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6日 星期二

身心療癒三部曲(2)羅志仲的托勒讀書會

 從2019年中旬到2020年年底,我參加了羅志仲老師的「靜心工作坊」、「自由書寫」、「修練當下的力量」讀書會、「薩提爾冰山對話三日工作坊」、「一個新世界」讀書會。我是課堂上最年長的學生,我羨慕其他學員這麼年輕就知道要接觸身心靈的課程,他們佩服我這麼年長還在學習。大家都是有所覺知而來上課的人,都是得善緣、有福氣。

兩次托勒的讀書會是每週半天的帶狀課程,前後共12週。上課前要預習書本內容,下課後會複習課本、重讀筆記。上課的那三個月,感覺上身心狀況特別好。應是來自於托勒充滿智慧、安定人心的文字、老師具啟發性的解說,以及比較頻繁的靜心練習吧!羅老師毅力驚人,閱讀托勒的書籍不下百遍,加上他個人的親身體驗,並融入他閱讀其它書籍的體會,可以讓我們更了解托勒著作在字面以外的意涵。

羅老師是一位受傷的療癒者(wounded healer),經常在課堂中適時談及自己的創傷與療癒過程,使他的解說更加深刻、傳神。

羅老師和母親感情很好,但是父親脾氣暴躁、慣於指責。小時候,他像母親一樣只能討好動輒動怒的父親。青少年以後,他經常與父親爭執,上大學以後,逃避回家。2008年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班畢業,工作不順利,2012年後甚至失業。身心出現多種狀況:失眠、憂鬱、胃食道逆流、坐骨神經痛,每日服用安眠藥,持拐杖行走。

和父親整整十八年不說話,由母親居中傳話。2014年他母親車禍意外過世,剩下他與父親兩人同住。失去摯愛的母親帶來巨大的哀傷和憤怒,他出現「為什麼死去的不是父親」這樣的念頭。他在心情惡劣的情況下承受照顧老邁又罹患帕金森症父親的重擔。他對父親不耐煩、經常指責,父親反過來討好他,這樣的互動帶給他很大的壓力和痛苦。

幸運的是在母親過世前,他上過李崇建老師薩題爾冰山對話工作坊,課堂上阿建老師推薦了托勒的書籍。羅老師勤讀托勒每一本著作,而且認真做書中的各種練習。在持續的靜心三個月後,有一天不知不覺睡著了,這是六年來第一次沒吃安眠藥入睡,之後就不必再服藥了。老師說冰山和托勒有如一對翅膀,讓他得到自由,內在富足,自我價值感提高,逐漸身體的病痛也不藥而癒了。

老師在課堂中常常引用阿迪亞香提這本「受苦的力量」:當你真正看見了痛苦,才會有力量放下它。2015年他立下「和父親和解」的志願,花了一年的時間,雖然歷經許多挫折,最後真的與父親和解了。他用「愛」取代「孝順」,愛是平等的、有界線的;孝順是不平等的關係。他父親目前住在安養院中,他經常去探望。有次,父親不停抱怨,他對父親說:「阿爸,我來看你了,我真歡喜,你有歡喜嗎?」讓父子兩人內在產生了溫暖的連結,父親對現況的抱怨少了很多。(上Youtube查詢羅志仲演講:「如何用對話走入家人的心」。有更詳細的解說)

之後,他又立下與十幾年沒說話的妹妹和解的志願,但是妹妹並不領情。他花了兩年的時間,終於妹妹軟化了,現在一家人與羅老師同住。與家人和解的先決條件是先與自己和解,因為自己的內在非常安穩、接納自己了,才有辦法在家人的拒絕下,持續伸出雙手擁抱他/她們。

從2012年失業身心困頓、接觸薩題爾與托勒以後,羅老師以非凡的毅力專研這兩門學問,同時閱讀許多其他身心靈和神經科學的書籍,融會貫通,自成一家。2017年他44歲了,開始在台灣、中國、東南亞舉辦各種工作坊,造福不少學員。雖然一路走來顛簸,總算苦盡甘來,對多數人而言「人生是一條艱辛的修行路」。

