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八十二歲的爺爺一生事業有成,家庭幸福,子女成材。精通英、日語,經常在世界各地出差或旅遊,有多種興趣,一生過得充實而圓滿。老年最欣慰的是與愛妻四處旅遊、含飴弄孫。無奈十年前出現雙下肢僵硬,行動不便的症狀,診斷有小腦萎縮以及帕金森氏症。雖然積極治療和復健,病情逐日惡化。因為家住四樓公寓,沒有電梯,於兩年前住到安養中心,家人就近造訪、陪伴。二〇二三年底感染新冠肺炎,身體狀況急轉直下,幾乎每個月都住院。
有位八十二歲的爺爺一生事業有成,家庭幸福,子女成材。精通英、日語,經常在世界各地出差或旅遊,有多種興趣,一生過得充實而圓滿。老年最欣慰的是與愛妻四處旅遊、含飴弄孫。無奈十年前出現雙下肢僵硬,行動不便的症狀,診斷有小腦萎縮以及帕金森氏症。雖然積極治療和復健,病情逐日惡化。因為家住四樓公寓,沒有電梯,於兩年前住到安養中心,家人就近造訪、陪伴。二〇二三年底感染新冠肺炎,身體狀況急轉直下,幾乎每個月都住院。
《斷食善終》的韓文版上市以後,我收到一封信:「我是「韓民族日報」撰寫書籍相關報導的記者,之前寫過一篇介紹《斷食安樂死》的文章,在網路得到熱烈的瀏覽和回應,出版社表示庫存告急。我想訪問畢醫師談談安樂死和您的生死觀,再寫一篇專題報導。」以下分享我回答他提問的內容。他關心台灣的善終法立法狀態,以及安樂死法的進展。斷食往生家屬如何取得共識,過程是否痛苦。以及我如何看待生死,對韓國讀者想說的話,未來的寫作計畫。(他們不知道我已經出版第二和第三集)
「白頭偕老、永浴愛河」是我們對新人最深的祝福,然而,即使是王子與公主從此過著快樂的生活,最終總要面對有一個人先走的悲傷結局。通常奪走人性命的是疾病,疾病的種類影響著照護和離別的過程。在我心目中最可怕的疾病不是癌症,是失智症。由於其漫長的告別過程,而且,一個人之所以是這個人的所有特質,都將一一被奪走。
我真正相信靈魂永生是在擔任推廣善終志工以後,包括我母親的四次托夢,許多家屬被托夢,臨終病人與逝去家人的互動,我們可以開導臨終的人放下肉體,回到天家等等。除了一些國外的書籍,對我影響最大的是馬偕醫院的血液腫瘤科(兼安寧緩和)張明志醫師,他在著作和電視訪談節目中,提及很多人們往生之前的靈性現象。我在演講的最後一張簡報通常會強調「靈魂永生」,人並不會死,只是放下這個不堪使用的肉體,讓靈魂繼續新的旅程,希望人們可以因此不要太執著於生死。Jessica的這本《我看到的世界跟你不一樣》,讓我看到了靈魂更寬廣的意義和啟發。我會建議這本書和《如何好好告別生命》可以做為家庭常備書。前者瞭解靈魂(=人),後者建立死亡識能。
從「大往生」書上看到中村仁一醫師說他得失智症的話,要在痴呆前「斷食往生」。母親因為小腦萎縮症末期,吞嚥困難,拒絕鼻胃管,在家自主斷食往生,符合善終的要件「在家中,親人陪伴,道謝、道愛、道別,完成心願,沒有牽掛」,所以將過程寫書時,出版社用「斷食善終」為書名。斷食善終本是簡單明瞭,言簡意賅,又響亮的好名稱。無奈有些人一直黑這個名詞,我現在都告訴家屬,千萬不要提起「斷食往生」或者「斷食善終」這名詞,也不要提我的名字,就說「吃不下、喝不下」或者「不會吃、不會喝」了。醫師們允許人們不吃、不打點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