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羅老師相隔一年出版了第二本書(前者是『重啟人生的十七個練習』),書名『和解練習:給曾受家庭創傷的你』。我讀完了以後,感覺內容遠遠大於書名所標示的。首先,哪些人有家庭創傷呢?其實幾乎所有人都有,因為很少父母是懂得如何當父母才成為父母的,天下沒有完美的父母,即使是充滿了愛,孩子也還是可能受傷害。傷害不只來自父母,還來自學校老師、同儕和社會價值觀。在成長過程,還未成熟的我們,其實多少都有很多創傷,也可以說是成長的創傷吧!這會跟著我們一輩子,所以需要和解,與父母和解,與自己和解,與社會和解。
2024年12月29日 星期日
2024年12月28日 星期六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你是怎麼走過來的?不論求生還是求死。
《告訴我,你受了什麼苦?》這本書的原文書名是《What are you going through?》,除了「你受了什麼苦」以外,還有很豐富的意涵:「你都經歷了什麼?」、「你是怎們走過來的?」、「你是怎麼活過來的?」除了這類的生命故事,主軸卻是有關死亡的故事:「你是怎麼死去的?」
2024年12月6日 星期五
『死於安樂』讀後感,加拿大的安樂死醫師之反思
葛林是一位加拿大的女性產科醫師,由於產科經常要值夜班,步入中年的她在考慮要轉換跑道。二〇一六年加拿大安樂死解禁,她與一群志同道合者一起去荷蘭參加安樂死的國際研討會,在工作坊裡向荷蘭執行安樂死的前輩醫師們取經,然後正式開始一個全新的工作。這本書記錄她作為安樂死新手醫師前兩年所發生的總總挑戰與感動人心的經歷,她同時是加拿大安樂死評估者與提供者協會的創辦人。
2024年12月5日 星期四
電影《隔壁的房間》與瓊瑤之尊嚴死
看完《隔壁的房間》(談地下安樂死),帶著感動與讚嘆的情緒從電影院出來,手機傳來瓊瑤「在家輕生」的消息。彷彿電影續集,有瓊瑤「雪花飄落」的影片,她告別人世所留下來的公開信。這個共時性,太神奇了,兩位主角的心境和掌握生命自主權的實踐多麼的相似。
2024年12月4日 星期三
日本納棺夫所見醫療科技造成死亡面貌之改變
一九六○年代的幾項革命性醫療科技發明完全翻轉了人類死亡的面貌。其中包括心肺復甦術、血液透析術(洗腎)、心律調節器,緊急救護系統和加護病房的設立,人工餵食管、呼吸器長期使用於病人,還有各種器官移植的發展。這些醫療科技的進展發生在短短不到十年裡,讓醫界一度以為人類所有的疾病都可以得到控制,沒有意外事故的話,人類將可以活到一百歲。
2024年12月3日 星期二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2024年11月18日 星期一
臨終的「靈性現象」與陪伴
我的母親往生以後,三次託夢,夢境有如實境,且三次一模一樣,印象至今鮮明。有一次我演講當晚,夢到年輕的母親穿著一席白衣、灰裙,優雅坐在演講廳門口,我欣喜的推開門,她卻消失了。隔日具通靈能力的朋友來電告知,我母親有到演講現場,請朋友轉達:「她很高興我做的事情,很有意義!」我自然是深信不疑。
2024年11月17日 星期日
「臨終脫水」與「臨終溺水」
