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閱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閱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7月4日 星期五

『謝謝你留下來陪我』讀後感

林靜芸學姐(林醫師)是台灣第一位女性外科醫師,經常在報章媒體發表對時事或醫療的看法,也出版了幾本叫好又叫座的書籍。她的先生林芳郁(林院長)曾經擔任過衛生署長、台大、北榮、亞東三家醫學中心的院長,名聞遐邇,但是相對的為人內斂、謙沖、低調,我反而比較少聽到他的消息。五年前聽聞他得了失智症,大家內心都感不捨。沒有想到林醫師寫下這五年來的辛苦奮鬥與學習歷程,書籍一上市即售罄,我等了好幾天才買到二刷的新書。

2025年7月3日 星期四

『不在病床上說再見』讀後感

『不在病床上說再見』是一對日本醫師夫婦的著作,先生宮本顯二是胸腔內科醫師,太太宮本禮子是失智症的專家。此書2016年中譯本出版,九年後重新上市,唯一可惜的是沒有新增資料,不過對台灣來講,還是非常有顛覆舊框架,刺激新觀念的效果。

2025年6月7日 星期六

我讀家庭創傷書寫以及『拋棄母親』讀後感

我讀過幾本談家庭創傷的傳記體書籍,多半是家長已經過世才寫,少數是家長還在世就寫。通常都有個和解、原諒的結局。這本書的家暴內容堪比驚悚片,我一開始因為看了太難受,差點不想買。幸虧買了,才瞭解這位作者如何成為倖存者,而且成為暢銷報導文學作家、社會運動的倡議者。

2025年5月26日 星期一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我加入推廣善終的行列,不是「橫空出世」,其實是「因緣俱足」。且聽我用一本書來說明這因緣是什麼?這一路走來的種種遭遇,除了有貴人相助,也有很多命定之事。



2025年5月21日 星期三

萬物皆有靈,何況是我們所照顧的病人(『測試』讀後感)

『測試:死後生命的世界與終極驗證』這是法國探討死後世界的一本長銷書,十五年前出版。書腰寫著:「當父親去世時,我在他的棺木裡放了四樣物件。我沒告訴任何人,然後請來幾位靈媒──那些聲稱能與亡者溝通的人。他們能夠發現這些物件嗎?這就是測試。」好像偵探小說一樣,吸引讀者眼光。

2025年5月19日 星期一

英國安寧專家暢銷好書『看穿生死,好好告別』

英國安寧緩和科凱薩琳.曼尼克斯醫師已經執業四十年,這本書涵蓋她從醫學生至今所經歷的最發人深省的三十四例死亡,外加一條金魚和一隻貓,兩隻寵物之死,是她兩個孩子最佳的生死學老師。

2025年5月2日 星期五

安樂死是提升台灣死亡品質與人權的指標

二〇二五年四月二十四日台大公衛學院公布陳端容教授主持的「醫師協助死亡」調查研究結果,該研究調查民眾是否支持在下列三種情況下由醫師協助死亡,共訪問三九九二名成人。第一類針對疾病末期且預期壽命有限、具無法忍受痛苦者,如癌症末期,高達百分之八十六點二支持可要求醫助死亡。其次,疾病非末期但無法治癒,且身上有無法忍受的痛苦,如漸凍人等罕病,支持度達百分之七十九點六。第三、病人嚴重喪失認知能力,疾病無法治癒也無改善方式,如極重度失智,支持度百分之七十二點六。


2025年3月20日 星期四

生前「集體託夢」&醫療死樣貌

在我協助病人善終的這幾年,聽到很多託夢的故事,同時好幾位親人一起被託夢,剛開始聽說,覺得很不可思議,但這種「集體託夢」的事件,其實並不罕見。通常已經往生的人託夢,當事人都是變得年輕健康而且開朗。如果是重症在病榻上的人託夢,通常就是他們當時的樣子,這也是我多次詢問,得到的發現。以下分享高醫附設醫院重症科唐貞綾醫師分享在『昏迷指數三分』這本書裡的真實故事。

2025年3月13日 星期四

向推廣善終的先行者致敬(一)趙可式教授

 趙可式教授畢業於台大護理系,工作多年後到美國進修腫瘤護理碩士,以及臨終照顧博士,於一九九三年學成歸國,獻身於護理教育,並且推動「自然死法案」的立法,被尊稱台灣安寧療護之母。


2025年3月3日 星期一

向推廣善終的先行者致敬(三)陳秀丹醫師

陳秀丹醫師畢業於中山醫學大學,聽過我上的「復健醫學」,我認識她卻是多年後聽了她在網路的演講,看了她幫病人撤除維生醫療的影片,然後才去買了這本書來看。《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書名取得真好,醫師一向以救人為重,但是對於垂死之人,還施予無效醫療,表面看是仁慈,其實是在殘酷的凌虐病人及其家屬啊!

2025年3月2日 星期日

向推廣善終的先行者致敬(二)黃勝堅醫師

 我和黃勝堅醫師大學時期曾經同時參加台大網球隊,代表學校南征北戰,他是一位開朗、健談、身手矯健的年輕人。大學畢業以後,至今我們沒有見過面。有次在網路聽到他的演講,才知道他於一九九五年完成台大神經外科住院醫師訓練,升任主治醫師。於二〇〇三年取得安寧緩和專科醫師證照,二〇一一年外派台大金山分院院長時,把安寧緩和醫療以及居家安寧帶到金山地區,之後轉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院長,繼續推動台北市的在宅醫療網。當時,我在網路聽了他不少的演講,非常認同他的理念。


2025年2月8日 星期六

你相信靈魂永生嗎?

