲以前被稱為體外胎兒。一歲以後,這個體外胎兒跌跌撞撞、會哭鬧、搗蛋又意見多,可想而知這個階段爸媽特別的辛苦。


過往經常聽到小孩不適應幼兒園,哭鬧數週甚至數月、經常感冒等問題,總覺得不必急著讓小孩去上幼兒園。孫子兩歲半去上幼幼班(蒙特梭利系統,雙語)有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好處,值得分享。

這本書描述小孩第一天上學,媽媽比小孩還緊張的心情。小孩到校,見媽媽要離開,也緊張起來,還好最後皆大歡喜。適合上學前給父母和孩子打預防針用。現在幼兒園師生比高,老師專業,父母、長輩可以不用太焦慮!


這一本描繪放學後等待媽媽來接,小孩如何打發時間、自我安撫的過程。孫子八點多到校,五點接回家,在校將近九小時。我自己覺得不捨,怕孫子處在忍耐等待中。有次問他,你是像書裡的小朋友一樣一直等一直等,媽媽怎麼還不來?還是你一直玩一直玩,媽媽就來接你了。他回答:我一直玩一直玩,媽媽就來了。過度緊張的阿嬤這才放下心來!


在學校孫子會乖乖自己吃飯,躺下來就能睡午覺,起床還會摺被子。不過,回家就破功。繼續磨,緩慢改善中。在我這裡,是三分之一自己吃,三分之一在餐椅上我餵他吃,三分之一追著餵。我懶得為了堅持原則,搞得吃更久,大人小孩都不愉快。我想時候到了,能自己吃的比例就越來越高了。


有非常多的美勞和手作課程,是很好的發展練習,小孩也玩得高興有成就感。術業有專攻,不知道老師如何帶領他完成這幅畫的?


戶外遊戲、體能運動更是重要。孩子的本質個別差異好大,有的孩子會走路就開始橫衝直撞、爬上爬下、天不怕地不怕。孫子則是謹慎型,我們就耐心等他慢慢來。在校不能撒嬌,又有同學一起玩,相信老師的訓練比較有效果。


認知的課程也有,內容還好,沒有揠苗助長的疑慮。用大動作來練習書寫和認字,很棒的作法。


這是我在人跡罕至的山徑上看到一片綠油油的苔蘚,拿石頭刮出數字陪他在玩耍中學習。


幼兒園的英文教學成效顯著,很快就學會好多首英文歌謠,會用英文念數字、認字母、說單字、講簡單的句子。最神奇的是英文發音變標準了。看來之前我們幫他打的底,有發揮功效,讓他學習英文無縫接軌,沒有挫折感,保持興趣。有次他說:我不會講潛水艇的英文。(猜想是聽過,一時想不起來)我念給他聽,他馬上複誦。他已經明確認知中文、英文是兩種語言。


台灣和西方的各種節慶幼兒園都有辦活動,在歡樂遊戲中認識各國文化。Holloween當天,大家穿著costumes走秀,孩子們一定印象深刻。


輪流幫同學慶生,這天他是壽星。


上幼兒園最了不起的成就是學會用馬桶,把尿布戒了。兩歲十個月第一次在家用小馬桶便便,一家大小歡天喜地。幾天功夫就完成大小便訓練,幾乎沒有漏接。原來在學校裡用馬桶,老師一句「我會保護你」發揮了神效。


唯一的麻煩是上學後感冒幾乎沒有間斷。還不會擤鼻涕,所以偶有哭鬧。上學半年了,希望免疫力已經建立,感冒快快離開。


在阿嬤家上自然課。酪梨的種子外皮剝掉後泡在水裡,兩三週就會長根、發芽。好奇寶寶把種子拎起來,觀看泡在水裡的根。


沒想到一放手故意把種子摔到地上,種子像花生米般裂成兩半!阿嬤驚叫一聲,忍住責備的話語,改口:「你看底下白色的是根,上面綠色的會長出葉子喲!」


後來兩瓣種子還是黏在一起,枝葉很快長高,被我用鐵絲雕出曲線來!透明玻璃瓶裡纏繞的根,透露了植物旺盛的生命力。有位作者說的好:教小孩記鳥的名字,還不如教他觀察鳥的行為,聆聽鳥兒的歌聲。