八十八歲的老太太十年前失智,四年前住進養護中心,因為容易嗆咳,很快就被插上鼻胃管。女兒形容媽媽去養護中心之前身材瘦小(因為胃口不大,吃的很少),衣服是穿XS號的。插了鼻胃管以後,越來越胖,像是臨盆的孕婦。從去年就開始要求養護中心少灌一點,對方回答不可以。最近肺炎住院一個星期往生了。往生前一天的照片看起來,肚子是鼓起來的,手腳都水腫,連乳房都脹大。葬儀社說因為太胖了,棺木必須加大,要特別訂製。至於壽衣呢?XXL還穿不下,也要另外訂做。
2024年11月16日 星期六
一行禪師《你可以不怕死》的啟發
一行禪師是一位出生於越南但足跡遍佈全球的禪師,也是教導「正念」的著名大師,學徒滿天下。《你可以不怕死》主要的篇幅講述佛陀的真理:「人是不生,不滅;無來,無去;永恆不滅的。」消除人們對死亡的恐懼,用另外一種角度來看待生命。
2024年10月22日 星期二
150年前托爾斯泰筆下的死亡現場
俄國文豪托爾斯泰一生有多部作品對死亡做深刻探討,新潮文庫編輯室稱《伊凡 . 伊里奇之死》是死亡文學的顛峰之作。首位華人死亡學大師傅偉勳在其代表作《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中用了六千多字來分析《伊凡 . 伊里奇之死》對死亡文學、存在哲學、死亡教育的啟蒙意義。
2024年10月15日 星期二
「在宅善終沒有那麼難,不送醫而已」
越來越多病人家屬尋求諮詢,真的只是諮詢而已,我提供需要的訊息,家屬就可以安心陪伴,讓長輩圓滿畢業,到天上做仙了。在宅善終真的沒有那麼難,平常累積死亡識能,能夠分辨臨終狀況,不要慌亂送醫,有問題知道尋求協助,那就夠了。
2024年10月14日 星期一
臥床七年,斷食五天上天堂(談倫理與法律)
在我協助斷食善終的兩百多個案例中,將近一半,上百人,是由家屬全程陪伴照顧的。恢復固有在宅善終的傳統。家人認識臨終是什麼情況?應該如何陪伴。以後再有家人不想要在醫院死亡,想要在宅善終,家屬就沒有那麼焦慮了。但是,這樣合法嗎?法律高過一切嗎?還是法律只是最後的一道防線?倫理才是行事的依歸。
2024年10月11日 星期五
癌末治療的醫病拉扯現場
醫療崩壞不是危言聳聽,它其實是一個進行式。隨著人口老化,醫療科技進展,無效醫療不減反增,問題只會越來越明顯。這是一個看起來沒有壞人,大家(醫療方和病家)都在水深火熱之中的警世劇,正在台灣各個角落上演。
2024年9月18日 星期三
被「飲食迷思」所綁架的社會,停止強制灌食竟然違法?
目前我登記有案協助斷食善終或者老衰自然死亡的案例共有兩百一十五例。其中出現三例被投訴,顯示人們價值觀分歧,這些經驗彌足珍貴,值得借鏡。政府在推動在宅急性醫療,在宅善終,希望老衰重症者人生末期不要輾轉於急診、住院的無效醫療與折騰之中(同時減輕醫院的負荷,縮短急診等待時間),期待相關執行單位負責人員都能學習充分的死亡識能,才能順利推展。
2024年9月3日 星期二
回家善終的臨門一腳,勇氣。
印象中,在沒有全民健保以前,如果病人病入膏肓、無法治療,醫師都是會請家屬帶病人回家。那時候的民風也都認為人應該在家裡死亡,甚至留一口氣,壓著甦醒球(ambu bag)回家。曾經有醫師朋友父親肺癌末期,臨終一直要求回家,晚輩中有三個人是醫師,最終不敢帶病人回家,未完成病人心願。然後傷心、痛苦了半年,都笑不出來。短短三十年過去,人們集體失去了陪伴臨終病人的能力和經驗。分享一個嚴重腦出血案例,我和病人的女兒短短兩天的對話。
