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羅老師相隔一年出版了第二本書(前者是『重啟人生的十七個練習』),書名『和解練習:給曾受家庭創傷的你』。我讀完了以後,感覺內容遠遠大於書名所標示的。首先,哪些人有家庭創傷呢?其實幾乎所有人都有,因為很少父母是懂得如何當父母才成為父母的,天下沒有完美的父母,即使是充滿了愛,孩子也還是可能受傷害。傷害不只來自父母,還來自學校老師、同儕和社會價值觀。在成長過程,還未成熟的我們,其實多少都有很多創傷,也可以說是成長的創傷吧!這會跟著我們一輩子,所以需要和解,與父母和解,與自己和解,與社會和解。
雖然這書被歸屬在身心靈成長的類別,但是閱讀的時候,更像是在看一本文學傳記。有羅老師、羅爸爸、羅媽媽和其他相關人物的故事。羅媽媽意外身亡,帶來猛烈的打擊,羅老師要面對失去老伴快速退化且已經十八年不曾講話的父親。所以自稱「媽寶」的羅老師在喪母之後,立即面對的是長照(羅爸爸有帕金森氏症),以及與父親和解的課題。
很幸運的是羅老師在此之前一年接觸了薩提爾以及托勒,之後還有阿迪亞香提、一行禪師、奧修、薩古魯等多位大師的人生智慧,他有效的運用了他們的方法,反覆不斷的在生活中練習,終於達到一個理想的境界,他的父親感受到兒子改變了,兒子的探望、交談、陪伴讓他感到幸福。羅老師也可以安住當下,享受每個與父親相處的機會,甚至沒有理由的感受到幸福。這是相當不容易的,試問讀者,我們有多少時光是打從內心感受到幸福的?感到快樂,就很不容易了!
但是跟著老師走過那個長照的過程(在家兩年,安養中心六年)羅老師時刻都可能接到安養中心的電話,要即刻抽身處理一些事情,要安撫一直想要回家的父親,病中的父親也有固執或者甚至譫妄的時候。在書中最珍貴的描寫是,他如何自我覺察、梳理接納自己的情緒,進而與父親連結,安撫父親。看他如何讓孤僻、固執的父親變得柔軟、幽默,感受到兒子的愛;如何回應父親難以達成的期待,或者失憶、錯亂的情緒與問話,真是深具啟發。每次的課題都不一樣,一次又一次安穩或者像走鋼絲的走過。這實在是當前許多面臨長照壓力者,很好的陪伴與指南。
在與羅爸爸和解的過程,去分析當初感情破裂的肇因,找到童年與父親相處時光的資源。這方面的描寫,非常有助於家有青少年的父母。為什麼孩子不跟父母講話?為什麼孩子叛逆?沒有孩子會故意不想學好,沒有孩子不想得到父母的認同和讚美的。羅老師說:「孩子只不過是需要我們的理解和接納。」所以拒學不願意與父母對話的孩子,願意跟羅老師這個陌生人交心的談話。人們被外在的事物(譬如學業、工作)所蒙蔽,反而沒有在意人性最基本的需求,人的自尊、價值感、內在的連結。羅老師與父親十八年不講話,追根究底主因是「課業」,羅爸爸有他的期待,無法理解高中二年級的羅老師故意不寫考卷,故意留級,也是為了要讓學業表現更好。
與父母和解,一個重要的原則是,父母不只是你的父母,他們也是人,也曾經是人子。客觀看待他們的一生,看見他們的創傷,看見他們的努力,發現他們的本質是愛子女的,只是方法不理想。然而,羅老師也聲明,不是所有人都非要與父母和解不可,每個人際遇不同,那是個人的選擇,每個人有選擇的自由,所以也有自行承擔後果的責任。而與父母和解,其實最大的意義是與自己和解了,找到自己內在本來清靜的自性。
書中談到羅媽媽和羅爸爸的死亡,羅老師有很深刻的悲傷和孤獨感,他如何走入這些悲傷、陪伴悲傷,才有助於走出悲傷。這些經驗是「悲傷撫慰」重要的參考。
書中不著痕跡的在生活現場示範了很多的心法,重要的是不斷的練習、再練習。
羅老師是清華大學中文系的博士班畢業,這本身心靈的書籍,其實也是文學的創作。我刻意憑著印象寫出這本書給我的體會。完全沒有引用老師所寫的句子,就是希望讀者自己從老師優美洗鍊的文字中去體會那深刻的情感、明朗的智慧以及文學之美。
0 留言回應: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