托勒在1999年出版「當下的力量」,蔚為風潮。幾年前我也買了一本,但是無法體會,可能是時候未到,也可能是閱讀方法不正確。


有人覺得「修練當下的力量」,適合當成閱讀托勒的入門書。我覺得「一個新世界」書中有許多故事,閱讀起來也很容易有體驗。羅老師在youtube有個影片:「如何閱讀托勒的書」指出下列重點。
一、讀不懂的地方,跳過去。放過自己。
二、反覆閱讀。沒有人可以一次全部讀懂。
三、用心讀,而非用頭腦讀。這本書不是教你知識,重要的是用心體會內在是否有感覺、共鳴、呼應。
四、書中有很多簡單的練習,勤於練習並落實於日常生活中。再回頭閱讀。(勤於練習是關鍵)
五、可以在youtube找托勒演講的影片來看。托勒與歐普拉「一個新世界」讀書會影片也可參考。印度瑜珈士薩古魯(Sadhguru)的影片也很推薦。


托勒(Echart Tolle)1948年出生於德國,13歲移居英國,長期有嚴重的焦慮,於29歲在極度痛苦下突然開悟,從此長期致力於身心靈的閱讀、思考、教學、寫作。目前居住於加拿大。2011年被評為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心靈導師。他推崇佛陀和老子的思想,對各種宗教學說都有涉獵。其思想博大精深。我列舉幾項有所體會,對初學的我有實質幫忙之處。

一、很多人苦於無法停止思考,被心智續流(mental noise, voice in the head, lost in thoughts)所控制。不是活在過去(懊悔、憤怒、埋怨)就是活在未來(恐懼、等待、擔憂),耗費了許多能量,長期處於負面情緒。若無法專注於當下,會對於當下許多美好的人、事、物視若無睹。活著本身就值得微笑,陽光、花草、小鳥、石頭都使歲月靜好;條件是你必須「臨在」(presence),才會「看見」。

二、人們認同自己的念頭、觀點、外在環境,形成小我(ego)而遮蔽了本體(being)的內在力量與智慧。我們相信了自己那些自責、自貶或者自大、傲慢的念頭,相信了別人可能對我們有什麼不良觀感,也自以為對他人、社會的針貶都是對的,別人是錯的。停止批判自己、停止批判別人,不用功利的眼光看自己、看家人、看這個世界,內在本具的良善與慈悲才得以發光。練習:每次心中出現批判的念頭,就記錄下來,只是畫一條線也可以。就只是「看見」,批判的念頭將逐漸減少。

三、人生是由無數個「當下」構成的。要時時回到當下,問自己:當下有什麼問題嗎?(我們大部分的問題是來自過去或未來)。正念(mindfulness)就是臨在(presence),就是專注於此時此刻。回到呼吸,是回到當下最快速的方法。專注於你的每一個動作,刷牙、洗臉、洗手、吃飯、洗碗、打掃、走路,或者專注的欣賞一個東西,不帶任何評價,或者將一個日常活動故意放慢動作、分解動作,都是一種正念。可以讓我們內在平靜,脫離心智續流的紛紛擾擾。那些腦中反覆播放的錄音帶,多半是負面的,無助於解決問題,但消耗我們的能量。

四、有關等候,你的生活當中有多少時間是花在等待上面?等待表示你活在未來,你沒有接納當下。那些需要等待的片刻,就是靜心最好的時機。假如處在等待的心情,容易覺得不耐煩、焦慮,使等待變得更漫長。如果回到當下關注呼吸、情緒、身體、周遭的環境,都可以讓內在安穩,回到副交感神經為主的狀態,血壓下降、呼吸變慢、肌肉放鬆。等排隊、紅綠燈、等電梯、搭電梯、搭車、等車的時間都可以停頓下來,關注呼吸。長期每日作這樣的練習,可以降低交感神經張力,減少焦慮和壓力。 (副交感神經的功能是「休養生息」,交感神經的功能是「備戰狀態」。)

