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30日 星期六

未知死,焉知生

「斷食善終」出版四個月,我協助了四位臥床老人家斷食往生,這過程我有了很多學習,來自病人及家屬,也來自於閱讀。由於我非安寧緩和科醫師,自覺需要加強這方面的知識,因緣巧合閱讀了台北馬偕醫院張明志醫師的兩本著作(如下圖)。讓我對於病人臨終時的許多靈性表現,得以了解並幫忙家屬理解和接納。另又閱讀許多有關靈魂永生、死後世界的著作,改變了我的生死觀。此為後話。本文分享的是我為張醫師再版的「許自己一個尊嚴安寧」一書所作之序,謝謝寶瓶出版社的邀約。該書將於八月四日上市。


四十二年前我結束實習醫師訓練,為了不想面對病人的死亡,排除了內外婦兒四大科而選擇擔任復健科醫師。沒有想到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以及人口的老化,復健科有越來越多重度失能的病人身陷生不如死的慘境,比面對死亡還要讓人不忍。

從事婦產科的先生無法面對死亡,我的公公失智插管臥床十二年,婆婆被綁在床邊十四年,公公離世時,婆婆已經八十八歲,步履蹣跚,垂垂老矣!據說在台灣有數十萬這樣的人,躺在醫院、家裡或安養中心。老年時代來臨,這問題將更快速的惡化,必成社會沈重的負擔。


我的母親罹患小腦萎縮症,每日勤做運動、積極生活,八十三歲時已發病十九年,吞嚥困難、無法翻身,不願插管臥床歹活,自主決定停止飲食,家人尊重她的選擇,親密陪伴三週、舉辦生前告別式,好好道謝、道愛、道別,母親表示很滿足、沒有遺憾的離了這一世的勞苦,去了一個更好的地方。


母親豁達圓滿的示範,促成我撰寫「斷食善終」一書,並發願成為促進善終文化的志工,付諸行動幫忙插管臥床的病人漸進式減少餵食,拔管善終。目的是終止病人臥床的痛苦,也為了讓家人得到解脫,同時減少社會的負擔。


由於實務上的需要,我開始關注善終、死亡議題。因緣巧合,閱讀張明志醫師的「死亡癱瘓一切的知識:臨終前的靈性照顧」,感受到很大的震撼,張醫師不只是一位仁心仁術的醫師,對西方哲學、基督教、佛教義理、老莊哲學有深刻認識,以此為基礎對臨終病人的靈性治療有獨到的見解與豐富的經驗。這在台灣是相當難得的。


在工業化的社會,連醫療也講求效率和業績,結果造就了一些醫師視醫療為商業行為。有朋友的父親因為癌末痛苦不堪,住進腫瘤科病房期待減輕痛苦,醫師卻告知要施與化療,病人和家屬都覺得沒有必要,醫師回答:「既然住院就要作化療,不做化療就出院」。腫瘤科醫師的專業訓練應該涵蓋末期病人的舒適(止痛)治療,不然也可以轉介病人到安寧病房接受臨終照護。這是只看到「疾病」,卻沒有看到「病人」的例子。


另外一位84歲的老者有慢性病長期在某大醫院追蹤治療,半年來日益衰弱,幾乎都躺在床上,越吃越少,醫師判定沒有積極有效的治療方式可用了。家屬也知道送到醫院對長輩只是徒增折磨,打算在家臨終。末期時病人出現手亂揮、大叫、不知所云的狀態,打電話給該院居家照護單位尋求居家安寧照顧,得到的回覆是:因為病人身上並沒有三管,所以不能申請醫師居家診療。我的感受是工作人員拘泥於死的條文而不知變通,沒有站在人道的立場回應家屬的需求。還好,我以這本書中學習到的靈性治療原則,指導家屬,事情得到圓滿的結果。


醫師不只醫病,還要醫人,不只醫治病人,還要包括病人的家屬。因為病人並非單獨的存在,影響病人的治療計畫和預後的還有家屬。不是只有病人因病受苦,病人的家屬也受到重大的影響和創傷。


