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5日 星期四

電影《隔壁的房間》與瓊瑤之尊嚴死

 看完《隔壁的房間》(談地下安樂死),帶著感動與讚嘆的情緒從電影院出來,手機傳來瓊瑤「在家輕生」的消息。彷彿電影續集,有瓊瑤「雪花飄落」的影片,她告別人世所留下來的公開信。這個共時性,太神奇了,兩位主角的心境和掌握生命自主權的實踐多麼的相似。

得了金獅獎的《隔壁的房間》,我就不做評論了。只想表達這部電影給我的啟發與感受,有關生之美與死之尊嚴,生命自決權,和地下安樂死(安樂死未合法的自力救濟)。

瑪莎是文字工作者,但不是在書房,是穿梭於槍林彈雨中的戰地記者,中年罹患癌症。抱著錯誤的期待接受了艱辛的癌症治療,不幸的是,癌症惡化、多處轉移,靠著嗎啡止痛度日,醫師仍未放棄。她調侃自己的「化療腦」,已經無法享受閱讀、不再有能力書寫,甚至無法體會音樂的美好。

她覺得自己值得一個「好死」,死前至少保留一點尊嚴。她經由網路在黑市購買了安樂死使用的藥物,在紐約市郊租了一棟自然美景環繞、有著落地玻璃門窗的獨立小屋,要在這裡有個美好的死亡。

看到這裡我想起一位三十幾歲的朋友,罹患鼻咽癌五年,去年於安寧病房離開,往生前兩三年她致力於倡議「終點民宿」,讓單身、無家、不願在冰冷的醫院死亡的人,有個溫馨的告別場所。相信她若看了這部電影,一定歡呼:這正是我要的。

瑪莎為自己生命的終點做了完美的安排,但是她需要有人陪伴最後一程。她沒有結婚,唯一的女兒與她非常疏離,她自知自己是個失職的母親,帶給女兒家庭創傷,不能有求於她。

瑪莎找到過去的女同事英格爾(著名女作家,她們甚至曾經愛過同一個男人),要求她陪伴她,同住在「終點民宿」將近一個月。英格爾才剛出版一本有關死亡恐懼的書,她無法想像她怎能做得到陪伴朋友死亡,甚至因此嘔吐。電影談論其他不少議題,主軸就是這個陪伴的過程,瑪莎面對死亡的心路歷程,英格爾從瑪莎身上學習面對死亡,勇敢的承擔可能被控告協助自殺的風險。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導演呈現的是充滿智慧、愛與生之美的過程。

荒謬的是這個偽善的世界,警察代表宗教狂熱者,無法接受人們有自由選擇的權利。男配角說出讓人莞爾的實話:「現代人要好死真難,除非有一天醫療崩壞!」

瑪莎如何保護英格爾不受牽連,很有戲!

這個電影的原著是《告訴我,你受了什麼苦》(我尚未閱讀),經查並不是真實故事改編。瓊瑤的離世,她留下影片和文字說明她何以選擇在這個時候離開。她說:她已經精彩活過,來到老衰病痛的八十六歲,日子不會更好了,她不想拖累所愛,要超越病魔。選擇在還能微笑還能歌唱的時候,翩然離去。

她留下了影片、詩歌、告別信(內容感性、知性兼具),前一晚家庭聚餐時提醒家人次日中午來探視,家人在她往生後就發現,來不及急救,也沒有耽擱遺體保存。雖然她留下的遺言夠多,詩歌非常感人,追求生命自主權的精神也說的夠清楚。我相信這整個周密的安排過程,包括如何選擇相對不痛苦,不讓家人太受創的方式;過程中必定充滿了思考、抉擇與情感衝擊,以及很重要的「如何保護家人不受牽連」。我非常期待她還有更多文字尚未發表,把自己人生最後一程的真實故事,寫成瓊瑤最後一部小說。只是在充滿死亡禁忌、對生命自決污名化的台灣,也許她會像當初吳濁流寫《無花果》一樣,聲明此書在他離去十年以後再發表。純屬臆測,但是非常期待有這樣的一部真實小說,或者報導文學作品。

電影中瑪莎從網路買到安樂死藥物,這方法已經行之有年。在《生命的非選題》這本書有詳細的描寫。我戲稱這是「地下安樂死」,因為偽善、保守的世界不通過安樂死,人們只好尋求自力救濟。少數人才會知道如何在黑市買到安樂死藥物,我的母親選擇斷食往生,是受了中村仁一醫師的啟發。絕大多數的人只能選擇自殺,美國影星羅賓威廉斯選擇上吊,我替他感到很難過,因為那個過程讓人感覺當事人很痛苦,且無預警發生,讓親友都很悲痛。據說瓊瑤選擇燒炭,一氧化碳中毒,腦缺氧昏睡中離開,我覺得這是相對沒有痛苦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她有周詳的安排,其實親近的親友甚至粉絲,都知道也理解。我不會把她的行為稱為自殺或者輕生,她自始自終熱愛生命,她很審慎、貼心的選擇了一個尊嚴離去的方式,沒有留下任何遺憾。從她替先生平鑫濤爭取不插鼻胃管(雖然失敗,但引起社會廣泛討論),到自己選擇尊嚴離開的時間、地點與方式,她是一位實踐死亡自決權的典範,向她致敬!


她的尊嚴死是一個契機,希望社會嚴肅面對這個議題,更加開放來討論善終權與生命自決權!

0 留言回應: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