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30日 星期四

在宅善終:古人能,我們也能

 自古以來,原始社會或醫療尚不發達的國家,人們因為衰老或重大傷病而面臨死亡之時,總是會被帶回家,躺在家中明顯的空間(大廳),由親人陪伴、照顧,或者有巫師、牧師、比丘(尼)、家庭醫師來訪,提供心靈及身體的照顧。依循在地的儀式,將親人送往下一站,祈禱他她在天之靈庇佑活著的家人及族人。

2025年1月29日 星期三

拒絕無效醫療自然善終250個案例分析

 《斷食善終》於二〇二二年四月出版後,隔週我開始協助諮詢個案,至二〇二五年一月的近三年間共有二百五十人停止無效醫療和飲食自然往生。病人可以分成四大類,以下解說其年齡、性別、病因、過程出現的症狀,以及執行場所和協助的單位。


2025年1月28日 星期二

走在推廣善終的路上

寫完《如何好好告別生命》,我覺得任務已了,已經就我所知盡力說明斷食善終的理念,對於執行前後各項準備,如何尋求協助資源,每個時段的陪伴與照顧,也盡力詳述。臨床上,也確實出現情況相對單純的案例(如老衰不吃不喝睡睡走、長期插管臥床者之撤管),家屬可以閱讀本書以後,就能自己照顧、圓滿最後一哩路。雖然基層協助我的居家安寧團隊很多,但是醫界也出現一些質疑和抨擊的聲音,看來還有很多觀念需要澄清,同時分享這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因此又寫了第四本書。完稿交給編輯後,我終於鬆口氣,可以停止連續四年的生死學閱讀與寫作生活。重拾親近大自然與身心靈學習的養生活動,畢竟馬上就七十歲了,老態畢露。



2025年1月19日 星期日

簽署善終文件與家屬共識何者重要?

 一位六十七歲的先生左腦出血性中風,左腦腫大壓迫到對側右腦,造成深度昏迷。開顱做減壓手術後仍然沒有醒來,靠著呼吸器和鼻胃管維生,已經五十天了,病情沒有好轉。一位女兒不忍父親受苦,想要帶父親回家善終,但有家屬仍抱著希望?我問:「你們期待的復原是什麼?以我復健科醫師的經驗,令尊已經是老人了(雖然你們希望他活到八、九十歲,現在太年輕),腦部復原的能力差,就算改善,還是終身依賴,沒有語言功能,這是他要的生活嗎?你們經得起十年以上的長照嗎?」也許家人需要更長的時間,才會死心,只有慢慢取得共識了。《二十一世紀生死課》作者分享的一個故事,頗具啟發性。


2025年1月18日 星期六

瀕臨死亡經驗:靈性充滿又療癒的過程

布魯斯.葛瑞森(Bruce Greyson)醫師在精神科實習的時候,曾經在急診處診治一位服藥自殺獲救的女學生荷莉,荷莉當時昏迷躺臥在病床,他到另外一個房間與她的室友談話。第二天,他去探視已經清醒的荷莉,荷莉說:「昨天,我就見過你了,你的領帶上有義大利麵醬的污漬,我看見你移動椅子,聽見你和我室友的對話。」荷莉所言一絲不差(包括他與她室友談話的內容)。這完全顛覆了這位從小有著科學腦,相信眼見為憑的年輕醫師,身為懷疑論者,他無法當作這件事情沒有發生過,他感到我們對於人類的心(mind)和腦所瞭解的真是太少了。


2025年1月13日 星期一

居家醫療(安寧)資源何處尋?

醫院是治療疾病的地方,不是死亡的地方。如果有疾病需要確立診斷,積極治療,當然要到醫院接受完整的檢查、配合專業的治療。但是假如疾病末期並無有效的治療方法,老衰重症末期不想到醫院接受無治療效果的醫療介入,期待能夠在家安詳的善終。那麼事先(不是等到臨終喔)就更該先聯繫好居家醫療團隊,定期的來訪視,瞭解病人的狀況。這樣臨終就不至於慌亂送醫而受罪。臨終的病人多半預知自己時日已無多,通常只想待在家裡,親人環繞,絕對不會想待在冷冰冰、陌生,機器圍繞的病房裡。



2025年1月12日 星期日

斷食自然善終的文件簽署與錄影存證

如果有病人想要在家自主斷食(有自主意識的重症者)或者想讓無意識插管臥床者停止強制人工餵食自然往生。家屬一定會擔心法律問題。簡言之,有自主意識者可以決定自己是否接受醫療和進食,無意識者的醫療(包括人工餵食)抉擇,是由家屬、監護人或代理人代為決策,所以法律上沒有問題。但是最好完成某些意願表達的證明,以防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