張醫師專長於血液腫瘤和安寧緩和醫療,書中以各種癌症病人為例,示範「身心靈全方位」照顧的最高境界。醫師具備醫療專業知識對病人肉身提供有效的治療,這是「身」的療癒,也是醫療的基本,多數醫師可以達到這目標。病人因為生病,尤其是攸關生死的重病,「心理」上會有很多壓力和障礙,家屬也是,這時候醫師唯有具備足夠人文素養並耐心花時間與他們溝通才能提供最好的心理指引與撫慰。所謂「醫人醫病要醫心」,心理不平安其實會讓身體的疾病更難控制,甚至是生理疾病的主要原因。其實所有的醫師在治療過程都應該兼顧病人和家屬的心理狀態。這一點有越來越多的醫師注意到了。


至於「靈性」的照顧,也許在安寧緩和的領域,有比較多的醫療團隊有此能力兼顧。張醫師在這本書中有很深的著墨、廣泛的討論,是這領域的佼佼者。可以提供給各科醫護團隊很好的指引,經歷生死攸關疾病的病人及家屬(不限於癌症),也可以從書中得到很多的學習和啟發。張醫師舉了很多的實例來說明人們因為恐懼死亡而產生的錯誤決策或者衝突。也舉了許多豁達面對死亡,安詳離世,生死兩相安的例子作為人們參考的典範。


我個人因為在幫忙病人居家斷食往生,家屬有很多的擔憂與疑慮,我很幸運的有張醫師這兩本書的資料作為指引,幫忙安頓他們的心。譬如病人出現手在空中揮舞、對著空中不知所云的情況,我說明這是他們與靈界來接引的人在溝通,家屬就不會焦慮的想找醫師用藥了。


「靈魂永生」的觀念讓人可以站在制高點看待人生的全貌,此生是許多世當中的一世,當肉身毀壞不適用了,不必眷念,死亡是休息,是靈魂走向另一段旅程的開始。那麼何需帶著嚴重毀壞的軀體強留此世,可以理性的做決定,該放手的時候就放手,這是本書要傳達的人生智慧。了解死亡,可以讓我們活的更好。死亡是人生的重要階段,「善終」是往生者「善生」的一部分,親人得到「善終」可以讓活著的人無遺憾的繼續「善生」。


傅達仁先生遠赴瑞士安樂死,其用心良苦,是想引起台灣社會重視安樂死議題。沒有想到引來安寧緩和醫療醫學會公開聲明反對安樂死,造成民眾以為醫界反對安樂死,很多人以為醫界是為了營業利益才有此舉動,我個人認為這裡面有很大的誤會,反對安樂死原因應該是複雜多面向的。我很驚喜張醫師在書中公開支持安樂死立法(尊嚴善終法),認為安樂死符合「尊重病人自主權」、「不傷害原則」、「行善原則」、「正義原則」等倫理法則,讀來鏗鏘有聲,讓我由衷的佩服。


本書從如何告知病人病情,到治療、安寧、臨終、招魂、人生哲學各方面有詳盡的深入探討,以基督教、佛教和東西方哲學為基礎,堪稱是醫護和民眾在死亡學領域的完全指導手冊,更是一本智慧之書。很榮幸能先睹為快,並鄭重推薦!


4 則留言:

  1. 很認同您的看法與做法,婆婆已因老人痴呆及帕金森氏症在安養院住了7,8年,現已滿93歲多,但有插鼻胃管,每天灌食5次,前兩年還做了心率調節器手術,插管和裝心率調節器都由大小叔決定,沒與我先生老大商量,我去安養院看婆婆常用食指坳表示要死的意思,我是大媳婦,請問我可以表示意思嗎?這樣無品質可言的生不如死,我做大媳婦可以意思表達嗎?請問鼻胃管已插,可拔除嗎?

    回覆刪除
    回覆
    1. 聽來頗讓人心酸。拔管還是要兄弟姊妹同心才方便進行。

      刪除
  2. 請問畢醫師參加的促進善終學會,全名是什麼?一般人可以參加嗎?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不知道有促進善終學會。我有時會請「居照醫療醫學會」的醫師幫忙。他們的電話:04-24360305。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