 人死後是否有靈魂,靈魂是否永生?這是有人深信不疑,也有人鐵齒不信的大哉問。我在三十幾歲時,有兩次親身經驗,讓我不再是鐵齒的科學腦。我並非完全相信,但覺得也沒有理由不能相信。


2025年1月28日 星期二

走在推廣善終的路上

寫完《如何好好告別生命》,我覺得任務已了,已經就我所知盡力說明斷食善終的理念,對於執行前後各項準備,如何尋求協助資源,每個時段的陪伴與照顧,也盡力詳述。臨床上,也確實出現情況相對單純的案例(如老衰不吃不喝睡睡走、長期插管臥床者之撤管),家屬可以閱讀本書以後,就能自己照顧、圓滿最後一哩路。雖然基層協助我的居家安寧團隊很多,但是醫界也出現一些質疑和抨擊的聲音,看來還有很多觀念需要澄清,同時分享這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因此又寫了第四本書。完稿交給編輯後,我終於鬆口氣,可以停止連續四年的生死學閱讀與寫作生活。重拾親近大自然與身心靈學習的養生活動,畢竟馬上就七十歲了,老態畢露。



2025年1月19日 星期日

簽署善終文件與家屬共識何者重要?

 一位六十七歲的先生左腦出血性中風,左腦腫大壓迫到對側右腦,造成深度昏迷。開顱做減壓手術後仍然沒有醒來,靠著呼吸器和鼻胃管維生,已經五十天了,病情沒有好轉。一位女兒不忍父親受苦,想要帶父親回家善終,但有家屬仍抱著希望?我問:「你們期待的復原是什麼?以我復健科醫師的經驗,令尊已經是老人了(雖然你們希望他活到八、九十歲,現在太年輕),腦部復原的能力差,就算改善,還是終身依賴,沒有語言功能,這是他要的生活嗎?你們經得起十年以上的長照嗎?」也許家人需要更長的時間,才會死心,只有慢慢取得共識了。《二十一世紀生死課》作者分享的一個故事,頗具啟發性。


2024年12月29日 星期日

推薦羅志仲老師新書『和解練習』

恭喜羅老師相隔一年出版了第二本書(前者是『重啟人生的十七個練習』),書名『和解練習:給曾受家庭創傷的你』。我讀完了以後,感覺內容遠遠大於書名所標示的。首先,哪些人有家庭創傷呢?其實幾乎所有人都有,因為很少父母是懂得如何當父母才成為父母的,天下沒有完美的父母,即使是充滿了愛,孩子也還是可能受傷害。傷害不只來自父母,還來自學校老師、同儕和社會價值觀。在成長過程,還未成熟的我們,其實多少都有很多創傷,也可以說是成長的創傷吧!這會跟著我們一輩子,所以需要和解,與父母和解,與自己和解,與社會和解。


2024年12月28日 星期六

人生,不可思議(七十回顧)

有年輕網紅SALU邀請我用十八分鐘講「這就是我的人生」。進入我腦海的是「人生,不可思議」,這句話聽起來是讚嘆,然而不可思議的不是外人所見的那些成就,是我從那些暗黑人生中走過來了。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你是怎麼走過來的?不論求生還是求死。

《告訴我,你受了什麼苦?》這本書的原文書名是《What are you going through?》,除了「你受了什麼苦」以外,還有很豐富的意涵:「你都經歷了什麼?」、「你是怎們走過來的?」、「你是怎麼活過來的?」除了這類的生命故事,主軸卻是有關死亡的故事:「你是怎麼死去的?」

2024年12月6日 星期五

『死於安樂』讀後感,加拿大的安樂死醫師之反思

葛林是一位加拿大的女性產科醫師,由於產科經常要值夜班,步入中年的她在考慮要轉換跑道。二〇一六年加拿大安樂死解禁,她與一群志同道合者一起去荷蘭參加安樂死的國際研討會,在工作坊裡向荷蘭執行安樂死的前輩醫師們取經,然後正式開始一個全新的工作。這本書記錄她作為安樂死新手醫師前兩年所發生的總總挑戰與感動人心的經歷,她同時是加拿大安樂死評估者與提供者協會的創辦人。


2024年12月4日 星期三

日本納棺夫所見醫療科技造成死亡面貌之改變

 一九六○年代的幾項革命性醫療科技發明完全翻轉了人類死亡的面貌。其中包括心肺復甦術、血液透析術(洗腎)、心律調節器,緊急救護系統和加護病房的設立,人工餵食管、呼吸器長期使用於病人,還有各種器官移植的發展。這些醫療科技的進展發生在短短不到十年裡,讓醫界一度以為人類所有的疾病都可以得到控制,沒有意外事故的話,人類將可以活到一百歲。


2024年12月3日 星期二

人權不會從天上掉下來,西方爭取自然死亡權的訴訟

民眾從照護現場得到血一般的教訓,相對容易變得清醒,對於善終的追求願望越來越急切。醫護人員假如只是把「疾病」當成工作對象,沒有時間或沒有能力體會「病人和家屬」所受的痛苦,那醫病的認知差距就會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