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間(2008年),台灣藝文的第一大盛事,就屬國立歷史博物館的米勒特展了。
上英文課時同學們談起最近很值得一看的「米勒特展」,來自美國的英文老師卻聽得一頭霧水。直到我提到,米勒(Millet)的法文發音是「米葉」(法文此處的L是不發音的),他這才豁然明白。原來他最近常聽大家提起Miller、Miller,講的是Millet啊!
譯名的混淆不只這一項。幾年前到紐約的「藝術學生聯盟」學畫,有天到「大都會博物館」參觀,我到服務台詢問法國雕塑家羅丹(Rodin)的紀錄片在哪裡放映,雖然我一直重複關鍵字「羅丹」、「羅丹」,服務台小姐卻一臉茫然,後來終於弄明白我的意思,她恍然大悟的說:「是Hodin啦!」原來法文的R是發H(荷)的音。之後我還陸續在語音導覽中聽到摩洛(Moreau)的正確發音是「莫荷」,柯洛(Corot)的發音是「柯賀」。
與羅丹同時代號稱「南麥北羅」的雕塑家麥約爾(Maillol),大概是比較晚被引介到台灣的關係,他的譯名倒是正確的。這是另一個法文L不發音的例子。在巴黎有羅丹美術館,也有麥約爾美術館,非常值得一看。另外,在羅浮宮前院的樹籬中也有數件麥約爾的名作,如空氣、塞納河、地中海等等,他擅長用豐盈、成熟、壯碩的女體來表現各種主題。
台灣有關藝術家傳記、畫冊、美術史等出版品,不論是質與量,首屈一指的就是藝術圖書公司了。不過,以上所述法國藝術家的譯名,該公司多數使用已經行之有年大家所熟悉的錯誤的發音。台灣麥克出版的「1000幅西洋名畫」,由留學法國的師範大學王哲雄教授所翻譯,法國藝術家的譯名是正確的,前文提到的正確譯名就是引用自這本書。該書將夏丹(Chardin)譯為「夏荷丹」,雷諾瓦(Renoir)譯為「賀諾瓦」。不過,也不要矯枉過正,「Miro」還是唸米羅,因為他是西班牙人。
在台灣,米勒、羅丹、雷諾瓦等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藝術大師,我們要繼續使用錯誤了幾十年,但僅能在華人間達到溝通目的的譯名呢?還是長痛不如短痛,來個正名活動,才能與國際友人溝通,不至於貽笑大方!
哈哈!這回終於搶得頭香了~
回覆刪除真是個難題,好不容易把這些藝術家的名字記清楚,現在又要全部翻盤?
不過還好這回認識的麥約爾總算沒有弄錯!不僅在紐約兩大美術館(MET及MOMA)看到他的女體雕塑,連在歌劇院都看到她的倩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