2024年8月25日 星期日
死有重於泰山──捐腦的帕金森氏症爺爺
有位八十二歲的爺爺一生事業有成,家庭幸福,子女成材。精通英、日語,經常在世界各地出差或旅遊,有多種興趣,一生過得充實而圓滿。老年最欣慰的是與愛妻四處旅遊、含飴弄孫。無奈十年前出現雙下肢僵硬,行動不便的症狀,診斷有小腦萎縮以及帕金森氏症。雖然積極治療和復健,病情逐日惡化。因為家住四樓公寓,沒有電梯,於兩年前住到安養中心,家人就近造訪、陪伴。二〇二三年底感染新冠肺炎,身體狀況急轉直下,幾乎每個月都住院。
2024年8月19日 星期一
2024年8月15日 星期四
致行政院、立法院、衛福部、健保署公開信
2024年8月8日 星期四
韓文版《斷食安樂死》出版,記者採訪內容
《斷食善終》的韓文版上市以後,我收到一封信:「我是「韓民族日報」撰寫書籍相關報導的記者,之前寫過一篇介紹《斷食安樂死》的文章,在網路得到熱烈的瀏覽和回應,出版社表示庫存告急。我想訪問畢醫師談談安樂死和您的生死觀,再寫一篇專題報導。」以下分享我回答他提問的內容。他關心台灣的善終法立法狀態,以及安樂死法的進展。斷食往生家屬如何取得共識,過程是否痛苦。以及我如何看待生死,對韓國讀者想說的話,未來的寫作計畫。(他們不知道我已經出版第二和第三集)
2024年8月6日 星期二
我讀《在愛之中告別:一段愛與失去的旅程》
「白頭偕老、永浴愛河」是我們對新人最深的祝福,然而,即使是王子與公主從此過著快樂的生活,最終總要面對有一個人先走的悲傷結局。通常奪走人性命的是疾病,疾病的種類影響著照護和離別的過程。在我心目中最可怕的疾病不是癌症,是失智症。由於其漫長的告別過程,而且,一個人之所以是這個人的所有特質,都將一一被奪走。
2024年8月5日 星期一
《我看到的世界跟你不一樣》讀後感
我真正相信靈魂永生是在擔任推廣善終志工以後,包括我母親的四次托夢,許多家屬被托夢,臨終病人與逝去家人的互動,我們可以開導臨終的人放下肉體,回到天家等等。除了一些國外的書籍,對我影響最大的是馬偕醫院的血液腫瘤科(兼安寧緩和)張明志醫師,他在著作和電視訪談節目中,提及很多人們往生之前的靈性現象。我在演講的最後一張簡報通常會強調「靈魂永生」,人並不會死,只是放下這個不堪使用的肉體,讓靈魂繼續新的旅程,希望人們可以因此不要太執著於生死。Jessica的這本《我看到的世界跟你不一樣》,讓我看到了靈魂更寬廣的意義和啟發。我會建議這本書和《如何好好告別生命》可以做為家庭常備書。前者瞭解靈魂(=人),後者建立死亡識能。
2024年8月4日 星期日
家屬和醫師能接受(尊重)病人「吃不下」、「喝不下」嗎?
從「大往生」書上看到中村仁一醫師說他得失智症的話,要在痴呆前「斷食往生」。母親因為小腦萎縮症末期,吞嚥困難,拒絕鼻胃管,在家自主斷食往生,符合善終的要件「在家中,親人陪伴,道謝、道愛、道別,完成心願,沒有牽掛」,所以將過程寫書時,出版社用「斷食善終」為書名。斷食善終本是簡單明瞭,言簡意賅,又響亮的好名稱。無奈有些人一直黑這個名詞,我現在都告訴家屬,千萬不要提起「斷食往生」或者「斷食善終」這名詞,也不要提我的名字,就說「吃不下、喝不下」或者「不會吃、不會喝」了。醫師們允許人們不吃、不打點滴嗎?
