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7日 星期四

米開朗基羅特展(2)─「聖殤」(Pieta)

米開朗基羅流傳在世的有四件聖殤作品,這次特展展出了其中兩件的複製品。聖殤(Pieta)又名聖母慟子像或哀悼基督,傳統上是描繪聖母抱著剛從十字架卸下的耶穌屍體,藉以表現耶穌的犧牲以及聖母的悲痛。這是法國畫家摩侯(Moreau)所繪的聖殤。


但是以繪畫或雕塑來表現聖殤還有許多不同的版本。最常見的是聖母、基督以外還加上聖約翰(寫約翰福音者)和馬德蓮(抹大媽的瑪麗亞)。聖約翰是耶穌最親近、最喜愛的門徒,馬德蓮是耶穌最重要的女門徒,許多人相信她同時也是耶穌的親密愛人。



我曾經在法國看到一幅最簡單的聖殤,只畫了聖母,臉上掛著淚珠,哭紅了雙眼。悲痛之情,溢於言表。


米開朗基羅在佛羅倫斯長大,13歲開始拜師學畫,14歲改學雕塑,在勞倫佐梅迪奇所創設的人文與藝術學院中學習。又過了兩年多,勞倫佐梅迪奇過世,米開朗基羅就離開了學院。說起來,他接受老師指導的時間總共只有4年多。之後因為佛羅倫斯政局不安定,他輾轉去過波隆納、威尼斯,20歲時來到羅馬闖天下,在這裡他看到更多的希臘羅馬雕像,給了他更大的啟發。他接受一位銀行家委託製作「酒神巴克斯」,這是他第一次製作真人大小的圓雕(相對於浮雕,360度可觀看),沒想到卻因為臉上的大理石有瑕疵而被退貨,他因此對於慎選大理石得到深刻的教訓。這次特展也有展出這件雕塑的複製品。其實不論是酒神或小牧神(Satyr)的神情都刻的微妙唯俏,小牧神的動作調皮搗蛋,巴克斯酒醉的姿態也是非常傳神而有動感。


接著米開朗基羅又接受法國主教的委託製作「聖殤」,這座雕像在他23歲(1498)時完成,作品之「大器」豔驚四座,整個羅馬為之沸騰。


甚至許多人從其他的城市來參觀這座雕像,有一次他隱身在旁廳聽大家的評論,有人詢問這是誰雕的?他們沒有想到這會是一個才23歲的年輕雕塑家的作品,就回答了另一位老雕塑家的名字。忿忿不平的米開朗基羅半夜潛進祭壇,在聖母的肩帶上刻下自己的名字。這成為米開朗基羅唯一簽名的作品。


這件雕像有許多突破以往作品之處。首先是聖母與耶穌兩人的姿勢,聖母穿著寬鬆的袍子,兩腿分開,右腿放在略高的位置,耶穌半坐半斜臥的躺在聖母腿上,雙腳順勢垂下。照理說,一位女子抱著成年男子很容易出現男子的身體搖搖欲墜的不安定感(如下圖)。


但是米開朗基羅的聖殤,耶穌如一個熟睡的年輕兒子安詳的躺在母親的懷中,被母親寬大的袍子所包覆,非常的穩定。


第二個特點是過去都強調耶穌所遭受的羞辱與虐待,耶穌表情悽苦,身上血流如注、傷痕累累,聖母則哀痛欲絕,以喚起觀者的懺悔、悲憫之心。這座聖殤,耶穌身上只有很不明顯的小傷口,表情很安詳;聖母則是異常的冷靜,但是在冷靜中呈現出深沈的憂傷。

第三點是聖母看起來和耶穌的年紀相當,大家都說聖母太年輕了。米開朗基羅的解釋是:「貞潔的女子要比其他女子保有年輕的容顏,何況她是聖母童貞女的身份」。在我看來,這位聖母和懷抱著聖嬰的聖母一樣的聖潔,一樣的充滿了大愛。


經過五十年以後(1547-53),七十餘歲的米開朗基羅步入了衰老病痛的歲月,死亡隨時可能到來。他著手製作第二件聖殤(又稱翡冷翠聖殤),他並未接受委託,可能打算放置在自己的陵墓之前。但是這件聖殤一直沒有完成,我們可以看出來耶穌的左腿不見了,耶穌左後方的女子只完成粗雕,還沒有「細琢」。完美主義者的米開朗基羅不能接受這件不完美的作品,不願意繼續製作。即便如此,我們在佛羅倫斯聖母百花教堂的博物館看到這座雕像時,還是異常的感動,又是拍照又是沈思又是讚嘆的待了二十分鐘。(自助旅行才能這麼奢侈)


