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1日 星期日

為什麼簽了放棄急救還是被救到底(腦幹中風)

這是腦幹中風六年後撤除鼻胃管自然往生病人的先生所分享的心路歷程,滿紙辛酸淚。文末我來分析,為什麼已經簽過安寧緩和條例,拒絕所有急救措施,但是仍然要極力搶救的原因。

2025年9月20日 星期六

家屬放手是很艱難的決定,有共識更難

安樂死推動數十年,反對者擔心「滑坡效應」。事實上,申請安樂的的通過率並不高,所以荷蘭的死亡人口中仍有百分之一到二是自主斷食往生,其中一半是因為申請安樂死被拒絕。有人擔心老衰、貧窮、身心障礙者被強迫安樂死,更不可能發生,安樂死的主要對象反而是富有、教育程度高的白人為主。也有人擔心「斷食善終」會引起模仿效應,或許有極少數人,沒有細心研究,也不懂得尋求協助。實際上,許多案例,因為家屬無法取得共識,病人仍然繼續無意識插管臥床。成功協助解脫的案例中,有許多是經歷數個月或者數年才進行的。因為放手的決定,尤其是全家人都放手,真的是非常不容易啊!

2025年9月19日 星期五

腦幹中風斷食往生,美國和台灣的病主法比一比

在台灣腦幹中風的病人想要撤除人工餵食管自然往生,簽了病人自主法被醫師宣稱不能啟動。目前我已經協助兩位腦幹中風斷食往生(病人全身癱瘓,不能言語,不能吞嚥,只能眨眼睛與外界溝通,少數人可以搖頭、點頭。和潛水鐘與蝴蝶的作者一樣。)。大多數的醫師說這種狀況不符合病主法,不能執行,我和家屬為何敢這樣做。因為我們依據的是憲法保障的基本人權,病人有自主決定是否要接受醫療和進食的決定。台灣有多少意識清楚的病人被強制插上呼吸器、鼻胃管,其實醫師違背了憲法精神,也違背了醫學倫理。在美國的話,腦幹中風除了依照憲法可以撤除人工餵食管,依照其病主法同樣也可以。我們來看看,差別在哪裡?


2025年8月31日 星期日

營救「被好心社工強制住安養中心」的90歲老母親

畢醫生您好:母親今年90歲,失智八年,前年(88歲)因為不肯吃東西,醫院診斷說全身器官衰竭,被插了鼻胃管以及導尿管還得每天被抽痰。這幾個月母親狀況越來越差,耳朵/腿/手/都是水腫。我不斷與醫院溝通是否能予以撤除餵食管,讓母親不再那麼痛苦,醫生的回應總是說:若母親狀況比較差再住院的話,到時我們觀察是否可以進入安寧。這樣一直拖,母親目前已不會表達意識,請問畢醫師我該怎麼做?以及該如何有效的與醫生溝通比較好,謝謝妳!

2025年8月30日 星期六

拒絕鼻胃管的昏迷病人,請要求停掉點滴

這篇想要討論三個議題:1)假如病人昏迷、重度失智、老衰、疾病末期無法飲食,病情不可能復原者,家屬要懂得拒絕讓病人插鼻胃管,那麼請要求點滴也不要。2)練習看彌留狀態的生理指數。3)彌留狀態者,家屬好好說話,推他一把,他就能放心、放手離去喔!下圖是正常人的樣版生命指數。重症住院的病人,病床旁邊常常有個生理監測器,上面有心電圖(EEG,心跳率)、呼吸曲線(RESP,呼吸率)、血氧濃度(SpO2)和血壓(BP)。

2025年8月23日 星期六

失智阿嬤在養護中心自然善終,需要多少的努力

目前台灣多數的養護機構都習慣將發燒、肺炎、尿路感染的病人送醫,有臨終症狀的病人更是一定送急診急救,因為不希望有病人在機構死亡。幸好也有少數的機構願意讓住民就地自然善終,政府有在推廣這樣的政策,希望越來越多的養護機構配合。家屬在尋找機構安置病人的時候,這點是非常重要的考量。以下為病人女兒之分享。


2025年8月22日 星期五

善終是給有準備的人(媳婦與九十三歲婆婆)

雖然不是老人才會生病,但是家中有老人,一定要更早儲備死亡的識能,瞭解老人家若發生各種狀況時,可以如何抉擇,如何尋求協助。這位媳婦平常就在追蹤這方面的訊息和知識,並且利用假日聽了三個小時的演講。沒有想到次日就派上用場。以下是媳婦的分享,照片是九十三歲的婆婆往生前數週與孝順兒子的合影,看起來還神采奕奕呢!

2025年8月10日 星期日

躺了三十年癱兒父母的放手之路(病人母親分享)

欣喜最近越來越多家屬公開她們放手的心路歷程,也可以看到家屬第一手觀察的斷食往生過程。非常欽佩他們的大愛與勇氣,也謝謝他們為了利益眾生而分享。

2025年8月9日 星期六

家屬心情分享:老衰不吃不喝睡睡走

有位九十六歲老菩薩去年染上新冠肺炎以後快速退化。常常交代自己最後要自然離去,不要插管延命。半年前家屬聯繫我,我請她聯絡居家醫療團隊,定期訪視。也介紹了拙作『如何好好告別生命』一書請她們參考。



2025年8月8日 星期五

腦幹病變四肢癱瘓者的自主斷食(兄長分享心路歷程)

 自主斷食(Voluntarily Stopping Eating and Drinking, VSED)是指精神狀態正常,有決策能力者自主決定停止飲食,或者拒絕人工餵食而達到自然死亡的目的。人們罹患重大疾病有拒絕醫療的權利,也有拒絕飲食的權利。在許多國家這種情況可以收治在病房,提供臨終的舒適治療。在台灣目前我不知道有哪家醫院、哪位醫師會收治這種病人,有少數的居家安寧團隊願意提供醫療協助。尋求我協助的病人絕大多數在家中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