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文豪托爾斯泰一生有多部作品對死亡做深刻探討,新潮文庫編輯室稱《伊凡 . 伊里奇之死》是死亡文學的顛峰之作。首位華人死亡學大師傅偉勳在其代表作《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中用了六千多字來分析《伊凡 . 伊里奇之死》對死亡文學、存在哲學、死亡教育的啟蒙意義。
俄國文豪托爾斯泰一生有多部作品對死亡做深刻探討,新潮文庫編輯室稱《伊凡 . 伊里奇之死》是死亡文學的顛峰之作。首位華人死亡學大師傅偉勳在其代表作《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中用了六千多字來分析《伊凡 . 伊里奇之死》對死亡文學、存在哲學、死亡教育的啟蒙意義。
越來越多病人家屬尋求諮詢,真的只是諮詢而已,我提供需要的訊息,家屬就可以安心陪伴,讓長輩圓滿畢業,到天上做仙了。在宅善終真的沒有那麼難,平常累積死亡識能,能夠分辨臨終狀況,不要慌亂送醫,有問題知道尋求協助,那就夠了。
在我協助斷食善終的兩百多個案例中,將近一半,上百人,是由家屬全程陪伴照顧的。恢復固有在宅善終的傳統。家人認識臨終是什麼情況?應該如何陪伴。以後再有家人不想要在醫院死亡,想要在宅善終,家屬就沒有那麼焦慮了。但是,這樣合法嗎?法律高過一切嗎?還是法律只是最後的一道防線?倫理才是行事的依歸。
醫療崩壞不是危言聳聽,它其實是一個進行式。隨著人口老化,醫療科技進展,無效醫療不減反增,問題只會越來越明顯。這是一個看起來沒有壞人,大家(醫療方和病家)都在水深火熱之中的警世劇,正在台灣各個角落上演。
目前我登記有案協助斷食善終或者老衰自然死亡的案例共有兩百一十五例。其中出現三例被投訴,顯示人們價值觀分歧,這些經驗彌足珍貴,值得借鏡。政府在推動在宅急性醫療,在宅善終,希望老衰重症者人生末期不要輾轉於急診、住院的無效醫療與折騰之中(同時減輕醫院的負荷,縮短急診等待時間),期待相關執行單位負責人員都能學習充分的死亡識能,才能順利推展。
印象中,在沒有全民健保以前,如果病人病入膏肓、無法治療,醫師都是會請家屬帶病人回家。那時候的民風也都認為人應該在家裡死亡,甚至留一口氣,壓著甦醒球(ambu bag)回家。曾經有醫師朋友父親肺癌末期,臨終一直要求回家,晚輩中有三個人是醫師,最終不敢帶病人回家,未完成病人心願。然後傷心、痛苦了半年,都笑不出來。短短三十年過去,人們集體失去了陪伴臨終病人的能力和經驗。分享一個嚴重腦出血案例,我和病人的女兒短短兩天的對話。
有位八十二歲的爺爺一生事業有成,家庭幸福,子女成材。精通英、日語,經常在世界各地出差或旅遊,有多種興趣,一生過得充實而圓滿。老年最欣慰的是與愛妻四處旅遊、含飴弄孫。無奈十年前出現雙下肢僵硬,行動不便的症狀,診斷有小腦萎縮以及帕金森氏症。雖然積極治療和復健,病情逐日惡化。因為家住四樓公寓,沒有電梯,於兩年前住到安養中心,家人就近造訪、陪伴。二〇二三年底感染新冠肺炎,身體狀況急轉直下,幾乎每個月都住院。
《斷食善終》的韓文版上市以後,我收到一封信:「我是「韓民族日報」撰寫書籍相關報導的記者,之前寫過一篇介紹《斷食安樂死》的文章,在網路得到熱烈的瀏覽和回應,出版社表示庫存告急。我想訪問畢醫師談談安樂死和您的生死觀,再寫一篇專題報導。」以下分享我回答他提問的內容。他關心台灣的善終法立法狀態,以及安樂死法的進展。斷食往生家屬如何取得共識,過程是否痛苦。以及我如何看待生死,對韓國讀者想說的話,未來的寫作計畫。(他們不知道我已經出版第二和第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