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書名斗大的「孤獨死」三個字,腦海中難免出現〈我是遺物整理師〉、〈我是接體員〉相關書籍中所描繪的獨居者死在家中,待惡臭傳到鄰里,警察破門而入,屍體已經腐爛,身上長滿了蛆,地上滿是屍水的「不潔」影像。讀完全書,方知其實這是一本熱血公務員如何協助孤獨老人好好活著也好好死去的一本善書。
作者是中文系畢業出版過詩集的文青,因為不想再面對「妳就做到今天,下週不用來了」的惡夢,透過普考國家考試成為捧著鐵飯碗的公務員。四年級出身的我,心目中對公務員的刻板印象是晚娘面孔、擅長踢皮球且得罪不起的基層官僚。
新鮮的是,書中描述了「地表最強里長」、「社會局阿神」等等「公務勇者」的事蹟,看他們如何突破限制,替弱勢民眾爭取最大福利的熱血又溫馨故事,讓人對基層公務員若是有心可以發揮的強大功能刮目相看。
作者期許自己秉持專業和熱情「點亮社會看不到的陰暗角落」,這實在是非常大的願力啊!從她分享的日常工作故事中,看得出來她也具有「公務勇者」的特質。
書中呈現一位公務員因為關心「無人認領遺體」,進而在職進修社會所碩士班,以孤獨死為研究主題,一路上回顧國內外重要相關文獻、書籍,採訪了相關各路人馬。在三個孩子的母親、人妻、職業婦女、研究生的多重角色下,如何毫不馬虎完成一篇創新、紮實、實用的碩士論文,並延伸撰寫成利益眾生的社會書。這個過程,對許多在職進修或一般研究生而言,都有相當大的啟發。她真誠的描述自己如何克服個性上的弱點,在整個研究進行、訪談以及書寫的過程中,有明顯成長、逐漸強大,對社會有了更大的影響力。在我心目中她是公務界的奇葩!
這應該是華文世界第一本專業的「孤獨死」社會書,不論是專業人員或者一般民眾都可以有很重要的學習,畢竟「死亡學」是所有人都必須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
我們可能誤以為孤獨死只會發生在中下階層、低收入的民眾身上,其實不然。本書強調「孤獨死可能是大多數人的未來」,這不是危言聳聽,在先進的國家,這已是明顯的趨勢。早我們二十年進入高齡社會的日本就有許多探討「孤獨死」的書籍,本書引用了書中許多重要觀念,值得作為台灣的借鏡。其中有一個有趣但很實在的觀點,孤獨終老或者孤獨死家在中,並不可怕,甚至是一種福氣(對比被家人送醫,在醫院無效醫療拖延死亡)。重點是不要遲遲未被發現,屍體腐爛。如果善用社會互助網路,譬如社工、鄰里、親友有固定而緊密的連結,這是可以避免的。
日本的安寧居家療護協會理事長小笠原文雄在一九八九年就開始從事居家安寧工作,二〇一八年出版《可喜可賀的臨終》時已經照顧過超過一千名的居家安寧病人,以及五十名的獨居病人在宅善終。就算是獨居都能在宅善終,這是很大的成就,靠的是合作無間的團隊,有效率的人員調度以及鄰里的互助。小笠原醫師在日本的經驗,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已婚、有生育者,可能因為兒女在外國或者外地,配偶先走了,一個人終老是尋常的事。越來越多離婚、不婚、不生的人口,他們其實已經在擔心「孤獨死」這件事情了。作者提到因為以孤獨死為研究題目,許多朋友向她透露這種擔憂。
作者在長期服務獨居老人的經驗中,告訴我們有哪些社會資源可以應用,也對公務系統多所建言,希望未來可以做的更好。並且從經手的孤獨死案例中,以及多方尋求資源過程中,對於未來將越來越常發生的孤獨死,提出獨到有所本的建議,這是未來將面對「孤獨死」者的寶貴資源,相信讀者必有所獲,也能因此安心,懂得如何預作適當的安排。
有不少〈斷食善終〉讀者,在協助家人停止無效醫療、斷食安詳往生以後,深感這是一個圓滿的方式。黃越綏女士在閱讀拙作、採訪我之後,也對外宣布未來若重症無法治療且痛苦難以忍受或者生活毫無品質與尊嚴的時候,將採取斷食往生方式自然死亡,絕不利用醫療延長死亡。許多未婚、無子女、獨居的讀者有類似的想法,詢問我在無後援的狀況下如何進行斷食往生?
通常我會這樣回覆:首先,一個人不會單獨存在這個世界上,就算沒有結婚、生子,也一定有親戚、朋友、芳鄰、社區人際網路。假如可以找到一位或者數位這樣的連結,在斷食往生過程可以緊密的聯繫,在身體照顧方面可以雇用短期的看護協助,在醫療方面尋求在地的居家安寧團隊訪視(健保支付),是可以圓滿說再見的。所以事先建立好這些連結,懂得向外求援,非常重要。
其次,有些人會因住在租來的房子,擔心房東介意。在宅善終是生活的日常,沒有自殺或凶殺案而成為凶宅的社會忌諱。我們要先對死亡以平常心看待,不覺得這是不祥的,心安理得的在家裡善終,事先安排好葬儀社低調的處理後事,房東應該包容和接納。當然,我們期待未來有專門的安寧機構(Hospice Center)或者安寧家屋(Home Hospice)收容老衰重症末期的臨終病人,給予身心靈的完善照顧,這就有待社會各界的努力了。(註:目前台灣各醫院的安寧病房總共將近九百床,資源不足,而且有嚴格的收案標準,僅收容有急性狀況需要緩和醫療者,且有住院日數的限制。多數醫院不收容斷食往生個案。)
自助而後人助,大前提是對生死要有開放的態度,平常就涉獵這方面的知識,讓重要的相關親友都了解自己的生死觀,簽署好預立醫囑(或者錄影醫囑),對財務、後事也都做好基本的安排。
本書對於孤獨死的深入研究以及寶貴建議令人耳目一新,作者個人生涯在職場的精益求精、熱心付出,以及在職進修的全心投入、獨到創見,再再都深具啟發、令人欽佩。這位「公務奇葩」的成長歷程以及奉獻精神,是本書的精華,鄭重的推薦這本自利也能利他的好書。
0 留言回應: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