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3日 星期六

在宅善終,阻力重重—─母親的最後一段路(家屬來函)

『斷食善終』講的是我母親自主斷食,和一位大腦退化性疾病插管臥床主動要求撤求人工餵食管而遭到多位安寧緩和科醫師拒絕的故事。沒有想到書籍出版之後,這整整三年我不斷接到各種想求善終而不可得的家屬之求助,發現了醫界沒有依照兩個善終法行事的醫師不少,所以又寫了三本書。這個把現實世界發生的真實故事說出來的過程,療癒了許多人,也啟發了許多人,也拯救了許多家庭。我們就繼續說故事吧!謝謝家屬的分享。這位家屬受過高等教育也在國外待過多年,很有膽量與見識,勇敢跟醫師爭取母親應有的權利,即使如此,過程仍艱辛無比。

2025年5月2日 星期五

安樂死是提升台灣死亡品質與人權的指標

二〇二五年四月二十四日台大公衛學院公布陳端容教授主持的「醫師協助死亡」調查研究結果,該研究調查民眾是否支持在下列三種情況下由醫師協助死亡,共訪問三九九二名成人。第一類針對疾病末期且預期壽命有限、具無法忍受痛苦者,如癌症末期,高達百分之八十六點二支持可要求醫助死亡。其次,疾病非末期但無法治癒,且身上有無法忍受的痛苦,如漸凍人等罕病,支持度達百分之七十九點六。第三、病人嚴重喪失認知能力,疾病無法治癒也無改善方式,如極重度失智,支持度百分之七十二點六。


2025年4月20日 星期日

「要不要急救?」有多難回答(家屬心情分享)

 這是一個醫護主動請家屬簽署「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同意書」的案例,感謝醫護。不過,即使願意放手,那個過程刻骨銘心,無比的艱辛。感謝家屬的分享,所有的故事,都幫助我們成長)


意念的力量──靈魂溝通師協助善終的案例分享

 我和靈魂溝通師Jessica才認識幾個月,她已經義務幫忙解惑好多個案例了。最初兩例我們到病家訪視,建立兩個人的默契,我真實體驗到她通靈的能力,還有她讓我欽佩的人品、熱情與實力。接著的十幾個案例,她都藉由一分鐘的影片,讓家屬得知病人的意念,甚至和病人溝通。鐵齒的科學腦們也許覺得我越走越偏了,不是的,親身經歷以後,我只有越來越謙虛,科學能解釋的,只是現實世界的一小部分,對於我們不懂的,不必排斥,先接納吧!以下分享一個特別讓我印象深刻的案例。(假如您還是懷疑,建議買她的書來看,相信靈魂永生,可以讓我們更熱愛生命,但不必執著於肉身──若是已經嚴重毀壞的話。)

2025年4月19日 星期六

民眾從短短的影片就理解了「斷食善終」的精神

二〇二五年四月十一日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發表公開聲明要求會員:「摒棄使用、散播或倡議『斷食善終』說詞,以免誤導社會大眾的正確認知、模糊病人的自主選擇。顯然安寧緩和學會沒有搞懂為什麼「斷食善終」引起社會這麼大的迴響,那是因為醫界(包括某些安寧病房)習慣用無效醫療、過度的飲食和點滴增加病人的痛苦,延遲病人的死亡。正是安寧緩和學會一直在誤導民眾對「斷食善終」的認知,其實斷食善終的精神包括:拒絕無效醫療,還給病人自然死亡的權利,臨終不送醫、在宅安寧,重度疾病末期不會吞嚥拒絕人工餵食管自主斷食。以下是謝哲青採訪我的影片中,民眾的留言。分享血淋淋的案例,是為了讓大家提高警覺,但也有民眾從短短的影片中,就理解了斷食善終的精神。(YT輸入「小青書斷食善終」,即可看到影片)



2025年4月6日 星期日

腦出血昏迷送醫四個月的漫長告別之路

二〇二五年二月底「急診壅塞」議題躍上國內各大新聞媒體,黃勝堅醫師表示:台灣每年死亡人口二十萬人,臨終病人都送醫轉往病房持續「照顧死亡」過去送醫三天會過世的病人,如今送至加護病房還能存活三個月。醫院不該是生命末期照護的主要場所,如果不減少「無效醫療」,尤其是死亡前的無效醫療,開再多加護病房、安寧病房都不夠用。本篇分享一個實例,以下為家屬口述。



2025年3月26日 星期三

從養護中心帶媽媽回家善終(家屬來函)

 畢醫生您好:去年無意間看見您的受訪影片隨即拜讀您的兩本大作『如何好好告別生命』、『有一種愛是放手』後決定幫助媽媽不要再受醫療折磨,把醫療資源給更多需要的人。我們將母親從養護中心帶回家,自己照顧,母親在第九天安詳往生,過程平順。


2025年3月21日 星期五

我當推廣善終的志工是遊走法律邊緣嗎?

 母親的五年忌日剛過,『斷食善終』出版將滿三年。這三年來經歷了好多事情,彷彿可以抵以前的十年。認識了好多貴人,有幾位醫師以及居家安寧團隊協助我,登記有案的已經有兩百六十多位病人拒絕無效醫療,撤管或者在宅善終。唯一感到遺憾的是我推廣的「拒絕無效醫療,自主善終」,完全符合安寧緩和條例或者病人自主權利法的精神,當然就符合安寧緩和醫療的精神,然而對我抨擊最多的卻也是安寧緩和科的某些醫師。以下是一位年輕醫師真誠的表達其質疑,我趁此機會說明。感謝他的提問,相信某些人也有相同的疑問。

2025年3月20日 星期四

生前「集體託夢」&醫療死樣貌

在我協助病人善終的這幾年,聽到很多託夢的故事,同時好幾位親人一起被託夢,剛開始聽說,覺得很不可思議,但這種「集體託夢」的事件,其實並不罕見。通常已經往生的人託夢,當事人都是變得年輕健康而且開朗。如果是重症在病榻上的人託夢,通常就是他們當時的樣子,這也是我多次詢問,得到的發現。以下分享高醫附設醫院重症科唐貞綾醫師分享在『昏迷指數三分』這本書裡的真實故事。

2025年3月14日 星期五

「救生」與「順死」的代價比一比

六十八歲女性突然昏迷送醫急救,檢查發現腦動脈瘤破裂,腦內大出血。先自費六十三萬(如果健保申請有下來,再退費)做腦血管栓塞治療。病人持續昏迷,靠著呼吸器和鼻胃管維持生命跡象。醫師表示病人情況在往壞的方向走,因為氣管內管已經第十天,建議家屬簽署文件替病人做氣切。家屬請護理師向醫師表達不希望病人繼續受苦,希望撤除呼吸器,護理師表示要腦死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