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這個標題,好像與醫界為敵,不是的。有些狀況,鼻胃管是暫時使用的,病人有復原的潛能,確實需要。但是台灣有數十萬人插著鼻胃管臥床到死,顯然有很多狀況是「不應插管而插管」或者「應該撤管而不撤」。這些情況,醫師說服病人家屬插管的理由,我就稱呼為「話術」。本篇分享這方面的知識,希望加強民眾分辨的能力。陳秀丹醫師應該是全台灣幫忙末期病人撤除鼻胃管最多的醫師,她長期四處演講,告訴民眾:有許多情況,絕對不要插鼻胃管。對於這點她非常瞭解,在網路上聽她的演講,也非常有助益。本篇分享兩個案例來輔助說明。
88歲的老先生帕金森氏症十年,最近兩年因為吞嚥障礙只能吃泥狀的食物,本來可以攙扶著緩慢步行,逐漸惡化到日常生活無法自理。病人和家屬早有共識,不要插管延長痛苦。
最近因為發燒有痰而住院,診斷肺炎,醫師和護理師頻頻要求要插鼻胃管,理由是「沒有進食,沒有營養不利於病情的復原」、「沒有鼻胃管,無法餵藥,不利於復原」。病人和家屬拒絕,醫師表示「先插管嘗試治療,病情有改善,再來撤除」。家屬仍持續拒絕,某位換班的醫護人員非常不諒解,責怪家屬不合作,不重視生命。說這樣是「把人活活餓死,很殘忍」。
家屬聽到心如刀割,詢問我的意見。我說:「他的吞嚥功能只會持續惡化,插鼻胃管更妨礙吞嚥,我的經驗是若插管從此一輩子都沒辦法由口進食。假如插管臥床是你們都不要的情況,你們拒絕鼻胃管是正確的。至於這樣是把人活活餓死,完全不正確。如果令尊不治,是因為退化性疾病和肺炎造成的,不是因為沒有進食。如果病情會好起來,他自然會恢復進食的能力。就順其自然吧!」
第二天,傳來病人情況惡化、醫師要求插氣管內管的消息,家屬說全家人有共識拒絕。他們打算辦理自動出院,帶病人回家。我介紹有安寧服務的居家護理所給他們。
我預測會有兩種結果,一者是病人仍有某種自癒的能力,回到家中舒適的環境(心情改善),繼續使用抗生素,在有經驗的護理師指導下,仍可以細心手工餵食,度過危險期。還能吃的話,就繼續吃,不能吃了,就在宅善終。另一種可能就是病情嚴重難以控制,會在昏睡中安詳往生,也是在宅善終。
另外一位八十五歲中度失智的老太太因為腦中風住院,吞嚥功能下降,醫師建議插鼻胃管,免得營養不良。病人早年就有交代不要插管臥床,家中手足都有共識。因此拒絕醫師的建議。家屬因為不斷被醫療人員責怪,心情很不安。來詢問我的意見。
經詢問病人還可以吃一碗稀飯,我說那絕對不用插管。台灣的醫師和安養中心非常輕易的就想幫病人插管(為了方便),病人還會吃,竟然預防性的建議插管。還好家人早討論過,也有共識,所以可以斷然拒絕。提醒大家:家屬有共識又能堅持,是可以成功拒絕插管的。(註:反之,插管無效,要在機構或醫院撤管是非常困難的。)
半年後,病人不太吃東西,五天以後完全不吃不喝,又過了三天,午睡中安詳的去了天國。
有很多家屬以為醫師的所有建議都要接受,這位病人如果半年前插了鼻胃管,那不知道會拖延多少年(程護理師照顧過病人98歲插鼻胃管,躺到107歲)?由口進食,才有可能順其自然不吃不喝睡睡走,這是鼻胃管發明以前的人類傳統。
註:
一、 醫護人員指責不插鼻胃管是餓死病人,非常沒有修養。明明病人是重症纏身,家屬不希望病人受苦,才忍痛做出這樣的決定,還要在家屬心頭插一把刀,說成家屬錯誤決策造成病人死亡。這種說話方式,非常不可取,不要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家屬絕對不要在意這種沒有同理心的指責,錯的是他們而不是你們。我聽到太多次家屬這樣反應,分享給民眾,希望有打預防針的效果。(更希望醫護不要再這樣講話)
二、 「先插管餵食才有營養,以後復原再來撤除」這在原本身體健康,腦中風、腸胃疾病、手術或某些疾病的人來說,是正確的。但是許多老衰、失智、神經退化性疾病的病人,明明插了管就永遠不會再進食,醫師還是會以「等復原再來撤除」的理由來引導家屬,嘗試治療一段時間沒有復原卻不願意撤除(平鑫濤先生就是一個例子)。所以民眾需要有足夠的知識背景,才能判斷這是否真的是暫時使用、未來可以移除的狀況。
三、還有一個理由是「插鼻胃管才能預防吸入性肺炎」,實際上醫學研究已經證實沒有這個效果,但是插管的副作用不勝枚舉。
四、「沒有鼻胃管怎麼給藥」這個理由也不能成立,那是因為用鼻胃管給藥最方便,所以醫界慣性有這個建議。假如真實感受到鼻胃管帶來多大的缺點,就會認真去想其他的給藥方式。血管注射、舌下、皮膚、肛門塞劑等等都是替代方案。
0 留言回應: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