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非法師這本『因為愛才更能說再見』(暫訂書名,尚未出版)將是華語世界第二本描述自主斷食全記錄的書籍。(英語世界目前也有兩本)這本書與英語的兩本和拙作『斷食善終』有個非常大的不同。作者的文學、佛學素養深厚,所以不僅是一本敘事的書寫,難得是用簡明的語言闡述佛法中無常、生死、不生不滅等重要課題,沒有佛法基礎的讀者也能有很深的體會,對於減輕死亡恐懼,破除對肉身的執著,善用此生於修行有很大的助益。 (插圖為覺非法師所繪)
*「斷食善終」的另一個名稱是:「接受死亡」
在這個世界上,談論死亡總是帶著一點避諱,人們習慣用各種方式延長生命、抗拒老去,彷彿只要不說,就能躲過它的來臨。然而,死亡從未遠離,它是人生的一部分,是所有生命都會走到的那一站。
斷食善終,並不是尋死,而是接受死亡。當醫療的盡頭已無法改善生活品質,當身體成了沉重的牢籠,選擇不再進食、不再介入延命措施,是一種對生命深刻的尊重與理解。
這樣的選擇,不是出於恐懼,而是出於清明。當一個人願意面對死亡,不再逃避、不再迴避,而是靜靜地坐下來,凝視它、理解它,並從內心說出:「是時候了。」那不是絕望,而是一種圓滿。
接受死亡,意味著不再執著於色身的留存,而是相信生命有更深的延續。佛法說,一切法無我,身心皆緣起。當緣盡之時,自然應當放下。斷食善終,是順著這個自然,安然地走向圓滿,不對抗,不抓取,也不製造額外的痛苦。
在這個過程中,身體會漸漸清淡下來,但內心卻更加澄明。從斷食的第一日開始,每一口不吃的飯菜,都像是一種放下;每一次不再爭取延命的決定,都是對生命本質的理解。
這不是悲傷的離去,而是安然的道別。就像秋日的葉子,悄悄飄落,回歸大地,無聲卻完整。接受死亡,是斷食善終最深的意義。它不是走向終點,而是回到本來的樣子——自由、靜、無懼。
當我們學會接受死亡,也就真正學會了怎麼活。因為唯有明白無常,才能珍惜當下;唯有面對結束,才懂得圓滿。斷食善終,只是表面上的名稱,而它真正的內涵,是一場深刻的回歸,一場以尊嚴與清明走向永恆的旅程。
接受死亡與不接受死亡,結果有很大的差別。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不論願不願意,它終究會來。然而,我們面對它的態度,卻能深深影響我們的身心狀態,乃至整個生命的質地。
接受死亡,是一種放下,是看見萬物皆有盡頭,願意順著這條自然的河流,安然走向彼岸。這樣的接受,並不是消極地等待終結,而是一種明白與信任,是相信死亡並非黑暗,而是光明的延續;並非破壞,而是一種轉化的開始。心中若能真正放下對色身的執著,就能生起一種難以言說的平靜。即使身體衰敗,內心卻可以明亮如初,像一盞燈,照見自己,也溫暖他人。
相反地,不接受死亡,往往帶來的是拉扯與糾纏。對這個世界的愛戀與執著,對親人的不捨與擔憂,讓一顆心像被鉤住了一般,怎麼也放不下。明知離開是必然,卻又一再回頭,生起種種遺憾與哀傷,讓本應安然的道別,變得充滿痛苦。
那種不放下的心,就像風中的燭火,搖搖欲滅,仍拼命想要照亮世界;如同斷裂的琴弦,還想拉出最後一首樂曲。然而,最後留給自己的,是更深的疲憊與孤單。
真正的平靜,來自於理解、接受與放下。當能對死亡說:「我準備好了」,那一刻,反而是最光明的時刻。一個人若能安然地迎接死亡,不只是為自己,也為身邊的人留下一份無言的智慧與慈悲。因為這樣的放下,不會留下懊悔與牽掛,只留下溫柔的祝福與感恩。
佛法說:「放下,即是解脫。」死亡,不是敵人;它只是提醒我們,人生不是抓得越緊越好,而是放得越深越自在。
願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在死亡面前,不逃避、不恐懼,而是安穩地說一聲:「謝謝你,我走了,請安心。」這樣的離開,是安然的,是圓滿的,也是通往光明的開始。
0 留言回應: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