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7日 星期六

加拉巴哥群島之旅(5)──Santa Cruz島的海鬣蜥與象龜


加拉巴哥群島海上行程第四天我們來到Santa Cruz島,人口一萬兩千人,是群島中人口最多、面積第二大(986平方公里)的島。只有一條大街,街上有餐廳、紀念品店、旅館、旅遊公司等。港口對面就有一家教堂,有趣的是有鐵皮蓋的屋頂,彩色玻璃的主題換成了這裡特有的動物,當然聖母子也不會缺席。群島為厄瓜多爾屬地,被西班牙人統治過,信奉天主教,講西班牙語。






在港口邊我們遇到迷你「酷斯拉」──海鬣蜥(marine iguana),全身黑壓壓的和黝黑的熔岩一樣顏色,遠遠望去,實在不是很上相。不過望遠鏡頭的特寫看起來,外型超帥呀!



數百萬年前,距離南美大陸一千多公里的太平洋中,因海底火山陸續爆發,火山熔岩堆積成許多島嶼。熔岩大地上寸草不生,但是海底的洋流帶來北美洲、太平洋,甚至是南極州的各種海裡動物與植物。本來生活在美洲大陸的大蜥蜴,隨著南美大陸的洪水「漂流木」來到一千多公里外的原始蠻荒之地,少數的強者,在島上存活下來。由於陸地上沒有食物,這些鬣蜥必須乘風破浪,潛水到海底去覓食,然後回到岸上,把多餘的鹽分從鼻孔噴出體外。達爾文拜訪這裡之前(1835年),人們以為海鬣蜥下海去吃水中動物。他發現海鬣蜥雖然生活在海岸邊,但是並不喜歡大海,總是很快的回到岸上,經過解剖發現海鬣蜥肚子裡都是海藻,這才揭開海鬣蜥其實是吃素的秘密。





這個島上有個達爾文研究中心,負責保護加拉巴哥群島的動植物,進行動物的保育和各項研究。這是人工孵育出來的小象龜,養大後再野放。加拉巴哥群島最多曾經有25萬隻象龜,後來因為人類的獵捕,外來動物的入侵(人類帶來的山羊和豬會吃龜蛋),環境的破壞(山羊把草吃光了),曾經減少到只剩下三千多隻,目前有一萬多隻。



群島本來有十五種象龜,有四種已經滅絕,還有十一種存活。達爾文來訪時,當地一位居民告訴他,他可以一眼看出每隻象龜來自何處,原來因為地理環境的不同,各地的象龜都演化出適合生存於當地的特性。


在達爾文中心的努力下,這隻瀕臨絕種的象龜Diego已經有800多個子嗣,解除了這種象龜滅種的危機。它的脖子可以伸的很長,前腳站的很高,因為當初它生存在沙漠地形島嶼,仙人掌是主食。常要探頭吃高處的仙人掌,所以龜殼的前端,像馬鞍一樣往上翻。


左邊的這隻象龜生存在比較潮濕的地帶,主食是草,所以龜殼像個鍋蓋一樣,沒有馬鞍型的邊緣。從這個現象,讓達爾文領悟出「物競天擇」的道理。


西元1535年巴拿馬主教在航行去秘魯的途中,偏離了航道,來到一個無人的島嶼。這裡土地貧瘠、有長的像恐龍一般醜陋的巨大蜥蜴,烏龜大的可以讓人騎上去,到處鑿井,冒出來的都是鹹水,只能吃仙人掌救命。到十六世紀末,這些島嶼才出現在地圖上,之後這裡成了海盜、捕鯨人補給的中繼站。兩百年後(1835年),達爾文搭乘的小獵犬號來到這裡,船長忙著做地理測量,他和博物學家蘇利文等人忙著採集各種動植物的標本,寄回給英國的老師。


達爾文在島上找到13種雀(Darwin finch),看起來都是源自南美洲大陸。細心的達爾文卻發現這些雀類由於獵取的食物不同,發展出不同的嘴喙。(下圖這隻小雀洗完澡,飛上枝頭晾乾)