2024年7月19日 星期五
送別嚴重腦缺氧的三個月男嬰
「安寧緩和條例」與「病人自主法」都只適用於十八歲以上成人。那麼兒童就沒有自然善終的權利嗎?趙可式教授說:「行醫要依倫理而行,法律是最低標準的防線。」當法規不完備,我們應該依倫理原則來行事。醫界不敢承擔,家屬只能自立自強了。這也是我出版《如何好好告別生命》的原因之一,因為就是會有病人只能在家斷食自然往生,而且不容易找到居家安寧團隊來協助。所以將這本書定位為「自主善終的詳細臨床指引手冊」。
2024年7月18日 星期四
孝女的獨白,尋求放手共識的困境
2024年7月12日 星期五
漸凍症自主斷食案例分享,一堂死亡學課程
中村仁一醫師說,長輩在家往生,是給子孫最後的珍貴禮物。分享一個因為漸凍症逐漸癱瘓,吞嚥、呼吸功能也退化,而自主斷食的案例。斷食過程我與案主的兒子來往的對話,可以瞭解臨終過程有哪些現象,如何處理?對家人來說,這是一場死亡學的學習,臨終照顧能力的陪養。一生受用。大家可以看看家屬最需要的協助是什麼?
2024年7月7日 星期日
托夢,天上稍來的喜訊
你相信托夢嗎?我相信。我的父親往生當天晚上,我夢到他,他說他還不想走,我回答:「可是你已經走了啊!」夢境就消失了。我至今仍記得那個夢境的所有細節,當時我不知道這是父親托夢。(父親走的突然,沒有告別)八年後母親往生,我夢到母親三次,有如身臨其境,不知自己在夢中。因為母親變得年輕、健康,正與人歡樂說笑,我感到非常安慰。那畫面也是至今鮮明。有次記者採訪,我提到許多斷食往生家人托夢報平安,他問我:「那會不會只是為了消除自己的罪惡感?」我回答:「被托夢的人,絕對知道那是真的。夢的內容不是人可以編出來的。重點包括:夢境有如實境,永遠鮮明,與當事人特徵完全吻合。最特別的是,可能有不同的家人,同時被托夢,夢境完全一樣。」本篇分享斷食往生後托夢給家人的兩個案例。
2024年6月30日 星期日
高位頸髓損傷弟弟的自主斷食(by 釋覺非)
2024年6月29日 星期六
美國癌末阿嬤的善終啟示
這是來自美國的一個諮詢案例。九十歲乳癌末期,已經轉移到肝與肺,病人不願意到醫院治療,家人也付不起昂貴的醫療費用。老太太彷彿知道斷食往生的觀念,經常唸著要斷食趕快解脫。但是她自己和家人都不知道實際施行情況是如何?家人也不知該如何照顧。因此媳婦發訊息給我。我提供了如何好好告別生命書中有關斷食程序與臨終照顧的章節給她參考,並回答她婆婆有狀況時的疑問。十天後婆婆安詳往生,媳婦跟我聊了很多,分享他們寶貴的經驗,我也學到很多。
2024年6月28日 星期五
居家安寧協助護理之家住民就地臨終(家屬來函)
這是家屬主動來函分享長輩在護理之家安寧善終的故事。她希望長照機構的主管也能對安寧照顧這塊能有更多的認識,可以和醫院的居家安寧團隊配合協助符合安寧條件的住民和家屬,不要再頻繁將末期或者臨終病人送醫,機構和居家安寧團隊能夠完善的配合及溝通,幫助住民在機構就地安寧,才是病患及家屬的最大福祉。
2024年6月27日 星期四
中村仁一醫師的臨終 (獨子記錄)
中村仁一醫師的《大往生》是斷食善終的起點。書中描述了他的生死觀,若是得了失智症要在痴呆之前進行斷食往生,若是得了重症不治療,拒絕醫療死,要在家自然死。書中描繪了自然死與醫療死的差異。他認為老人的癌症是一種壽癌,不治療沒有什麼痛苦,是癌症的治療造成痛苦。讓他選擇的話,他希望自己得到癌症而死,這樣可以預做安排,有心理準備。在家自然死亡是留給子孫最後的禮物。他在二〇二一年六月往生,過程完全應驗了十年前,他在大往生書籍中的描述。以下是中村醫師往生之日,其獨子所做的紀錄。(謝謝朋友的翻譯)