畫畫仍在塗鴉階段。這種用水筆塗濕就會顯現圖樣的書他很愛。


會分區上色,但是不同區喜歡上同一種顏色。給過一次建議,他不接受,就不勉強了。否則他會說:「Grandma,借過。」意思是「請離開,讓我自己來。」


還不能自發性畫出特定的形狀或物品。花了十幾分鐘塗滿這張紙,算是蠻有耐心的。最喜歡的顏色,從紫色、紅色到綠色、橘色,如今變成粉紅色。他對阿祖說:「你的衣服好漂亮!」穿粉紅色衣服的阿祖笑開了懷。


三歲了,還是喜歡自由落體實驗耶!只是由丟到地上,進化到丟進水裡。每次上完廁所都要看我們把排泄物倒入大馬桶,看著它們被水沖走。有次竟然把襪子脫了,丟進馬桶裡。經勸解後,還好沒有再發生。

這天,在院子裡玩球,在我的「不可以喲」聲中,硬是把球丟到池塘裡。這次我打算參考書上的作法,讓他自己承擔沒有球玩了的後果,不幫他撿了。

沒想到,在庭園工作的阿伯好心拿來夾蛇棍,把球撿給他。


還教他操作夾蛇棍。玩得不亦樂乎!


回家繼續玩工具,這是大動作的操作練習。阿嬤在旁邊看著就好了,很輕鬆。


進屋裡玩曬衣架,又玩半天。每週來阿嬤家一天,時間過的好快呀!兒子說:每天面對他,可就沒有這麼輕鬆了。


我住的社區有很大的庭園,附近還有農田。相隔一年,第二次玩芒草,讓他理解植物的生命是有季節性變化的。昆蟲的季節性出現,對他而言,也印象深刻。因為毛毛蟲、蝴蝶、蟬、蜻蜓又不見了。


芒草桿拔下來的葉子,他說是釣魚竿,要去釣魚。我不禁止他玩水。可別跟在孩子後面,不停的說「不可以!」有次和朋友聊阿嬤經,她領悟到原來她就是這個習慣,難怪孫女說:「我不喜歡阿嬤。」深層的來看,如果不讓小孩冒險,他們反而不知道如何預防意外,或變得不敢冒險。我孫子天性謹慎,看我站在池邊的石頭上,竟說:「Grandma,你小心不要掉到水裡去!」


訓練他讓我背,是為了外出走不動時救急用。相對於用手抱,背著比較不累。記得兒子小時候去迪斯奈樂園,是母親和我兩人輪流背。我父親、我先生和我弟弟都不會背小孩耶!現在,我兒子好像也不會。


孫子出生後,最辛苦的是媳婦,花最多的時間帶他,還要做大部分的家事;結果壓力比較大的是我兒子。兒子算是非常疼小孩的,先生每次看到他傳來孫子的錄影,聽見他與孫子的對話,總是說:「看了很羨慕,我怎麼不記得以前和兒子們有這麼親密的互動。」然而,兒子還是跟我講過好幾次,覺得他自己不夠愛小孩,很佩服媳婦對小孩的耐心。然後無奈的說:「男人不是設計來帶小孩的。」雖然看到許多例外,不過大致真的是如此吧!


孫子三歲,我是三歲的阿嬤,從帶孫子中學到很多。認真觀察記錄了幼兒的發展,買了也讀了很多繪本,學習到如何用較開放的方式來與小孩互動。不只關心孩子的認知發展,更要照顧好他的情緒發展和品格的養成。有天去兒子家,孫子興高采烈的跟我說:「Grandma,來陪我玩!」我要離開時說:「不要啦,我會想你!」聽了,好溫馨呀!重點是「陪我玩」,這就是阿嬤最重要的角色!

