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訴我,你受了什麼苦?》這本書的原文書名是《What are you going through?》,除了「你受了什麼苦」以外,還有很豐富的意涵:「你都經歷了什麼?」、「你是怎們走過來的?」、「你是怎麼活過來的?」除了這類的生命故事,主軸卻是有關死亡的故事:「你是怎麼死去的?」
作者是美國女作家西格麗德.努涅斯,1951年出生,長期從事文字工作,1995年出版第一本書,2018年(67歲)因為《摯友》一書得到美國國家圖書館小說獎,2020年(69歲)出版此書,2024年改編電影《隔壁的房間》得到威尼斯影展金獅獎。我看了電影深受感動,閱讀這本2021年出版的中譯本。
剛看書的時候,因為電影演繹的太好了,我覺得這書沒有期待中好看。倒是發現為何看電影時,感覺自己英文聽力變好了,我大致聽得懂英語對話。原來是作者用非常淺白的英文,但是筆調卻是犀利、洞悉人性、充滿了畫面與情感,閱讀一遍就記得書中非常多鮮明的人物與場景。是一本後座力很強的書。
作家是年近七十的女性,一生未婚、沒有子女,在書中自我陶侃女作家寫的書都談些婆婆媽媽的事情,只有女人才愛看。我想起最近的大學同學會,男同學的報告一定會詳列自己的豐功偉業,強調每位子女包括媳婦、女婿的高學歷和好工作。卻不知女同學和男同學的太太們聚在一起聊天的時候,談的是先生除了當醫師,生活能力低下,一切都要太太打理;孩子的青春期有多困難,太太花了多少心思才安然度過。女兒被家暴多年告訴母親,母親關心的一句:「你怎麼不早告訴我?」女兒反射詰問:「你是在責備我嗎?」換來的是女兒十幾年不與母親聯繫。另一位醫師娘與大家分享外孫的影片,心酸又無奈的說:「這是親家母傳給我的。」外孫已經會走路,但是女兒不回娘家,不接父母電話,也拒絕父母的探視,她說起以前如何呵護女兒,不解為何被這樣對待。還有幾位女士經歷骨折手術、癌症、憂鬱症,有人問:「到了這個年齡,可有誰是完全健康、無病無痛的?」這樣的談話是溫暖的,也是互相扶持而療癒的。
我問先生:「你們男生聚在一起都談些什麼?」他回答:「我們才不會談這些婆婆媽媽的事情呢!」我笑稱:「這些才是人生大事,是最辛苦、最需要智慧來面對的事情啊!」
其實這本書可是大小事都談,小至擬人化自述一隻貓咪跌宕起伏的小傳記(極端傳神而真實,說的是貓,其實也在談人性),大至人類短短百年間快要把地球毀滅了,在那之前人類和所有動物會先被毀滅,難怪現在年輕人不生小孩!。
不過談的最多的當然是人,包括童年的創傷、女人的年華老去、老人的孤獨與固執(詐騙電話的轟炸與電視的洗腦)、婚姻裡的冷漠(太太癌末時,先生雖貼心照顧,卻難掩其興奮之情)還有榮民的戰後創傷。都是觀察入微、冷靜又細膩的白描,但是讓人很有共鳴,這些就是人間再平常不過的事情,我們可能只看到表象,作者深刻的描述他們都經歷了什麼。
而主軸是一位癌症末期病人的尊嚴死。談到人們對他人罹癌的不痛不養的關懷,更多的是刺痛當事者的好意與建言。假如不懂癌症病人的心理,最好的選擇是閉嘴,聆聽和陪伴才是他們需要的。
至於尊嚴死,故事背景的紐約還沒有通過安樂死。主角的病情嚴重,也來不及去瑞士安樂死。她在黑市買到了安樂死需要的藥物,她沒有結婚(男朋友沒停過)、女兒與她疏離(她未婚生子,自認未盡母職,也理解女兒怨她、甚至恨她),她希望朋友能在租來的「終點民宿」陪她最後一程。
假如妳是她的朋友(即使是姊妹),怎敢答應這種要求?光是想像朋友服藥身亡就忍不住嘔吐的人,只因為不忍朋友孤獨的離去,最後答應了對方的請求。
那個過程卻是充滿了祝福,有笑、有淚,有人生的回顧、有情感的交流,有智慧的火花、有理性的放下,有生之美、死之無憾。然而多不容易啊,不論是勇敢直面死亡的人還是那真心且勇敢的陪伴者。
我想起我協助的諸多案例的家屬們,沒有足夠的醫學訓練,沒有家人在家死亡的經驗,只是為了圓滿家人在宅善終,不受無效醫療的折騰。他們在看了網路資訊、閱讀我的書,以及我的鍵盤陪伴下,一週、兩週、甚至三週的時間,分分秒秒的觀察著病人的變化,思考著還可以作什麼讓病人更舒適,揪著親人將離去的悲傷,告訴他/她們:「天上是一個好地方,你這一生很有價值,我們感謝你、愛你,請你放下、不用牽掛,跟著佛陀去修行,回到主的懷抱!」這過程比陪伴安樂死還要漫長且百味雜陳,但那是親人離世教給我們最重要的一堂生死課。未來反覆回顧,那是一個充滿愛的過程,永誌不忘,是永遠的祝福!
獨居、單身、不婚、失婚、喪偶、沒有子嗣,或兒女遠在他方的人越來越多,孤獨死將成為日常。當時日已到,有誰可以來陪伴你最後一程?你可願意這樣陪伴他人一程?作者選擇此議題,不是憑空想像,那就是她自己和許多人的未來,此時此刻就在發生,值得深思,值得借鏡!
0 留言回應: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