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日 星期四

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特展@北美館

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開展沒幾天就遇到疫情爆發,展期將延期到十月中。目前需上網預約,隔週的星期一上午十點開始(下次是九月六日),剛開始網路會塞車。預約制的關係,現場不致於人山人海,有其好處。目前是早上十點到下午一點有三場,一場一個小時,每次約150人。每天下午一點清場一次。下午一點半到五點半共有四場。本篇只分享一部分作品。


塩田千春1972年出生於日本大阪,在京都完成藝術大學學業後到德國留學,目前的工作室在柏林,在世界各地舉辦個展,算是國際上知名的當代藝術家。她主攻造型藝術,線的使用成為她的標誌。身為異國女性、歷經流產、卵巢癌、死亡威脅,作品呈現女性特有的情感抒發。這次展出她最近25年創作的100多件展品。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佔滿廊道的大型裝置藝術,黑色與白色線條交織,給人純淨、明亮的喜感,同時感受幽靈般的寂靜,數十艘白線形構的船往上漂浮,航向遠方的高處。

作品名稱「去向何方?」:我們生命中要追求的是什麼?又將去向何方?




這是2017年以9歲女兒的雙手為模型的「在手中」。黃銅色閃亮交錯的金屬線條,看似紛亂,又像是手中鑰匙散發出來的希望。


這是塩田千春五歲時在幼稚園畫的水彩。簽名有錯字,她說:我還不會寫字就會畫畫了。哈哈,所有的小孩都這樣吧!看來她是天才,五歲的畫和字,表現都超齡呢。



念大學時的作品「無題」,人生最後一幅油畫。線條、色塊的對話與協調。各自解讀囉!


有兩個房間展示她在其它展覽出現而此次沒有參展的作品之檔案照片。




有個房間放映千春受訪影片,推薦一定要看,這樣可以多了解她的創作理念。

接著來到最有名的「不確定的旅程」。紅色毛線交織密佈如洞穴的空間中,地面上有五艘簡約線條的船。彷彿置身暴風雨或網羅的陷阱中,感受到的是求生的壓力。弔詭的是,同時又寂靜而美麗。

說明是:線彼此糾纏、交織、斷裂、拆解。它們總是映照出我內心世界的一角,彷彿在表現人與人之間不同的關係狀態。




這不像一般藝術品可以搬運,她帶了七位助手,加上北美館的50位工作人員,光這件作品就花了五個星期的時間佈展。假如佈展的過程錄影下來,一定是一個驚人的行動藝術,我無法想像。只聽說線是用訂書機釘在牆上的,打燈光就花了兩星期。


這景象讓我想起大腦中神經纖維的連結網路。不知佈展人員如何施作,取得穩固的平衡,兼有造形之美。



作品「靜默中」(In silence)。
整個房間宛如黑線交織而成的洞穴,中央擺著一台燒焦的鋼琴。四周有許多椅子被包圍在密密的網路中。讓人聯想到憂鬱的情緒。


她九歲時鄰居家失火,燒焦的鋼琴孤零零的矗立在中庭,她卻覺得這鋼琴異常的美麗,孤寂、憂鬱、沉靜的氣氛特別的誘人。鋼琴上面的這些線,是鋼琴持續發出的聲音。




「時空的反射」:人類的肌膚是我們的第一層皮,衣服是第二層皮,那麼外在的環境中那些門、窗、牆豈不是第三層皮膚。
後方兩面安裝了鏡子,映照出更多的洋裝,包括拍照中的自己。


黑色籠子裡的是女裝,我自然聯想到女性的社會位置。被囚禁、框住的是人還是心?


右側曲面的牆,是由東柏林廢棄屋取得的窗戶所構成。柏林圍牆倒塌,東柏林人大量移居西德,留下許多無人的空屋,她撿拾了數千個窗戶,想著窗外與窗內的人生。也會聯想到當初柏林圍牆存在時,牆內與牆外的人生。


這件名稱是「繫著的微小物件」。許多小家具,都有紅線聯繫或纏繞著,是連結還是羈絆?
作者的說明:
擁有自己專屬的秘密基地:老舊的秤、生鏽的輪子、陳年的玩偶、石頭、堅果、前東德製的模型屋,以及之前某天撿到的七十幾個小瓶子。
這些是塞滿我工作室的破爛雜物。
他們與我共存,就在這裡。
並且不經意的,於日復一日的生活中,持續打動我。


影片中有評論家提到,千春有收集二手物品的習慣,思索著這些物品過去擁有何種經歷,與人有何連結?



這件作品嚴肅的說明:
一個人在生命走到註定的盡頭時,或許就會消融在宇宙之中。
說不定死亡後並不是回為虛無、遭到遺忘,而是一場消融。
從生到死並不意味著滅絕,僅僅只是消融於更為廣闊的無垠。
如果是這樣,那就無須畏懼死亡。
死與生原是一體之兩面。


有意思的表達方式,好像是人體器官的消融過程。


作品名稱:「集聚—找尋目的地」。是千春在柏林二手市場買來的四百多個旅行箱,紅線代表者與人的關係。象徵著旅行、遷徙的人群。
在影片中有人提到二次大戰被迫害的猶太人,成群被送往集中營。這樣的聯想,非常的辛酸。
從這面看,旅行箱逐漸上升。


人可以走到下方,空中的箱子,與牆上、地上的影子相輝映。




影子交響曲。有些箱子裡安裝了馬達,會自動的擺盪。


旅居德國多前的千春對這件作品的說明:
人們離鄉背井只因心中有著想要前往的所在。
由於生活周遭充滿了各國人士,常會一時之間忘記我來自日本。
及至看見鏡子裡的自己,才猛然發現我是黑頭髮、黑眼珠的亞洲人。
漂泊的越遠,融入的越多,就越能到達一個可以深刻凝望自身的境地,以一種全新的目光。
看著推起如小山的行李箱,眼前浮現的是他們背後的人們所過的生活。
他們為何遠離家園,尋找他方?
又為何踏出這段旅程?
我遙想著他們啟程出發的那一天,在那一個清晨裡心中所懷抱的感受。

0 留言回應: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