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這本書名為「岩石入門」,其實是台灣和離島的地質學入門書,講述一億多年來台灣島如何成形,分析台灣和離島各種地形和岩石的種類。
蘭嶼回來認真閱讀,方才知道原來菲律賓的巴丹島(距離蘭嶼100公里)、小蘭嶼、蘭嶼、綠島、花東的海岸山脈,都是菲律賓海板塊底下的熱點(hot spot)所噴發出來的火山。因為菲律賓海板塊不斷往西北方向移動,所以逐漸靠近台灣而與台灣融合。綠島每年向臺灣靠近八公分,五十萬年後,會併入台東的海岸山脈南端。熱點在地殼下方固定的位置,但是其爆發的火山會與板塊一起移動,舊的火山離開熱點,熱點又爆發出新的火山。所以海岸山脈最老,綠島次之,蘭嶼南方的小蘭嶼最年輕。菲律賓的八丹島又更年輕。難怪在台東海邊會見到跟蘭嶼非常相似的火山岩海岸和植物,譬如三仙台。
蘭嶼形狀像右手拳頭,大拇指位置是紅頭岩,從開元港上岸就可看到。蘭嶼曾經名為紅頭嶼,國民政府因蘭嶼曾經盛產蘭花而改名為蘭嶼,達悟人則自稱這裡是人之島(Pongso No Tao)。日治時代稱這裡原住民為雅美族,現已正名為達悟(Tao)。整座島嶼有一條環島公路長36公里,還有一段4公里的橫貫公里。路況不錯,有些道路狹窄,不要開快車。當地有機車、汽車和小巴出租。大部分的景點都在環島公路旁。也有登山、健行的行程。
從開元港往北,首先遇見的是紅頭岩後方的天然隧道。
紅頭岩由北往西的轉角處,風速極大,岩壁吹出了凹痕,可以看見地層的堆疊。
往西行沒有多遠,就看見鱷魚岩(左側)。旁邊有說名牌:鱷魚岩是火山噴出的碎屑物堆積而成的獨立岩,受侵蝕作用岩石節理破裂,形成如鱷魚般粗糙的皮膚,因仰天張大口狀似鱷魚而得名。
附近的坦克岩。
「五孔洞」其中的兩個洞。紅色十字架上方的岩石像角鴞的頭部。(中間的鼻子,兩旁是眼睛)這裡是居民的天然教會。洞穴本在海底,是強烈海流侵蝕而成,因地面升高而浮出水面。
玉女岩。請自行發揮想像力。
雙獅岩。
42年前大學同學八位到此一遊,當時是徒步環島,在小學校園裡露營。島上沒有民宿,沒見到觀光客,當地人大多也是步行。
蘭嶼人口群居在四個聚落,多數地方都沒有光害,是天文攝影的好地方。天空沒有太多雲的時候,可以看見滿天星斗。紅色箭頭是北斗七星的杓子口,綠色箭頭是北極星。
找到北極星,焦點對準星星,構好圖,曝光三十分鐘得到這張最簡易的星軌圖。若是曝光兩三小時,星軌比較長,就更美了。
岩石的紋理、造型,植物的強韌生命力,都是自然之美。
孤立海中的島嶼,風都特別大。蘭嶼每年有270天以上,風速在十級以上。聚落都在風浪較小的海灣,多數的景點風都很大。
聽濤看浪很舒心。
這是迷上跳躍拍照的先生。訣竅是手機放低到接近地面、仰角連拍。其實他才跳一尺高!不是他跳的高,是我蹲的低,呵呵!
東清灣是島上最大海灣,白天來拍照或划船,晚上夜市很熱鬧。
東清灣也是看日出的熱門地點。早上三點多就人聲鼎沸,大家拿了腳架在此佔位子,等待五點鐘的日出。所有早出晚歸、要用腳架的照片都是先生拍的。
這是有名的地標「饅頭山」。我們很早就來卡位,等著拍夕陽。
等待的時間也沒閒著,旁邊的山壁上好多山羊可以拍。羊兒也排隊等著看夕陽。
手機也能拍夕陽。
這裡是拍銀河的著名地點,旁邊是核廢料貯存場,圍牆上的大燈造成很大的光害。龍頭岩因此比較清楚,不過太亮了。這是稍微後製的效果,肉眼看銀河其實是乳糜狀,像薄薄的雲,所以英文叫milky way。最亮的是木星(Jupiter),太陽系裡最大的行星。
位在西岸的青青草原,風很大。
由青青草原遠眺小蘭嶼島,狀似龜山島。無人居住。
這也是海浪侵蝕造成的特殊景觀。左邊這塊叫老人岩,也許角度不正確,沒有很像。
遠方是情人洞。黑色的是火成岩(火山爆發所形成),前方地上淺灰色的是珊瑚礁岩(海底的珊瑚礁浮出水面)。
這可不是一般的牽牛花,是透過海洋傳播的耐鹽厚藤植物馬鞍藤,葉子可以炒來吃。
這是火成岩中最常見的角礫岩。
近看長這樣,很藝術哩!
大片的珊瑚礁岩,條紋也很藝術!
感謝吳老師的空拍照,可以看見海水下還活著的珊瑚礁裙。蘭嶼的浮潛、深潛可是比台灣本島有看頭的多喲!下次再去的話,一定要划船、浮潛。
蘭嶼與台灣的交通有飛機和渡船兩種方式,近幾年觀光人口爆增,船班不少。船上設備不錯,但是離島風浪很大,服務人員會提醒容易暈船者盡量坐船尾。
電影「只有大海知道」非常令人感動,可以深入認識蘭嶼,也可以理解蘭嶼的「美麗與哀愁」。看來有越來越多善意人士在幫助蘭嶼,達悟人也越來越有自信,希望政府不再把蘭嶼視為落後的邊陲,好好珍惜這太平洋中的珍珠。祝福「人之島」!
延伸閱讀:蘭嶼的人文與生態。
真認真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