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完血壓,她挪到我面前坐下,說道:「畢醫師,我覺得你們復健醫院好像人間地獄,真佩服你們有愛心在這種環境工作。」我聽了心頭一驚!她接著說:「你看那些腦性麻痺的孩子,長那麼大個子,媽媽都抱不動了,還要抱著來學走路,學講話。那些少年家仔,砰一聲一個車禍,年紀輕輕的要坐一輩子輪椅。那些中風的患者,辛苦打拼了一輩子,老來帶這種病,真是可憐啊!還有那些患者的媽媽、太太們更悲慘,一世人要辛苦到什麼時候啊?!」一番話說的我不禁心頭沈重起來。
從小我們對醫師的描述多半是「一針見效」、「藥到病除」、「華陀在世」、「濟世救人」這些正面的讚譽,苦讀學醫的人,一定都對當醫師充滿著這樣的期待與嚮往。等到真正進入醫療的領域才知道,病因不明、無藥可治的病有一大堆,醫療只能輔助、無法根治的病又佔了很高的比例,真正只要對症就能根除的疾病反而成了少數。
三十年前在台大小兒科實習的時候,看到血癌的孩子,頂著化療後稀疏的頭髮,身上紫一塊、青一塊,已經找不到可以打針的血管。這些天使一般的孩子不論是嚶嚶的低泣還是大哭大鬧,都讓我覺得心痛、不忍到無法執行我該進行的酷刑。在內科實習,經常碰到有人急症不治,我們急救的焦頭爛額,家人一旁哭的呼天搶地。也有各種癌症、肺病、肝病末期的患者,忍受著慢性的煎熬,生不如死,卻求解脫不得,親人一旁陪著落淚。我沒有料到醫師有這麼多束手無策的時候。
轉到復健病房實習,第一天值夜班就要幫10位男病人導尿,晚上六點、十點各一次,總共導20次。這些病人多半才二三十歲,有的未婚,老媽媽來照顧,有的小孩才兩三歲,年輕的太太在一旁照顧。看他們年紀輕輕的就下半身或四肢癱瘓,將來多半一輩子靠輪椅行動。住院期間除了練習翻身、起床、操控輪椅以外,還要每日做大便訓練一次,每二到四個小時要壓尿、導尿做膀胱訓練。我以為這些病友們人生遭逢巨變,病房裡一定籠罩著愁雲慘霧的氣氛。沒想到跨進了大病房,聽到水聲、尿壺碰撞聲、笑鬧聲此起彼落,大家邊做活、邊聊天,互相交換經驗者有之,互相開對方身體玩笑者有之。連住在同病房腦中風的老先生們,也被這些重殘年輕人的苦中作樂惹得微笑起來。
後來發現這些患者傷病急性期已經在內、外科病房度過了一段疼痛、緊張、苦悶的日子,擔心會不會有生命危險,擔心自己會不會終身殘障。等轉到復健病房,最壞的情況已經渡過,每天有好多新的功課要學習,病房裡到處看到比自己還嚴重的患者竟然那麼開朗、獨立,身心都從谷底向上爬升了。復健病房患者住院日期往往長達數月,醫護人員與病患非常熟識,什麼事都可以談。復健醫療的目標要讓病人在身體與心理方面都能盡量獨立,最終要能夠回到家庭、學校、職場和社會。因此我們不只管到他們的藥物治療,連穿衣、吃飯、大小便、性生活、交通工具,怎麼申請補助,上什麼學校,怎樣才能回去上班,都成了大家討論、關注的事項。非常符合醫師誓言裡面說的:「我們不只醫病,我們醫人」的原則。也許就是這些因緣,醫學系畢業後,我選擇了當復健專科醫師。
看完門診回到辦公室午餐,桌上躺著剛寄來的台中市脊髓損傷會訊,眼睛立刻被一篇文章的標題所吸引:「脊髓損傷者的天堂─台中市立復健醫院」。原來是一位熟識的第六節頸髓損傷的女病友寫的,提到她受傷後臥床一年完全依賴他人,來本院接受「魔鬼訓練」後,如今可以部分照顧自己,可以開電動輪椅賣彩券,手戴著支架學會打電腦,寫了這篇文章投稿。鼓勵其他的病友,不要放棄希望,只要努力,明天就會更好。
一天之內聽到有人說復健醫院是地獄,有人說它是天堂。不禁又再度想起「雙城記」裡那雷霆萬鈞的開場白:「這是一個黑暗的時代,這是一個光明的時代。這是一個充滿希望的世界,這是一個令人絕望的世界。它通往地獄,它通往天堂。」幾千年來人類的社會如此,觀看我們所處的這個國家如此,復健醫院裡的人生百態更是如此。當了二十幾年的復健醫師,只能盡棉薄之力,從旁輔助病友學會與疾病、傷殘共舞。而許多因為疾病、傷殘已經失去太多的病友和家屬們,卻常常可以發出比肢體健康的人更強的光和熱照亮自己和別人。雖然身處黑暗的地獄,心靈要飛向光明的天堂。(醫步醫腳印,2003聯經出版)
附註:台中中山復健醫院原班人馬已經轉往台中市建國北路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服務。
復健科算是人世間無奈的僵局集散地之一了,但也沒人間地獄這樣慘吧,又若真要說成像天堂,也是誇張了…容易一點理解的是,雖然阿畢並不是天使,天神卻幫她配備了顆天使的心,放她到復健科裏,讓她經過之處就灑落些 pixtie dust,分給病人們用用....
回覆刪除是啊!所以我們都活在天堂與地獄之間──「人間」。
回覆刪除每個人有自己的人生功課要面對(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但細心體會,幸福就在身邊(俯拾即是)。
是啊!人間沈甸甸
回覆刪除好在,人們發明了藝術
使人得到啟發、抒發
感覺起來或許是文化的差異吧! 西方人認為自己不能獨立是件很丟臉的事, 因此即便是年長者也會努力做復健運動. 但台灣的長者 ,多半認為殘疾沒人照顧才丟臉, 因此努力復健運動意願較低
回覆刪除我退休太久.. 以上是我當時當PT的感覺啦! 病人積極樂觀主動參與 才能真正改變他們的命運 (琇惠)
真是觀察敏銳啊!確實如此。
回覆刪除不過同樣是東方人,心態也差很多。
所以對病人的鼓勵和復健一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