達爾文在1831年12月隨小獵犬號出航,於1836年10月回到英國,1839年出版小獵犬號航海記(Voyage of the Beagle),書中有這張插圖說明非常近緣的雀類嘴喙演化成不同形狀,以便於進食不同食物,譬如有的可以敲碎種子,有的可以吃昆蟲,有的吃仙人掌。


這是小獵犬號5年的航行路徑。達爾文暈船暈的厲害,還好一上了陸地就如生龍活虎,採集到的標本,他回去以後花了十年時間才整理完,陸續寫了許多著作。但是他在加拉巴哥群島看到與外地隔絕的島上,同類的動物可以演化出非常大的差異,對於物種的起源有了全新的看法。但是這與聖經所頌揚的地球上所有的物種都是上帝所創造的教義有所違背,一直到回國25年(1859)後才敢發表「物種起源」(The origen of species)一書。結果還是受到教會強烈的抨擊,還好有科學家支持他。有趣的是,這次長達五年的航行之後,他再也沒有離開英國過,這五年的所見所聞以及收集的資料和標本,足夠讓他用一輩子來研究、消化,並且發表了數十本科學著作,題材包羅萬象,除了遊記、自傳、「物種起源」以外,還有動物學、植物學、化石、地質學等。加拉巴哥群島因為物種起源論而聲名大噪,所有的孩子念生物學都會提到這裡,這裡成為許多人從小嚮往一探究竟的聖地。


離開達爾文中心,我們驅車前往北邊的農場探望野地裡的象龜。島上有良好的公路系統,還有腳踏車道,讓腳踏車愛好者羨慕不已。


這裡是我們拜訪的農場。


先去探訪熔岩隧道,這是因為外層的熔岩已經冷卻凝固,但是地下溫度高的岩漿還在繼續流動,等岩漿流盡,就留下一條隧道,有的長達數公里。


隧道裡微弱的人造燈光,竟然補足了植物生長所需的條件。


嚮導帶著我們到野地去搜尋象龜,每找到一隻大家都興奮的猛按快門。這位沒有拍照的台大學姐看我們猛拍,就曾經發出疑問:每一隻不是都長的一樣嗎?確實是如此啊!如果沒有搭配不同的配角,烏龜的特寫實在是都差不多,所以刪掉好多照片。




兩隻象龜一公一母同時出現,這就非常難得了。公的比較大隻。兩隻一樣的姿勢,等了好久都沒變化。



嚮導從母龜的背上有泥巴,推測出她剛剛才交配過。說的也是,假如四腳朝天背部沾了泥巴,她可沒法翻身回來啊!


象龜的壽命可以長達兩百歲,體重可達150公斤,它們的新陳代謝非常慢,遇到特殊狀況可以幾個月不吃不喝。達爾文他們當初也和捕鯨人一樣,捉了幾隻象龜在船上,成為回程路上的桌上餚,幾個月以後象龜還是活的呢!象龜的英文是giant tortoise,不是 turtle喲! turtle是海龜,tortoise是陸龜。象龜的西班牙語是Galapagos(重音在第二音節),這也是加拉巴哥群島名稱的由來。因為這裡有數量最多、體型最巨大,外地所沒有的多種象龜。(這張臉,總讓我想到外星人ET)


領隊吳老師鑽進龜殼做起「伏地挺身」。


我先生一旁躍躍欲試,好不容易才鑽進去,卻完全無法讓龜殼離地,真是歲月不饒人呀!


爸爸幫妻兒拍照,真是完美!


離開農場,穿過重重綠色隧道,度過豐富的一天。


1 則留言:

  1. 謝謝如此生動,啓智的紀錄。閲讀完了,腦袋裝進了令人深省的知識。達爾文深隧的洞察力,超越了時代的限制,非常欽佩!島上物種的消失,令人對人類在地球上的延衍,發出了認真的問號。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