兒子結婚後,身兼媳婦的婆婆和兒子的媽媽,沒有什麼衝突和壓力,還一起出國好幾次。但是孫子出生後,就算我自認為是開明的,其實還是給媳婦和兒子帶來許多壓力。媳婦很客氣都隱忍著,還好兒子有對我反應,我才有自我調整的機會。

兒子是這麼說的:「看你買了幾千本的繪本,就知道你企圖心有多強。我只希望兒子快樂的長大,我們沒有要他成為菁英。他是我們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老實說,我當下腦中轟然一響,還好正在閱讀李崇建的薩提爾對話。已經比較能夠覺知,不要以自己的情緒做防衛性的回話,要好奇兒子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經過對話,思前想後,有了以下幾點領悟。


第一:過度關注。
孫子出生以後,所有的長輩包括親戚,每次見面時都把注意力放在寶寶身上。華人長輩表達關心的話語,例如「躺太久頭形扁扁不好看喲!」「怎麼還不會講話?」「有沒有吃益生菌呀?」「水果太寒不要吃太多。」「什麼時候要生老二呀?」都給他們帶來壓力。兒子曾經說:「為什麼大家都這麼愛管別人家的私事啊?」他們每天面對小孩,已經夠疲乏了,家庭聚會還要被長輩煩,難怪有壓力。我們自以為這是關心,敏感的他們會覺得是懷疑他們不會帶小孩。我的覺悟是見面多談談其他的話題吧!

第二:功利主義。
雖然我沒有為了功課給兒子們壓力,也經常用鼓勵的方式對待他們。但是家人親屬平常談話之間,可能充滿了世俗的刻板印象,誰誰的小孩子怎麼樣啦,充滿了好與壞、高與低的價值判斷。講者無心,聽者有意。兒子成長過程一直感受到被比較。長大後,那些成長創傷好不容易克服了。有了自己的下一代,發現又要重來一遍,舊傷加新痛,難怪反應激烈。

第三:代溝的必然。
年輕時以為代溝是年齡的差距造成的。現在才領悟,其實是兩代人成長的時代背景不同,造成價值觀有很大的不同。年輕人在比較開放的時代成長,年長者要瞭解自己相對保守。有些是根深蒂固的習慣,一時改不了,請年輕人諒解。但長輩不要倚老賣老,總想給孩子建議。就算被晚輩批判,也是要好奇他們的想法,盡量找到兩代人都舒適的方式來相處。兒女小時候,是我們教他們。現在我們老了,輪到他們教我們了。

第四:對話的藝術。
我讀了李崇建老師的薩提爾對話,覺得非常實用。他寫書、到處演講、辦工作坊,主要是教導老師和家長如何與叛逆的青少年對話。其實其倡導的原則適用於所有人際關係間的對話。秘訣是自己內心要平和,不受情緒影響,對談話對象感到好奇,這樣才有辦法釐清表面不符合自己期待的言語或行為背後,有什麼心理癥結?有什麼需求?知道的越多,越發覺自己過去根本沒有好好與孩子對話,(與孫子的對話比較理想)所以沒有真正深入瞭解他們的內在。做阿嬤後要重新學習如何當婆婆、媽媽!

第五:靜心與正念
與家人進行良性對話的前提,是自己要能平靜,沒有太多情緒,至少不被自己的情緒所綁架,更不能以情緒勒索家人。正巧我去上了靜心課程,平常喜歡閱讀一行禪師那些智慧、慈悲的話語,平靜我心。托勒解析正念(mindfulness)的理論與執行方法,也多所助益。他提到許多父母與兒女相處時,都是在「角色扮演」,就算小孩成人了,仍然只顧及保護、指導、建議的「父母」角色,忽略了「人」的角色。人與人之間內在的觀照、連結、關懷才是最重要的。


孫子三歲完成人生第一個重要發展里程碑,阿嬤三歲也得到許多成長!這是當初意想不到的,感恩感恩!

1 則留言:

  1.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
    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
    他們雖然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愛,但別把你的思想也給他們,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的房子可以供他們安身,但無法讓他們的靈魂安住,
    因為他們的靈魂住在明日之屋,
    那裡你去不了,哪怕是在夢中。
    你可以勉強自己變得像他們,但不要想讓他們變得像你。
    因為生命不會倒退,也不會駐足於昨日。
    你好比一把弓,
    孩子是從你身上射出的生命之箭。
    弓箭手看見無窮路徑上的箭靶,
    於是祂大力拉彎你這把弓,希望祂的箭能射得又快又遠
    欣然屈服在神的手中吧,
    因為祂既愛那疾飛的箭,
    也愛那穩定的弓。

    紀伯倫《先知》散文詩選: 孩子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