2024年6月26日 星期三
好走的路自己決定(張明志醫師序言)
馬偕醫院張明志醫師長期關懷安寧議題,有許多著作,也經常上媒體接受採訪,他精通西醫、老莊哲學、佛教、基督教,見解與一般醫師有很大不同,我非常驚艷,也很同理。他曾經邀請我幫他的著作《許自己一個尊嚴的善終》寫序,深感榮幸。這次禮尚往來,請他幫我的新書《如何好好告別死亡》寫序,內容深具個人特色,發人深省。下圖是我收藏的三本張醫師大作(2021-23,一年一本)。
2024年6月25日 星期二
意外旅程的開端──撰寫斷食善終(4)
母親斷食往生一年後,我收到麥田出版社的邀約,請我將母親的故事撰寫成書。我的心情一則以喜,一則以「驚」。出版社主動邀約,這是天大的好機會,當然要把握。我驚訝的問編輯,你們只看到我報導母親故事的兩篇文章,怎就有把握我能寫成一本書?我考慮了一個晚上,試著擬出大綱,沒想到大致成形,第二天就答應了。
2024年6月24日 星期一
部落格開啟的筆耕人生(3)
從小我喜歡寫日記,住在貧窮鄉下的我最感快樂的時光是閱讀課外讀物(父親從學校帶回來的小學生刊物)。大概因為考初中意外落榜,父親顏面盡失,幾個月不跟我講話。為了考上好高中、大學,中學那六年我投注所有心力在閱讀教科書,念醫學系的七年情況也差不多如此。直到完成復健科住院醫師訓練,才又開啟閱讀的樂趣。為了考上好學校犧牲閱讀課外讀物的機會,大概是我此生最感遺憾的事情。頭腦最靈光的年輕大好時光,只念死板、狹隘的教科書,實在是很大的損失與浪費。弟弟畢恆達在建中時期,就看了許多中國的禁書還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鉅作,所以是我自己錯誤的選擇,怪不了別人。唯一正面的意義是,我努力避免自己的子孫重蹈覆轍。
2024年6月23日 星期日
天生愛打抱不平的女子(2)
小學高年級我向母親抗議,這是一個不公平的世界,男女不公平,弱肉強食。我滔滔不絕說著:「明明我是第一名的模範生,但是老師選了第二名的男生當班長。然後營養午餐全部都是由男同學來打飯菜,他們偏心給男生較好較多的飯菜,欺負我們女生。男同學在桌子的三分之二處劃了條楚河漢界,只有三分之一的桌面給女生。老師不是不知道,但是不處理。」(註:班長應該給第一名當,這是兒時的我之刻板印象)
2024年6月22日 星期六
退休醫師的協槓人生(1)
認識我的讀者多半是因為我是推廣隨順斷食自然善終的志工醫師,緣起於二〇二二年我出版了《斷食善終》,二〇二三年出版《有一種愛是放手》,二〇二四年出版《如何好好告別人生》,即斷食善終三部曲。其實,我的本業是復健科醫師,在中山醫學大學擔任過教授,曾任附設復健醫院的院長,於二〇一二年從臨床工作退休。意料之外的在退休十年後,我成為推廣善終的醫師作家,專業涉及安寧緩和醫學的志工。成為作家是一種協槓,復健醫師的背景卻應用安寧緩和醫療的觀念和知識協助民眾,也算一種協槓。
2024年6月21日 星期五
自主善終人人有責 (常佑康醫師序言)
常佑康醫師在許多方面都是我的貴人,他是第一位請我到醫院演講的醫師,當時<斷食善終>剛出版,他還不知道呢。之後的兩本書他都幫我寫了序言,平常也在各種場合表達對我的理念之支持,協調與各界人士對話。邀請他為新書寫序的時候,他逐字閱讀整個文本,幫我修正一些內容,並且加入自己的寶貴意見,好像教授修改論文一樣,真是少見的認真又古道熱腸人士。
2024年6月20日 星期四
斷食善終案例分析(III)無意識者的停止強制人工餵食
