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6日 星期三

從養護中心帶媽媽回家善終(家屬來函)

 畢醫生您好:去年無意間看見您的受訪影片隨即拜讀您的兩本大作『如何好好告別生命』、『有一種愛是放手』後決定幫助媽媽不要再受醫療折磨,把醫療資源給更多需要的人。我們將母親從養護中心帶回家,自己照顧,母親在第九天安詳往生,過程平順。


2025年3月21日 星期五

我當推廣善終的志工是遊走法律邊緣嗎?

 母親的五年忌日剛過,『斷食善終』出版將滿三年。這三年來經歷了好多事情,彷彿可以抵以前的十年。認識了好多貴人,有幾位醫師以及居家安寧團隊協助我,登記有案的已經有兩百六十多位病人拒絕無效醫療,撤管或者在宅善終。唯一感到遺憾的是我推廣的「拒絕無效醫療,自主善終」,完全符合安寧緩和條例或者病人自主權利法的精神,當然就符合安寧緩和醫療的精神,然而對我抨擊最多的卻也是安寧緩和科的某些醫師。以下是一位年輕醫師真誠的表達其質疑,我趁此機會說明。感謝他的提問,相信某些人也有相同的疑問。

2025年3月20日 星期四

生前「集體託夢」&醫療死樣貌

在我協助病人善終的這幾年,聽到很多託夢的故事,同時好幾位親人一起被託夢,剛開始聽說,覺得很不可思議,但這種「集體託夢」的事件,其實並不罕見。通常已經往生的人託夢,當事人都是變得年輕健康而且開朗。如果是重症在病榻上的人託夢,通常就是他們當時的樣子,這也是我多次詢問,得到的發現。以下分享高醫附設醫院重症科唐貞綾醫師分享在『昏迷指數三分』這本書裡的真實故事。

2025年3月14日 星期五

「救生」與「順死」的代價比一比

六十八歲女性突然昏迷送醫急救,檢查發現腦動脈瘤破裂,腦內大出血。先自費六十三萬(如果健保申請有下來,再退費)做腦血管栓塞治療。病人持續昏迷,靠著呼吸器和鼻胃管維持生命跡象。醫師表示病人情況在往壞的方向走,因為氣管內管已經第十天,建議家屬簽署文件替病人做氣切。家屬請護理師向醫師表達不希望病人繼續受苦,希望撤除呼吸器,護理師表示要腦死才可以。


2025年3月13日 星期四

向推廣善終的先行者致敬(一)趙可式教授

 趙可式教授畢業於台大護理系,工作多年後到美國進修腫瘤護理碩士,以及臨終照顧博士,於一九九三年學成歸國,獻身於護理教育,並且推動「自然死法案」的立法,被尊稱台灣安寧療護之母。


2025年3月3日 星期一

向推廣善終的先行者致敬(三)陳秀丹醫師

陳秀丹醫師畢業於中山醫學大學,聽過我上的「復健醫學」,我認識她卻是多年後聽了她在網路的演講,看了她幫病人撤除維生醫療的影片,然後才去買了這本書來看。《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書名取得真好,醫師一向以救人為重,但是對於垂死之人,還施予無效醫療,表面看是仁慈,其實是在殘酷的凌虐病人及其家屬啊!

2025年3月2日 星期日

向推廣善終的先行者致敬(二)黃勝堅醫師

 我和黃勝堅醫師大學時期曾經同時參加台大網球隊,代表學校南征北戰,他是一位開朗、健談、身手矯健的年輕人。大學畢業以後,至今我們沒有見過面。有次在網路聽到他的演講,才知道他於一九九五年完成台大神經外科住院醫師訓練,升任主治醫師。於二〇〇三年取得安寧緩和專科醫師證照,二〇一一年外派台大金山分院院長時,把安寧緩和醫療以及居家安寧帶到金山地區,之後轉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院長,繼續推動台北市的在宅醫療網。當時,我在網路聽了他不少的演講,非常認同他的理念。


2025年2月23日 星期日

善終之路險阻多,因為醫師只想救人

套句臉友的話說,醫師的天職是救人沒錯。假如這人被救回呼吸心跳以後,只能一輩子被隔離在一方小床上,全身被綑綁,不只病人苦、家屬苦、照顧者(護理師、看護)也苦。那麼醫師的驕傲是什麼?What is physician's pride?農夫的工作都還比較有尊嚴,至少種米養活了人,看到綠油油一片稻田(不是一排排無意識插管臥床的可憐人),心情很好。


2025年2月22日 星期六

智慧女兒勸服爸爸讓媽媽「不吃不喝睡睡走」

 「不吃不喝睡睡走」是造物者給所有動物包括人類最好的關機模式,發生在毛小孩身上,人們多半能夠接納,發生在親人身上,家人就有各種不同的反應了,急著想送醫是很常見的。鼻胃管的浮濫使用,是剝奪這種善終機會的最大禍首。懂得拒絕鼻胃管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智慧,一定要提前討論,提前準備,才不會落入插管容易拔管難的惡夢之中。分享一位帕金森症病人女兒的智慧與未雨綢繆的準備。

2025年2月21日 星期五

陪伴自主斷食往生的看護日誌

引言:八十歲比丘尼師父,在佛寺擔任住持多年,三年前中風臥床,新任住持無法負擔,打算送師父到公立安養中心,師父想在佛寺往生,照顧三年的看護提供斷食善終訊息,師父願意自主斷食,留下影音表達意願,俗家兄長贊同。本文為看護的每日紀錄,及少數我的回覆。



2025年2月9日 星期日

神經性退化性疾病的自然善終(帕金森症為例)

失智症、帕金森氏症、漸凍症、小腦萎縮症等都屬於神經性退化性疾病,因為各種不同原因,病人的大腦、小腦或者運動神經元,比其他人或者比病人身上的其他器官老化的特別快。除了失智症是以記憶力、判斷力、認知功能退化為主以外,其他三種的認知功能通常正常。但是他們都有走路能力衰退,進而上肢功能障礙,最後語言、吞嚥功能也退化,而走上臥床的末期狀態。



2025年2月8日 星期六

你相信靈魂永生嗎?

