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2日 星期一

頂禮一行禪師

我年輕時就因為想要追求心靈的平安,斷斷續續看過佛學書籍,但是沒有合適的因緣。直到從書中認識「一行禪師」(1926-2022,越南順化人),感到可以與他親近。他的文字平易近人,溫暖慈悲,一書在手就可以讓心情馬上轉化,進入自在平靜的狀態,感到一種歡喜。今天是他的忌日。簡短介紹一下,我所收藏的一行禪師著作。


我在二〇一七年認識一行禪師(後知後覺),最先買到的是上面兩本書。〈正念的奇蹟〉是他最廣為人知的一本書。我對〈橘子禪〉特別印象深刻。在吃橘子的時候,喝茶的時候,洗碗的時候,專注在你的每個動作,所有的感知(視覺、聽覺、觸覺、嗅覺)。這就是正念,就是活在當下。我想起來小時候聽過「吃飯的時候吃飯,睡覺的時候睡覺」終於弄懂它的精神,但是要做到可難了。一行禪師是一位把佛學應用在日常生活的大師,對佛教的推廣有很大的貢獻。


但是直到二〇二〇年我參加羅志仲老師托勒的讀書會,我才知道原來回到當下、正念,就是你不再被那些有關過去與未來的「心智噪音」所操控,可以不再「耗能」,而且進入副交感神經狀態,既節省能量,還可以儲備能量。如此,反而才會有活力和創造力。托勒在書中提到佛陀、老子、耶穌,我才發現原來佛陀和中國的老莊才是懂得內在生命價值的人。儒家講求外在的追求,也許對年輕人成長過程有需要,老莊和佛學才是對人終生都有幫助的內在修為。可惜華人社會重儒家而輕老莊,一輩子在物質世界和功名利祿中打滾。

此時我才知道原來一行禪師是最早提出「正念」(mindfulness)的人。而佛陀是東西方絕大多數身心靈導師們的導師。但是我以前接觸佛教經典,無法有深入人心的感受。托勒提到的自我覺察、痛苦之身、接納、臣服等許多重要的觀點和練習,也非常重要。他卻也說,假如你能「時時回到呼吸,回到當下」是最重要的基本功夫。


在參加身心靈課程的期間,每個學員幾乎都有童年創傷,來自父母或者其他人。未必見得是父母或他人的錯誤所造成,但是成長中的孩子,尤其是敏感的孩子,還是因為日常生活的挫折或者意料之外的遭遇而受創很深。因此我買了「和好:療癒你的內在小孩」這本書。書中畫滿重點,目前想不起來書中內容,這些書需要反覆閱讀。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請我們觀想父母是五歲的小孩,這很震撼。我們只記得父母身為父母的樣子,當然是強勢,支配子女者。但是父母也曾經是五歲的孩子,當時他們也是弱勢的孩子,也是惹人憐的孩子。可以換一個角度來看待父母也是一個人,而不只是父母的角色。詳情請閱讀本書。


〈與生命相約〉這本書,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行禪師提到初戀情人,當時他24歲已經是出家講學的法師,愛上了20歲的比丘尼,倆人發乎情止乎禮,把愛戀化成修行,非常感人。他超越了愛情,又說這份愛永遠在他心中。對許多人而言,人生最大的難關是情關。情關難過是一種執著,如何去除我執,也是人生一大修行。知易行難,只有「行」才能前進,才能解脫自己給自己套上的「枷鎖」。


佛經對我而言,實在太艱深難懂,以上三本是最普及也相對簡短的經書。我買了幾種解說的版本,一行禪師的文字平易近人,又有如沐春風之感,我當然也收藏了一套。


〈怎麼吃?〉等袖珍小書,應該已經又出了兩三本。是正念的小小練習書,出門在外方便攜帶。只有一點時間空檔,也可以閱讀,任何一頁開始、結束都可以。


我最喜愛的是這套「一行禪師說佛陀故事」,共三本。一貫的溫暖字句,把悉達多的故事描繪的像凡人一般,但是有非常高尚的品格,書中人物所形塑的至善人間,溫暖了讀者的心,彷彿是一個香格里拉。提高了我們對人的信任感,想起爭權奪利的人間還有許多慈悲之清流。書中的插圖,完美的傳達了這種氛圍。相信有空可以再讀第二遍、第三遍。在引人入勝的故事當中,一行禪師巧妙的把佛法貫穿其中。





「師父的僧袍」是一行禪師在一九五〇年代的著作,回憶他最早出家受訓那幾年的寺院生活。十則小故事,描繪了十個人物或事件,充滿寓意。在他圓寂後一個月在台灣出版(自由之丘出版,2022年2月)。一貫的溫暖和煦,充滿深情和慈悲。沒有想到那麼年輕的時候,他高超的智慧就已經非常折服人,有著大師的風範。書中的黑白插圖一樣的深深地吸引了我。





一行禪師因為反戰,曾經被越南政府驅逐,後來在美國研習、傳教,並在法國設立了梅村國際正念修習中心,在台灣有梅村正念共修團不定期的舉辦活動。我在一次活動中收藏了他的墨寶(複製品),提醒自己傾聽內在的自性,不要被外在的紛擾牽著鼻子走。不是很容易的功課,時時勤練習。向一行禪師致敬,對我而言,他是我最高精神導師佛陀的最佳代言人。感恩合十!



3 則留言:

  1. 跟著畢醫師讀過的書一部一部地讀 就一步一步走向自我的內心世界 謝謝畢醫師的分享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