五、自我察覺,與內在連結。經常的向內覺察自己的念頭、身體、情緒。傾聽腦中的聲音,但是不抗拒、不批判、不被念頭拉著走,這就是有意識的「臨在」。覺察身體有何感覺,譬如發現肩頸緊張,自然會放鬆。若身體有不適,只是觀看、陪伴、接納,不抗拒、不批判,那麼「不適」會減輕、甚至消失。感受自己的情緒,允許它的存在,而不被它控制。你成了觀察者,進入了臨在,就與自己的內在產生了連結,感受到內在的力量,不再被無意識的念頭或者情緒所控制。被壓抑的情緒,不會消失,會永遠存在(還會長大)。當這情緒被看見、被接納,這情緒才會被釋放。(這點非常神奇,你先要「看見」自己的情緒,然後「陪伴」、「接納」而不逃避,不論是痛苦的、憤怒的情緒都會慢慢消散,甚至覺得這些負面的情緒也沒有什麼不好啊!這也是一種臣服。)

六、角色扮演。人們扮演多重的角色,且對於他們所扮演的角色是毫無覺知的,因為他們與那些角色合一了,而忘了「人」才是我們最重要的角色。托勒列舉了非常多的角色來說明:父母、戀人、受害者等等。以父母為例,當身為父母變成一種身分認同,而你的自我感全部或大部分從它而來的話,作父母的職能很容易會被過度強調、誇大,而且掌控了你。你對孩子的付出,可能超過他們所需,因而變成溺愛;想防止他們受到危害,也可能會變成過度保護,並且妨礙孩子自己去探索這個世界、嘗試不同事物的需要;告訴孩子何者該為、何者不為,最後可能會演變成控制、壓抑。他建議要有意識的成為父母,認出孩子的本體,每個孩子都渴望被愛,其實是渴望被認可,不是在外相的層面,而是在本體的層面。孩子成人之後,我們應該完全卸下父母的角色,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我們可以像朋友一樣的理解、陪伴與支持他們。

七、痛苦之身。人們在成長的過程、過去的生活經驗中有許多沒有完全被面對、接納和放下的強烈負面情緒,會殘留餘痛,然後結合起來形成一個能量場,在身體的每個細胞存活。這個能量場由陳舊卻仍然十分活躍的情緒所組成的,它就是痛苦之身(pain body)。當有類似的情境出現時,這個痛苦之身會張牙舞爪、過度反應,禍及旁人,製造新的痛苦。想從痛苦之身解脫,需要保持足夠的臨在和警覺,在痛苦之身被觸動時,覺察到它是一群蜂湧而至的負面情緒。當你看見它,不再認同它,痛苦之身就不會再控制你的思考。「一個新世界」第170頁,提及當孩子被自己的痛苦之身攻擊時,我們可以用什麼方法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痛苦之身,不再受制於它。

八、接納與臣服。臣服就是內在毫不保留地接納當下本然。這意味著對當下沒有任何批判,因而沒有抗拒、沒有負面情緒。對生命不加抗拒,就是活在一個恩典、自在和輕盈的狀態中,生命因而隨順自在。不要抗拒痛苦,允許它如實存在。向悲痛、絕望、恐懼、孤獨或其他任何形式的痛苦臣服,不要在心理上為它貼標籤,就只是如實地觀察它,然後擁抱它。看看臣服的奇蹟如何將深沉的痛苦轉化為深刻的平安。

九、覺醒的作為。決定你是否完成了你的使命的條件,不在於你做了麼,而在於你如何做。覺醒作為的形式包括:接納、享受和熱誠。
接納:如果你無法享受你做的事,至少可以接納它,了解這是你必須做的事,所以心甘情願的去做,這意味著你在行動時是平和的。
享受:當你能夠真正享受你的作為時,會轉變成充滿活力的感受。要絕對臨在於你做的事,在覺知中所做的事,不但不會讓人覺得有壓力、瑣碎或煩人,反而覺得很享受。(例如:我現在可以享受洗碗、做家事,只是因為帶著覺知,回到當下)
熱誠:熱誠意味著你的作為當中,有很深的享受,再加上一個你努力邁向的目標或願景。小我的欲求總是試圖從他人或他物之中攫取,而熱誠卻是從它本身的豐盛中給予。不視自己為某種職人,而是看見你的工作能激勵無數人,並豐富他們的生命。感受到你從事的活動是如何豐富或加深了你自己的生命,也豐富或加深了無數其他人的生命。