 人死後是否有靈魂,靈魂是否永生?這是有人深信不疑,也有人鐵齒不信的大哉問。我在三十幾歲時,有兩次親身經驗,讓我不再是鐵齒的科學腦。我並非完全相信,但覺得也沒有理由不能相信。


2025年1月30日 星期四

在宅善終:古人能,我們也能

 自古以來,原始社會或醫療尚不發達的國家,人們因為衰老或重大傷病而面臨死亡之時,總是會被帶回家,躺在家中明顯的空間(大廳),由親人陪伴、照顧,或者有巫師、牧師、比丘(尼)、家庭醫師來訪,提供心靈及身體的照顧。依循在地的儀式,將親人送往下一站,祈禱他她在天之靈庇佑活著的家人及族人。

2025年1月29日 星期三

拒絕無效醫療自然善終250個案例分析

 《斷食善終》於二〇二二年四月出版後,隔週我開始協助諮詢個案,至二〇二五年一月的近三年間共有二百五十人停止無效醫療和飲食自然往生。病人可以分成四大類,以下解說其年齡、性別、病因、過程出現的症狀,以及執行場所和協助的單位。


2025年1月28日 星期二

走在推廣善終的路上

寫完《如何好好告別生命》,我覺得任務已了,已經就我所知盡力說明斷食善終的理念,對於執行前後各項準備,如何尋求協助資源,每個時段的陪伴與照顧,也盡力詳述。臨床上,也確實出現情況相對單純的案例(如老衰不吃不喝睡睡走、長期插管臥床者之撤管),家屬可以閱讀本書以後,就能自己照顧、圓滿最後一哩路。雖然基層協助我的居家安寧團隊很多,但是醫界也出現一些質疑和抨擊的聲音,看來還有很多觀念需要澄清,同時分享這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因此又寫了第四本書。完稿交給編輯後,我終於鬆口氣,可以停止連續四年的生死學閱讀與寫作生活。重拾親近大自然與身心靈學習的養生活動,畢竟馬上就七十歲了,老態畢露。



2025年1月19日 星期日

簽署善終文件與家屬共識何者重要?

 一位六十七歲的先生左腦出血性中風,左腦腫大壓迫到對側右腦,造成深度昏迷。開顱做減壓手術後仍然沒有醒來,靠著呼吸器和鼻胃管維生,已經五十天了,病情沒有好轉。一位女兒不忍父親受苦,想要帶父親回家善終,但有家屬仍抱著希望?我問:「你們期待的復原是什麼?以我復健科醫師的經驗,令尊已經是老人了(雖然你們希望他活到八、九十歲,現在太年輕),腦部復原的能力差,就算改善,還是終身依賴,沒有語言功能,這是他要的生活嗎?你們經得起十年以上的長照嗎?」也許家人需要更長的時間,才會死心,只有慢慢取得共識了。《二十一世紀生死課》作者分享的一個故事,頗具啟發性。


2025年1月18日 星期六

瀕臨死亡經驗:靈性充滿又療癒的過程

布魯斯.葛瑞森(Bruce Greyson)醫師在精神科實習的時候,曾經在急診處診治一位服藥自殺獲救的女學生荷莉,荷莉當時昏迷躺臥在病床,他到另外一個房間與她的室友談話。第二天,他去探視已經清醒的荷莉,荷莉說:「昨天,我就見過你了,你的領帶上有義大利麵醬的污漬,我看見你移動椅子,聽見你和我室友的對話。」荷莉所言一絲不差(包括他與她室友談話的內容)。這完全顛覆了這位從小有著科學腦,相信眼見為憑的年輕醫師,身為懷疑論者,他無法當作這件事情沒有發生過,他感到我們對於人類的心(mind)和腦所瞭解的真是太少了。


2025年1月13日 星期一

居家醫療(安寧)資源何處尋?

醫院是治療疾病的地方,不是死亡的地方。如果有疾病需要確立診斷,積極治療,當然要到醫院接受完整的檢查、配合專業的治療。但是假如疾病末期並無有效的治療方法,老衰重症末期不想到醫院接受無治療效果的醫療介入,期待能夠在家安詳的善終。那麼事先(不是等到臨終喔)就更該先聯繫好居家醫療團隊,定期的來訪視,瞭解病人的狀況。這樣臨終就不至於慌亂送醫而受罪。臨終的病人多半預知自己時日已無多,通常只想待在家裡,親人環繞,絕對不會想待在冷冰冰、陌生,機器圍繞的病房裡。



2025年1月12日 星期日

斷食自然善終的文件簽署與錄影存證

如果有病人想要在家自主斷食(有自主意識的重症者)或者想讓無意識插管臥床者停止強制人工餵食自然往生。家屬一定會擔心法律問題。簡言之,有自主意識者可以決定自己是否接受醫療和進食,無意識者的醫療(包括人工餵食)抉擇,是由家屬、監護人或代理人代為決策,所以法律上沒有問題。但是最好完成某些意願表達的證明,以防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