2024年6月19日 星期三
斷食善終案例分析(II)重度失能與重症末期的自主斷食
斷食善終包括「不勉強餵食」、「自主斷食」與「停止強制餵食」三類病人。善終則源自臨終好好的陪伴以及舒適照顧,本篇分享自主斷食的案例。在美國醫療保險可以給付,安寧緩和科醫師也可以收治這種病人。在先進國家,自主斷食是被尊重的自由選擇,不被視為自殺,壽險也會給付。
2024年6月18日 星期二
斷食善終案例分析(I)老衰末期自然善終
斷食善終包含「斷食」與「善終」兩部分,斷食包括「不勉強餵食」、尊重「自主斷食」以及「停止強制人工餵食」。善終才是重點,在病人熟悉的環境,有家人好好陪伴,道謝、道愛,提供身心靈的舒適照顧。自二〇二二年四月至二〇二四年六月為止,向我諮詢得到善終有登錄的有兩百位。本篇先分享「不勉強餵食」的老衰自然善終案例。
2024年6月10日 星期一
發生在日本的臨終過度醫療事件
一位臉友分享了藤原新也這本書中一篇談論母親死亡過程的文章。藤原先生是日本的著名攝影師,出版了不少書籍。這本書2003年在日本出版,反映了「西醫師」對待臨終病人的處置不符合醫療專業,也不符合醫學倫理。在許多先進國家都經歷過這樣的階段,就看各國醫界覺醒的快慢,當然個別醫師也有不同程度的覺醒。而德國已經立法規定醫師給予臨終病人營養和水分,是違法的。沒有醫學背景的藤原先生觀察入微,寫的絲絲入扣,讓人心有戚戚焉!
2024年6月7日 星期五
在家善終:母女同心的靈性之旅(三陰性乳癌老人的化療)
日前我九十四歲婆婆在家優雅的安詳往生,隨侍在側的長孫握著她的手,看著她慢慢的呼吸、心跳變慢,外籍看護與她道別,在她親吻婆婆額頭的那一剎那,婆婆停止了呼吸,靜靜的、優雅的離開了。兩個小時後,我收到一位病人女兒的回報:罹癌的母親當天凌晨在睡夢中帶著微笑離開了。她說母女兩人完成重生之旅,樂於分享黃金般寶貴的經驗。我將我們的互動,原汁原味的呈現,在宅善終是往生者和親人的大福氣!
2024年6月3日 星期一
序文:死亡禁忌與生命意義
2024年5月28日 星期二
2024年5月27日 星期一
停止人工餵食被社會局強制安置養護中心的母親
七十歲婦人於三十年前腦傷臥床(被酒駕撞傷),早期可以自己撐起身來坐立,近幾年只能由家人扶起來坐,語言意識功能正常,可以自己進食。受傷當時沒有健保,腦部開刀三次,家裡賣了土地、漁船(病人先生是討海人)、跟親戚借貸數十萬元籌醫藥費。四個孩子都只能唸到國中畢業就開始工作養家。數十年來病人白天都是一人在家躺著,可以自己翻身,挪到床上挖洞底下放尿盆的地方大小號,聽收音機打發時間。每天早餐吃多一點,等家人下班回來吃晚餐。
2024年5月24日 星期五
臨終病人請勿給過多的營養和水分
德國病人保護協會的會長對我說:「在德國,給臨終病人營養和水分是違法的。」(註:因為病人已無消化、吸收能力)在台灣,許多醫師覺得住院的病人都應該打點滴,不可以讓病人沒有進食。甚至躺在加護病房的昏迷老人,也是每天六灌牛奶、兩瓶點滴(共一千兩百到五百卡,水分一千毫升),病人全身水腫了,還繼續灌。懂得要求醫師不要過度醫療,可以讓自己或家人少受苦。
2024年5月16日 星期四
〈如果孤獨死將是大多數人的未來〉推薦文
看到書名斗大的「孤獨死」三個字,腦海中難免出現〈我是遺物整理師〉、〈我是接體員〉相關書籍中所描繪的獨居者死在家中,待惡臭傳到鄰里,警察破門而入,屍體已經腐爛,身上長滿了蛆,地上滿是屍水的「不潔」影像。讀完全書,方知其實這是一本熱血公務員如何協助孤獨老人好好活著也好好死去的一本善書。