下圖是筆記書,內頁有托勒的金句摘要,中英對照。得知重要詞句的原文,可以幫助了解其深意。薄薄的小書,有托勒的重要提醒以及我上課的筆記,適合隨身攜帶,反覆咀嚼。


筆記內頁,每頁的照片都讓人心情放鬆。


對於長期急性子、焦慮、自卑、完美主義的我來說;行事不慌不忙,待人不卑不亢,說話不疾不徐,討論事情不慍不火;是自我期許的目標。

阿迪亞香提是成長於加州的美國人,專研東方禪學和印度的不二論,成為著名的心靈導師。因為羅老師上課常常提起,我買了三本他的著作。前述「受苦的力量」,看了很有感。另外這兩本,是幫助繼續修行的參考書。


Bessel van der Kolk是一位從小受家暴的美國兒科醫學博士,「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是創傷醫療領域的經典,探討童年創傷如何影響人的大腦以至於行為。從神經科學的角度探討創傷症候群的成因,以及處理方式有效的機制。


Nadine Burke Harris也是加州的美國兒科醫學博士,她提出童年逆境經驗對我們不只有心理層面的影響,還能改變細胞讀取DNA和複製的方式,長期改變我們的身體。不僅出現學習或行為問題的機率是其他人的32倍;曾試圖自殺率高達12倍;罹患冠心病、癌症、肺部疾病、中風、糖尿病的機率高達3倍;憂鬱等心理疾病更突破4.5倍。她根據豐富的臨床經驗,提出了六大治療方針。


以上兩本書羅老師也詳讀過,註解托勒思想背後的神經科學依據。
我很幸運的在上過周志建老師的敘事工作坊進行大清創以後,隨羅老師學習托勒的回到當下、自我覺知,讓內在得到定靜與和諧,然後才有力量接受李崇建老師的震撼教育,藉由薩提爾的冰山對話與成長模式,與自己、他人有深刻的對話與內在連結,繼續我的修行之路。

後註:有位學員問李崇建老師:「你常常提及自己有很高的能量,那是什麼感受,是怎麼來的?」阿建的回答:「我在學習薩提爾十年後,閱讀了托勒的書籍。練習時常的靠近自己,專注在自己的感受。例如胸口悶或者講話急躁起來,我靠近那個感受,它就離開了。我可能每天花半小時靜心,但是靠近自己、專注自己的練習時時刻刻都可以作。這樣練習一段時間以後,我發現我看待事物的批判減少了,既使我不認同的人或事,我也覺得可愛或有趣,看大部分的事情都覺得可愛、有趣。我所謂的能量很高,是一種通透感、豐厚感,和內在的寧靜。我把托勒的精神加到薩提爾的冰山探索,所以與其他老師的薩提爾有不同的風貌。」老師強調了兩次:我覺得接納與臣服是世界上最棒的禮物了!(這部份「修煉當下的力量」有完整的論述。)

我聽了頗有共鳴,例如我本來只是洗碗的時候練習臨在,現在只要進入廚房、做家事,就條件反射式的進入臨在,感到放鬆、愉悅。當一天中這樣的時間越來越長的時候,內在就越穩定,批判真的會減少,焦躁也明顯下降。老師解釋這種狀態是能量比較高。能量低的時候,就容易焦慮、憤怒。聽了老師一席話,感想是要經常複習托勒的書,作更多的練習。

註:老師於2023年將老師的學習過程、心得與練習的精華,濃縮在「重啟人生的17個練習」書中。很感人也很實用。



5 則留言:

  1. 好棒的分享,謝謝同學。

    回覆刪除
  2. Hi, Many thanks for your sharing. I am staying in Singapore. Can I check with you if he has any on-line class? Thanks!

    回覆刪除
  3. My email address is ronnyfong@gmail.com. Thanks!

    回覆刪除
  4. 好棒的分享~~
    這些是我現在熱衷學習的

    回覆刪除
  5. 接納與臣服在楊定一的書中也有出現過~~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