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網路預購了100本「兩個爸爸」,這是一個同志家庭,三個同志的成長故事。想要送給對同志族群不了解的朋友,尤其是有「恐同症」的朋友。我深信假如他們有機會多認識、多了解同志的人生經歷,他們必定不會對同志有那麼多的誤解,不再被傳統價值所框住。畢竟社會價值觀一直在流動,不會一層不變,你的孩子就與你有很大的差異。對同志的認同與接納是人權進步的指標之一,因為人人平等。
手中拿著剛出爐的「兩個爸爸」,心中有一股喜悅。曾經我們在往返郵件中,從電腦螢幕閱讀著子良一家的生命故事,如今成為完美的實體書,溫潤的文字搭配讓人驚艷的照片,走過他們三個人的豐富生命,讚嘆生命的韌性,讚嘆三十年過去,迎接新世代的社會,有了這麼大的進步。
作者子良是早期中山附設復健醫院的物理治療師,本人溫文儒雅、專業能力強,有一位前女友,也是我們同事,聽說兩人分手了,可是仍然是好朋友,同事們都看不懂。1990年他出國了,我們很少聯絡。
2000年我到紐約進修,與他聯絡上,才知道原來他是同志,逃離封閉、威權的台灣,在美國出櫃了。我到他紐澤西的家拜訪,看見他和思鐸「非法結婚」的照片,和他們共進晚餐。思鐸是一位溫文儒雅的學者,刻意放慢英文跟我聊天。
之後他們帶著流著他們兩位血統的孩子回台,在日本料理店我聽他們說孩子愷樂是如何誕生的,完全是電影的情節。不要說餐廳的大姊聽說這孩子有兩個爸爸、沒有媽媽目瞪口呆,我也覺得非常超現實啊!(預知詳情,請閱讀本書)
每次他們回台,我都會見到他們全家,看著愷樂長大。愷樂長得白淨修長,是個有自信但文靜的孩子。我問子良:同性戀會不會遺傳?子良說:沒有明確的證據,但是應該有一點關係。我潛意識擔心愷樂也是同志吧!我一直很支持同性戀,但是總覺得同志比較辛苦,譬如同志只佔人口百分之五,他們比較不容易找對象。社會上難免會有歧視同志的言論和行為,躲也躲不掉。當時子良早已經知道愷樂的性向,但是為了他的隱私,沒有明說。
「兩個爸爸」都出生於六零年代,不論是在美國,還是在台灣成長,都是被同儕霸凌、被自己的父親認為不夠陽剛、被社會不認同。醫學教科書上,甚至寫著同性戀是一種精神疾病,需要被治療。這樣艱辛的成長路,他們沒有被打倒,還在專業的領域上表現優異。而兩個人能夠相遇、相愛、相知、相惜數十年,更是難得的福份。而這福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兩個人的同心努力而來。
書中描寫願意終身廝守的兩個男人,想要得到合法的證書及權益保障歷盡艱辛,其過程反映了美國同志婚姻的進化史。從想要領養孩子,到生下自己孩子的過程充滿了挫折和驚喜。
有了孩子,面臨更大的挑戰。聽子良談爸爸經,很專業、開放、先進的教養觀念,值得所有父母、長輩參考。
愷樂在兩位充滿了愛且開放、專業的爸爸之陪伴下成長,完全自由的發展。幼稚園就知道自己的性向,小學高年級就出櫃,對多元文化有高度的認識和自主意識,國、高中的年紀已經可以幫很多大人、包括老師上課。
讀到愷樂13歲的「同志成人儀」,我想到他的兩個爸爸13歲的時候,活在陰暗的櫃子裡,不被自己的父親認同,在外被同學霸凌,自我否定。四十年過去,社會有多大的進步啊!而這些進步,正是他的父輩們努力爭取所得來的啊!人權從來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弱勢者一步一步打拼才有的啊!
我擔心愷樂也是同志的隱憂,突然轉變成這是愷樂福氣的讚嘆!假如愷樂是老天的賜與要誕生在這個世界,而他命定就是同志,那麼他的兩個爸爸,正是幫助他成為一個這麼自信、尊重多元、熱心參與社會運動的青年之最大助力。對愷樂而言,真的是兩個爸爸恰恰好呀!
同志大約佔人口的5%,也就是說我們的朋友或同學或同事中每一百個人裡就有五位是同性戀喲!假如加上我們朋友的子女、孫輩,五個人算一個家庭的話,那我們認識的一百個人的子孫中,就有25位是同性戀。假如你覺得應該沒有吧?有可能是你沒看見,有可能是他們不敢讓你知道。所以當你常常不知不覺講出歧視同性戀的語言時,其實很多人很受傷,或者因此與你保持距離。而當中,有可能是你的親人,或者是你的朋友。所以,我們有很大的必要好好了解同志喔!
這本書適合什麼人看呢?所有的人。同志一定要看,同志的家人要看,同志的朋友要看。想要了解同志的人要看,不認同同志的人更要看。當然所有關心人、家庭、愛、人權、正義、堅毅的朋友都可以從書中得到滿滿的感動與啟發。
Bee 妳好!
回覆刪除很遺憾新北市圖書館沒有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