我在網路上找到一篇很棒的論文--蔡敏玲老師的「再論米開朗基羅的聖殤作品」探討米開朗基羅比較重要的三件聖殤。她提到耶穌右臂下方的女子才是聖母,因為她的額頭有「炙天使」的頭像。過去一直以為耶穌左後方的女子是聖母,但是耶穌並沒有要坐在她腿上的跡象,因此也有人認為這座雕像應該是「卸下聖體」而不是「聖殤」。

這雕像另一個有趣的議題是:誰是耶穌身後的男子?米開朗基羅生前的傳記作家一致認為這位男子是尼可笛摩(Nicodemus),聖經故事中這位聖徒確實是幫忙卸下聖體眾人中的一位。但是這位男子有著米開朗基羅的面容,因此有人說其實是米開朗基羅向下俯視著死去的耶穌,有如預見自己即將到來的死亡。


第三件聖殤也是他老年的作品,目前收藏於佛羅倫斯的藝術學院裡面,和他的「大衛」「囚」等作品並列。這件的完成度更低,耶穌人體的比例誤差的很明顯(例如右臂太粗大而雙腿太瘦小),聖母和馬德蓮也只完成初步的輪廓,難怪有人認為這可能不是他的作品。


第四件聖殤又稱隆達尼尼聖殤(Rondanini Pieta)或米蘭聖殤,原作目前在米蘭斯福薩堡(Sforza castle),這次的特展有展出其複製品。米開朗基羅從他81歲就開始著手作這件雕塑,到他臨死前幾天89歲的他還拿著鑿子為他人生最後一件作品努力。這件作品看起來作了很大的修正,一條手臂懸在耶穌右側應該是廢棄不要了。耶穌的雙腿已經刨光,表示原本已經接近完成。但是在原本雕像的上半身,米開朗基羅敲掉部分大理石重新雕了比較瘦小的耶穌和一位女子。可以想像將近90歲的米開朗基羅看著這個離完成越來越遙遠的雕像有多麼著急,歲月不饒人莫此為甚,何況想要完成的是多麼耗費體力的大理石雕刻!


蔡敏玲老師分析耶穌身後的女子站在比耶穌高的岩石上,右手放在耶穌的肩上,完全不像是要抱起耶穌的樣子。從側面看,倒比較像是前方的耶穌背負著後方的女子。假如這是傳統的聖殤,後面的女子應該是聖母,但是這女子的裙子只到膝上,膝下的小腿裸露在外,這違反了過去對聖母圖像表現的規範。馬德蓮倒是常有露出小腿的圖像。這樣看來,米開朗基羅把一個聖母從腋下抱著耶穌屍體的雕塑(有草圖),修改構圖和內容成為耶穌背負著馬德蓮,所為何來?奇美美術館出品一張「米開朗基羅的真相」DVD(特展禮品店有賣),談到米開朗基羅其實是支持馬丁路德(1483-1546)的宗教改革的,結交很多支持宗教改革的朋友,但是他卻始終在為保守的天主教教宗工作。處於這種夾縫中的米開朗基羅,只能暗中用隱諱的方式來表達他對改革派的支持。耶穌背負著馬德蓮,象徵著耶穌與馬德蓮的結合,是一種「愛」也是「信仰」的極致表現,這是改革派的論點。


米開朗基羅有很多未完成的作品,以現代的眼光來看,這種未完成好像是另一種完成。顯現一種簡約、現代的美。斯福薩堡特別用一整個房間來展示隆達尼尼的聖殤,接近黑色的背景襯托著潔白的大理石人體,上方打著柔和的光。這是我們在義大利遇見的第一件米開朗基羅作品,那時的感動,現在還記憶猶新。只要想像89歲年老病弱的米開朗基羅以顫抖的雙手拿著搥子、鑿子在一旁辛苦的工作,就叫人忍不住眼淚在眼眶裡打轉了。


各位看官請回頭看本篇第一張照片摩侯所畫的聖殤,有沒有暗藏玄機?抱著耶穌的女子容貌年輕、穿著紅色華麗的衣服(聖母通常穿藍色袍子),旁邊的地上放著一個油瓶,這不都指向這位女子是馬德蓮嗎?也許聖殤本就有兩種可能性,可以是聖母哀悼耶穌,也可以是馬德蓮哀悼耶穌!


6 則留言:

  1. 請問否借用一張"羅馬聖殤"聖母抱耶穌的半身像,作為我觀後心得,期待您的回覆,謝謝
    Shirley-jane

    回覆刪除
  2. 可否借用聖殤的圖片,當我讀後心得的照片,謝謝

    回覆刪除
  3. 您好!
    可否借用聖殤的圖片,作為觀後的心得,
    謝謝!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