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湯的故事首度出現在印刷品,是在1720年的法國。1808年在倫敦出現,當年就傳到美國。話說有一個旅人,在長途跋涉後身心疲憊、饑腸轆轆,好不容易遇見一戶人家,來應門的老太太卻皺著眉說:「我沒有多餘的食物,也沒有地方讓你借宿。」年輕人鍥而不捨問道:「那你可以給我一顆石頭嗎?」「石頭?你要石頭做什麼?石頭又不能吃!」「我可以煮石頭湯啊!」
老太太叫年輕人自己去馬路上撿石頭。 禁不住好奇心的老太太喃喃自語:「Soup from a stone! Fancy that?」,自動幫忙取來鍋子、加滿水、燒材火、放進石頭,看著一鍋水逐漸沸騰,心裡狐疑著,這湯是什麼滋味呢?年輕人反覆慫恿:「要是再加點........,滋味就更棒了!」,胡椒鹽(pepper and salt)、胡蘿蔔、洋蔥、牛骨頭、奶油和小麥依序被加入。(PS:每加入一樣食材,就會重複一次相同的文句,滿足幼兒喜歡重複的心理。然後,一本書又要反覆念很多遍,講故事的人真的要很有耐心!而且要投入喲!不然,小孩會說:你在唸書,不是講故事啦!)
煮著煮著香味撲鼻,兩個人不禁讚嘆:這湯堪比國王喝的湯!因此又拿出最好的桌巾、餐具,滿足的共享盛宴。當然,旅人當晚睡在溫暖的被窩裡。第二天早上,旅人把石頭放在腰際的袋子裡,繼續他的旅程。
年輕時,覺得這是一個機智的故事。相對於旅人的機智,老太太就是中了計的傻子嘍!不過看繪本導讀,都說這是一個分享的故事,因為分享,得到快樂!
Marcia Brown寫的是以法國士兵戰敗回國路上,和鎮民分享石頭湯的版本,有凱迪克獎的加持喲!內容就不詳述了。
在博客來看過這本東方「石頭湯」的中文繪本,已經選購,陰錯陽差又取消了。沒想到在茉莉遇見英文版,喜出望外。這就是緣分啊!
意料之外的,這本中國風繪本的作者,竟然是一位曾經到日本學習書道與禪學的美國作家耶!
三個和尚來到一個偏僻的村莊,經歷長久的戰亂以後,村人們只為自己辛勤的工作,很少互相往來。看到和尚進村,大家紛紛把食物藏起來,門窗緊閉,拒絕了和尚的化緣。
三位和尚名叫Hoc, Loc, Siew(福、祿、壽),在廣場中央生起火、用小鍋子烹煮起來,引來了好奇的黃衣女孩。(作者註:三顆石頭堆在一起象徵佛陀,黃色在中國是皇帝使用的顏色,象徵高貴。)
女孩說:這鍋子太小了,我家有個大的,我去搬來。
聽女孩說和尚要煮石頭湯,村民們好奇的圍觀。和尚嚐了嚐湯頭說:這石頭湯味道不錯,要是能加一點紅蘿蔔,就更棒了!結果村民們自告奮勇,拿出了家裡的各種食材,共襄盛舉。中國人的石頭湯不同凡響,紅蘿蔔、洋蔥以外,還有蘑菇、豆莢、百合、冬瓜、玉米、高麗菜、麵條、水餃、豆漿和蔥薑蒜,真的是皇帝也愛喝呀!
村民們搬出了家裡的桌椅,擺上米飯、堅果、蛋糕、茶,點亮燈籠,大家一起在廣場上辦起宴會,好多年不曾有過這麼歡樂的聚會了。
餐會後,有人拉起二胡、琵琶,大銀幕上演著皮影戲。好像過節似的!
當晚,村民熱心接待三位和尚在家過夜,第二天全村人都到河堤邊、楊柳樹下送別。和尚感謝村民的招待,村民感謝和尚讓他們體會到:分享讓人更富足,團結就是力量。
在youtube 鍵入Stone soup可以找到好多種「石頭湯」的英文朗讀影片,表示這是經典繪本題材。石頭湯本是歐洲的民間故事,除了石頭,還有斧頭、釘子、鈕釦和樹枝的版本,目前還是以石頭的版本最為普遍。還有一本兒童雜誌名稱就是Stone soup呢!
我因為沒有嗅覺,不擅烹調,平常喜歡把各種食材丟到鍋裡一起煮,有肉、有蔬菜也有澱粉類,而且可以吃好幾餐。看了這故事,發覺我就是在煮石頭湯嘛!(下次可以試試高麗菜和番茄!)
繪本介紹的文章,常提到看完繪本可以帶著小孩一起煮石頭湯。(可以把小朋友不太愛吃的食材偷渡在裡面,呵呵!)
「石頭湯」假如加入番茄,好像就成了「羅宋湯」!羅宋湯發源於蘇俄的烏克蘭,本來是以甜菜根為主的雜菜湯,流傳到各地以後,沒有甜菜根的地方就用番茄取代,後來又加入了牛肉。清朝時候,這湯流傳到中國,慈禧太后非常喜歡,問僕人這是什麼湯?因為是Russian soup,所以就以羅宋湯來稱呼。
源自中國清朝的佛跳牆,也是葷素皆有的雜湯,不過以多種葷食為主,身價自是比較高嘍!
有次,我在美國借宿朋友家,這位朋友前後院子種滿了各種蔬果,當然都是有機的。她看我水果都削皮,蔬菜只吃嫩葉,一大堆食材進了垃圾桶,直呼:「阿畢,你好浪費喲!」她把這些被我捨棄的果皮、莖、梗啊通通放進一個鍋子裡熬煮,竟然變出一鍋濃郁甜美的高湯,好喝又營養。可惜,回台灣以後,沒有認真去找有機的蔬果,就沒有再品嚐的機會了!真是懷念!
分享、真好。充満温馨和平和喜悦。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