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台灣多數的養護機構都習慣將發燒、肺炎、尿路感染的病人送醫,有臨終症狀的病人更是一定送急診急救,不希望有病人在機構死亡。但也有少數的機構願意讓住民就地自然善終,政府有在推廣這樣的政策,希望越來越多的養護機構配合。家屬在尋找機構安置病人的時候,這點是非常重要的考量。以下為病人女兒之分享。
畢醫師平安,我媽媽前天走了。
這些年您的書陪伴我照顧媽媽,在宅善終協會成立後讓我能在講座遇見您並有機會與您談話,非常開心。您推廣的觀念讓照顧者能更篤定堅持自然的善終過程,並且無懼死亡,對改變社會的觀念無異是一場革命。
媽媽70歲時確診失智(2009)至往生約16年,前面3年主要是情緒失控;接下來3年是認知逐漸退化;之後的10年請外勞照顧,其中前2年能自主行動,後8年坐輪椅逐步失能。十六年來同住的爸爸盡心照顧,我們兄妹定期前往探視。
2018年起接受醫院的安寧居家服務,中間曾因病情穩定暫時終止收案,2024因出現壓瘡恢復收案。
往生前三個月,因88歲的爸爸體力漸衰壓力過大,雖有外勞仍需張羅家中大小事,故送媽媽住機構。
選擇該機構是因其有安寧理念,接受住民在機構往生,但機構不同護理師的觀念還是略有落差,可以理解部分原因是大部份家屬無安寧觀念,在安寧的處理上還是偏被動的,所以需要不斷溝通。
我非常感謝安寧居家護理師比我還堅定,入住機構雖有護理師,在堅持安寧這件事還是需要她幫忙。
入住的短短三個月並不平靜,從原本在家一顆藥都不用吃穩定得不得了的狀態,歷經發燒、肺炎、便秘、餵食嗆咳到抽痰(媽媽的第一次)…這些都是安寧居家護理師預料到的機構式照護會產生的問題。
一個月前的嚴重嗆咳導致血氧低至30,差點去天堂之後,機構才願意不強迫餵食(足夠的營養是他們習慣的優先任務),之後媽媽稍穩定下來。期間安寧居家護理師透過安排醫師訪視,給機構護理師安全感,加強其願意配合態度,包括接受肺炎只使用退燒藥及肺炎無需送急診。
媽媽的最後一天正好是洗澡日,洗完澡,吃過午餐,在睡夢中停止呼吸心跳,機構通知我並同步進行遺體護理,我抵達時看到面容安詳的媽媽,就是睡覺的樣子。
雖然我跟爸爸為這一天已經準備很久(包括心理準備),還是覺得突然,但因為準備很久,後續處理都很順暢,情緒上也是穩定接受,甚至欣慰媽媽如此安詳地脫離苦海。
我很高興媽媽走的時候身上沒有任何管路、傷口(機構的翻身擺位做得不錯),沒有輸液帶來的水腫,最後一餐還是由口進食,阿彌陀佛!圓滿善終!
爸爸比我還早注意善終議題,自己買書來看,在我還沒留意這些事的時候,爸爸就跟我說,媽媽將來不插鼻胃管。 我後來接觸的資訊也都跟爸爸分享,所以對媽媽的離去,我們準備很久了。
媽媽2017年跌倒,為了拆嘴上的縫線,醫院同事幫我安排安寧居家,護理師及醫師探訪也都加強我們安寧的觀念,因為有後援,我跟爸爸都能安心。哥哥知道我資源豐富,就都交給我。
我媽媽失智後,只有一次脖子腫塊住院檢查,沒事;一次新冠確診住院;一次跌倒急診縫嘴唇傷口。算很少就醫。 在她還能走動的時候,爸爸會帶她去門診;不能走之後,都是我去拿藥。 後面這二年,媽媽一顆藥都不用吃,血壓血氧都正常,排便幾乎每天(外勞按摩就能解便),處於非常穩定的狀態。
感恩這所有的善緣,促成媽媽的善終,生死兩無憾!
註:一個人的善終要因緣具足。以這案例來說:1.阿公很有概念,知道不要讓失智的太太插鼻胃管延長沒有品質、沒有尊嚴的生命。2.除了阿公,所有的子女都有共識。3.這位女兒非常積極的閱讀、追蹤網路訊息、聽演講,預備了足夠的死亡識能,並分享給其他家人。4.台灣有少數養護機構願意讓住民就地安寧,臨終不送醫。要事先瞭解,簽署文件。能選擇這種機構入住是很重要的。5.好福氣遇見專業的安寧護理師協助溝通。
有些機構與居家醫療團隊合作,必要時有醫師、護理師來訪視,增加機構工作人員的信心。政府在鼓勵在宅善終,在機構善終也是目標之一。
0 留言回應: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